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加快推动数字陆海新通道建设

2024-03-11 15:23
来源:重庆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战略部署。重庆作为国务院批复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中明确的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承担着重大责任、肩负着光荣使命。2024年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实施5周年,数字赋能已经成为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建设数字陆海新通道”。一系列政策的加持,正大力推动数字陆海新通道建设迈上新台阶。新时代新征程,要着力打造数字陆海新通道,加快推动通道运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打造更加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对外开放大通道体系。

数字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现状

西部陆海新通道数字化建设有一定的基础,沿线部分地区点状的信息化程度较高,但整体上还未连“点”成“线”、连“线”成“网”,仍存在发展不均衡、标准体系不健全、核心链条未贯通等问题。一是区域数字化发展不均衡。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3+2”省(区、市)通道数字化建设的程度不一。重要节点城市建有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了线上和无纸化作业,但部分省(区、市)没有建设信息化系统,基本停留在人工操作和纸质交互层面。部分省(区、市)具备完善的贸易、通关、金融等一条龙式的物流服务,而还有部分地区仅仅只能提供铁路订舱、费用结算等基础服务。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智慧化、智能化手段在运输、仓储、装卸等业务场景的应用还存在不足。二是标准规则体系不健全。铁路、海运以及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业务规范差距较大,单证格式、填制规范、货物分类等标准都不统一。沿线各地的站、港、场等物流枢纽节点对外提供的合作流程及订舱、收箱、现场作业等业务规范不一致。物流链上下游企业数据传递缺乏标准规范,无法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三是核心数据链条未贯通。目前,铁路、公路、水运等运输管理主体信息化程度较为先进,各类大中型以上的货代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平台公司等市场主体都有自建的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舱位管理到费用结算的良好“内循环”。但市场主体与运输管理主体之间、各运输管理主体系统之间未能实现互联互通,还存在“堵点”,“13+2”省(区、市)之间还存在“断点”,缺乏连接公共信息的“桥梁”。

数字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方法路径

近年来,上海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推动航运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为数字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了最佳范例。数字陆海新通道应以数字化为引擎,推动数字技术与通道建设深度融合,实现数字经济与通道经济双向赋能,完成通道数字化集成改革,最终实现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办理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高效的协同监管服务、为区域合作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一是由“点”到“面”推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覆盖整个西部地区和海南省、广东湛江、湖南怀化“13+2”省(区、市),每个省(区、市)通道数字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建设程度、运营方式不尽相同。要把各省(区、市)串联起来,共同推进数字陆海新通道建设。按照《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部署,重庆要发挥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牵头会同沿线地区建设公共信息平台,由重庆这个“点”逐步推广到“13+2”这个“面”,最终实现通道数据的互联互通。二是由“线”到“网”推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有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和国际铁路联运班列三种物流组织模式,开通线路78条,物流网络覆盖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96个港口。数字陆海新通道建设无疑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工程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铁海联运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要运输方式,货运量占三种主要运输方式的90%,因此,首先实现重庆各主要站点至广西钦州港铁海联运全线数据链条贯通显得尤为重要。由铁海联运的“一链通”再推广到跨境公路、国际铁路联运全链条贯通,最终实现数字陆海新通道网络全覆盖。三是由“小切口”到“大场景”推进建设。从解决铁海联运的订舱、预约、制单、通关、跟踪等通道物流业务场景的具体小切口入手,逐步建立物流通道、口岸通关、专业物流、综合服务等领域的重大应用场景,并逐步推广到N个业务应用场景,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用体系。四是用好四种科学方法推进建设。用体系构架法搭建数字陆海新通道架构体系,明确目标任务;用核心业务梳理法厘清数字陆海新通道业务逻辑关系,将铁海、铁铁、铁公等核心业务拆分到最小颗粒度,找到它们的协同关系,再综合形成新的体系;用“三张清单”法谋划数字陆海新通道多跨应用场景,运用重大需求、多跨场景、重大改革清单,找到最突出的问题,最终找到改革突破口;用“一件事”的方法集成数字陆海新通道改革和实战化应用。

数字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对策建议

夯实基础体系建设,提升通道保障能力。构建统一的“通道大脑”,聚合国家有关部委、沿线省(区、市)和边境口岸、企业平台等的数据资源,同时集成物流、金融、贸易等行业资源、规则知识、算法模型,为数字陆海新通道提供基础底座和能力支撑。促进通关、金融、法务、商务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等数据集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交通干线、物流枢纽、口岸设施等的数字化改造和升级,发展数字枢纽、智慧港口、自动化仓储等新型物流基础设施。

推动数据互联互通,提升物流协同能力。推进跨行业数据共享,结合“13+2”省(区、市)优势产业,加快与沿线各地产业数据仓、行业数据仓等数据互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打通供应链上下游生产企业、报关行、仓储企业、运输企业等业务流程。推进跨区域数据共享,推进与“13+2”省(区、市)平台公司、物流枢纽、铁路场站、港口码头、口岸监管场所、运输车队、船公司等作业单位数据及服务接口对接。推进跨层级数据共享,逐步实现跨境数据共享和标准互认,减少贸易和物流标准转换障碍。

创新数字应用场景,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覆盖通道全链条的二维码,作为全流程数据流的数字载体,逐步聚合通道沿线相关市场主体的铁海联运、国际班列、跨境公路班车等线路产品、舱位资源,实现“一码贯通、一码追溯、一码集成、一码赋能”,提供涵盖物流资讯、线路查询、线路规划、预约查验、运踪查询等综合服务,最终实现业务全流程一站式办理和一码覆盖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推动业务便利化、运踪可视化。此外,还要在物流协同、通关效能、金融服务等方面不断探索和推广数字应用场景。

加强数据分析利用,提升政府智治能力。通过数字陆海新通道建设,持续沉淀铁海联运、国际铁路联运、跨境公路物流、口岸通关等业务运行关键数据,构建多维立体可视化的数字孪生陆海新通道,精准把握通道运行情况,为各条业务线提供决策支撑、风险预警,赋能通道治理。建立面向陆海新通道相关企业的信用综合评价模型及信用评价体系,为监管部门提供多维风险评估和预警支持。推动构建海关、海事、外汇、税务、市场监管等跨部门数字化协同监管体系,形成“13+2”省(区、市)统一、规范、便捷的协同监管体系。

加强标准规范建设,重塑通道物流流程。探索构建数字陆海新通道标准体系,在系统认证、数据接口、操作流程、信息共享、数据管理、标准规范等方面统一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通道数据应用管理安全体系。根据数字陆海新通道建设需要,推动完善国家标准和规范,并同步与国际标准接轨,优化传统物流上下游合作模式与数据传递方式,进一步减少操作环节,实现对物流业务流程的重塑与再造。

强化各级政策支撑,提升通道建设力度。聚焦数字陆海新通道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通道建设有关工作机制的支撑下,协调相关国家部委、“13+2”省(区、市)、相关企业,形成上下一体、统分结合、协同发力的数字陆海新通道建设协调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和重大项目、重点示范等政策支持,推动“13+2”省(区、市)依托通道数字化建设优化整合物流、贸易、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举措。[作者系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主任、研究员,上海市长宁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挂职)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