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落实“三个三”工作机制,推动理论学习提质增效

2024-01-19 16:35
来源:半月谈网

近年来,绵阳市建立健全“三个三”工作机制,突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政治性、理论性、实效性,全面提高学习质量和水平,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理论武装工作不断向纵深延伸。

坚持“三个第一”,增强中心组学习引领性。一是坚持严格落实“第一议题”。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健全完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闭环落实机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列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每年全市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重点内容安排,及时上报年度学习计划。将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情况纳入年度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以及领导班子和个人年度述职报告重要方面,作为市委巡察监督检查和意识形态专项督查重要内容,带动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学习3000余次。二是坚持发挥“第一责任人”示范作用。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切实负起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习实效的领导职责,亲自研究年度计划、审定学习方案、主持学习会议、审定年终总结,带头到高校、企业等基层一线讲党课,带头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等,示范带动各级宣讲5000余场。中心组成员根据学习议题,认真做好会前自学、会中研讨,全年参学率达90%以上。三是坚持“第一时间”抓好学习。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立根固本、补足精神之“钙”作为根本要求,及时收集整理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心制作《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资料(汇编)》。围绕不同节点理论学习的热点,印发《关于征集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议题的函》,每半年面向全体市级部门征集学习主题,确保及时、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指示批示精神和重要论述。

建立“三类体系”,推动中心组学习规范化。一是建立多形式理论学习体系。订好用好权威理论读本,征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著作选读》等学习书籍30万余册。举办科技城大讲堂和涪江论坛21期,邀请单霁翔等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报告。采取党政代表团学习考察、“三推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走出去”和调查研究式学习。中心组成员通过报刊、书籍、网络、“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理响巴蜀”理论宣讲短视频、“绵州先锋”APP等途径,自觉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建立广覆盖的督查考核体系。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提高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量的实施细则》《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列席旁听制度》,统筹开展中心组学习列席旁听工作,制作《列席旁听申请表》和《列席旁听记录表》,全市范围内成立143个列席旁听工作组,去年以来开展列席旁听400余场次,五年内实现各级各部门理论学习中心组列席旁听全覆盖。每季度通报县(市、区)、园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情况,督促学习走深走实。三是建立全流程学习管理体系。编印《绵阳市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工作指南》,建立“十有”闭环管理体系(年初有计划、会前有方案、学中有研讨、会后有宣传、向上有报告、向下有通报、同级有旁听、年终有总结、学习有保障、工作有考核),及时收集整理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相关资料。每季度印发《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工作提示函》,督促提醒各县(市、区)、园区按要求开展中心组学习并及时报送资料。组织开展经验交流、评比展示等多项活动,推动各单位互学互鉴,实现互促互进。

做到“三大转化”,提升中心组学习实效性。一是转化为政治坚定。按照“正确方向、质量为先、守正创新、从严治学”的基本原则,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以政治理论学习为主,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系统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强化系统观念,坚持知行合一,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高度自觉,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动力。二是转化为理论成果。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四川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开展学习,注重思想成果总结归纳,不断夯实中心组成员理论根基。去年以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已在《学习时报》《健康中国观察》《党风廉政建设》《人民政协报》《四川政协报》《四川党校报》《四川党的建设》《政工论坛》等平台发表理论文章8篇。在绵阳日报、涪江观察等媒体开设“理响绵阳”专栏,刊登各县(市、区)党委书记、市直部门“一把手”和专家学者理论文章30余篇,总阅读量突破20万。三是转化为工作成效。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蹲点调研”“微型调研”“互动化交流”等方式,每人至少牵头1项课题,坚持“学与悟”“形与实”相统一,研究实施“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扩容提质、“园区提质、企业满园”和“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乡镇(街道)抓经济发展激励试点以及乡村振兴八大专项行动等一批战略举措和着力重点。2023年,绵阳获评全国十大最具科技创新潜力城市,位列2023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50强第17位。1—9月全市GDP增速位列全省第1位,绵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

(供稿单位:四川省绵阳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者:冯野、李银桥)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