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百戏博物馆
半月谈记者 刘巍巍
摊手、投袖、怒指,长靠、短打、翻扑,一文一武,掌声雷动。在金秋十月举行的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期间,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江苏省昆山市上演。
600多年前,“百戏之师”昆曲在昆山唱响,流布四方;如今,昆山在“百戏朝宗”中绘就文化复兴的长卷。2018年以来,昆山成功举办5届百戏盛典,实现全国348个戏曲剧种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大团圆”,构筑起全国戏曲剧种、院团汇聚、展示、交流的宽广舞台。
“玉山雅集”盛景再现
10月10日晚,一场精美的川剧高腔经典传统折子戏《白鳝观景》演出拉开了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帷幕。随后,京剧《挑滑车》、楚剧《双玉蝉·悲蝉》、梨园戏《吕蒙正·煮糜》等轮番上演,崔光丽、奚中路、彭青莲等戏曲艺术家全情投入,剧场内爆发出阵阵掌声与喝彩。
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期间的演出
本届百戏盛典期间,好戏连台。15位“文华表演奖”获得者、44名梅花奖获得者齐聚,为戏迷票友奉上6台大戏、20台折子戏。
80岁的蔡志雄和76岁的周美君为了“追”百戏盛典,连续多年打“飞的”从成都来到昆山,一场不落看完展演。蔡志雄说,能在昆曲发源地一口气看到这么多梅花奖得主同台飙戏,实属难得。
600多年前,元代文人顾阿瑛在昆山举办玉山雅集,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曲谱成为昆曲萌芽的重要助力,水磨昆腔自此唱响。本届百戏盛典期间举行的“新时代戏曲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百戏盛典为戏曲人才提供展示舞台,是“玉山雅集”的延续和再现。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两度梅花奖得主曾静萍表示,能在一次活动中汇集这么多优秀的艺术家,非常不易,百戏盛典为戏曲同行提供一个探讨和学习的好机会。
昆山当代昆剧院掌门人瞿琪霞说,百戏盛典为戏曲人提供了很好的专业平台,大家在交流中取长补短,积攒了很多力量。
戏曲百戏博物馆
戏曲传承血脉不断
位于巴城镇的戏曲百戏博物馆在本届百戏盛典期间开门迎客,建筑之形取“工尺谱”意,集烟雨江南、小桥流水、戏曲水袖等元素于一体。步入馆内,中国戏曲发展史有序铺陈,384个剧种全景展现,多媒体技术打造文字与戏曲交融之美。
戏曲百戏博物馆馆长费一鸣介绍,这是目前全国唯一全面展示348个戏曲剧种及戏曲发展历程、剧种特色的博物馆。“通过融入戏曲主题收藏、展示、教研、创新等功能,旨在打造全国各大戏曲剧种的‘家’。”
做好“物”的保护,强化“艺”的传承,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告诉半月谈记者,戏剧剧目的生命在于演出,人才培养和成长需要优秀剧目为载体,建立良好的优秀剧目保留机制是培养和建设人才队伍的根基。
戏曲人才薪火相传
昆山当代昆剧院昆曲文化中心教室内,曲声连绵,“天下第一团”表演英才传习班的学员在老师带领下分组练习。60岁的杨建华是山西省曲沃县晋韵碗碗腔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业务团长,此次参加“天下第一团”表演英才传习班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战”。他说:“我年纪最大,老师对我特别耐心,在10多天的培训中学到很多,回去后将把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让曲沃碗碗腔走出山西。”
“流量”成为城市文化生长的“力量”
千年瓷都景德镇距昆山约550公里。因百戏盛典而迷上昆曲的“90后”陶艺人王小军放下手头工作,自费在昆山驻留多日。晚上,他观看戏曲演出,白天则去戏曲百戏博物馆、巴城老街、昆曲学社等地“朝圣”,寻求陶瓷创作与昆曲元素的跨界融合。
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期间的演出
这是昆山连续举办百戏盛典的多元收获:观众不再只是“就戏论戏”,而是从单纯觉得戏曲“好看”“好美”,向关注剧种的特殊性、守护戏曲文化生态方向演变。
昆山百戏盛典坚持票价惠民,创新传播渠道,多层次、多平台推广戏曲文化。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巫继东说,今年百戏盛典创新数字传播渠道,利用“百戏+”模式,推动全国舞台艺术数字标准化制播平台落户昆山,搭建百戏盛典“云端剧场”矩阵。
昆山当代昆剧院发布“我们有戏”昆曲品牌,围绕“来昆山,必看昆曲”定位,通过演出、导赏、展览、沙龙、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为本地戏迷和外来游客提供丰富的昆曲文化服务。
耳濡目染中,越来越多孩子结缘戏曲,从“我看戏”到“我演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四年级学生杜灵犀就是其中之一。“我上二年级时被电视上穿着漂亮戏服唱戏的演员吸引,所以报名了学校的‘小昆班’,每周都要学习昆曲唱腔。”杜灵犀接触昆曲已3年有余。
目前,昆山中小学校成立小昆班22个,累计培养学员5000多名,百余名学员进入专业院校深造,近20名学员成为国家级优秀昆曲演员。
百戏盛典的“流量”是推动昆曲成长的“力量”。苏州市委常委、昆山市委书记周伟表示,昆山坚持把昆曲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彰显城市精神、展现城市特质的重要方面,多主体、多类型、多渠道推进昆曲艺术普及,为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提供文化给养。
编辑:苏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