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褚孝鹏
革命老区是党和军队的根,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点区域和主战场之一。立足于革命老区生态、红色资源等优势,探寻革命老区乡村发展独特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0月15-16日,第二届中国革命老区乡村发展论坛在延安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数字经济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老革命家后代、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地方政府代表、企业代表、社会组织代表及媒体记者齐聚延安,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全面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事业建言献策。
数字经济渐成革命老区发展新引擎
革命老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之一。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正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引擎。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左停教授认为数字技术对于乡村产业、生态园区治理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社长张海鹏研究员表示,数字经济作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先进手段,是贯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重要抓手。
革命老区乡村发展论坛已发展成为聚集各方智慧,汇聚各方力量,推动革命老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智库和学术高地。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胡乔木之女、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北京延安儿女联谊会会长胡木英女士提出如何利用科技推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思考,希望更多的青年学者投身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延安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谭虎娃教授希望此次论坛能够提出新的学术思想,产出高质量的施政建议,对提升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积极作用。
数字经济赋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经济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流通、消费乃至生存空间,变革着生产组织方式,革命老区的物流和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村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专家主旨发言环节,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认为互联网企业入局乡村建设是革命老区发展的一大机遇,他同时强调数字技术的应用区域差异大,要充分考虑数字技术推广的成本效益,在充分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加大技术创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孙东升研究员强调要运用数字技术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治理项目,做好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资源的导入。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革命老区研究中心主任陈前恒教授呼吁大家思考革命老区的独特性在遇上数字技术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碰撞?他认为革命老区存在产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发展结构不均衡、品牌价值建设不足、人才缺乏四大问题,应加大革命老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实体经济建设、培养数字人才、多方合作探索数实融合路径。
革命老区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就要抓住实施数字经济战略这一重大机遇,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工具,农民生活幸福的新驱动,乡村生态保护的新手段,提升数字化生产力,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等向革命老区流动,激活内生动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的精准化,管理的智能化,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走出一条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多方合作探索革命老区产学研融合发展新模式
基于多年从事革命老区发展研究和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发展项目评估调查经验,革命老区研究中心于2023年出版了最新成果《老区新貌: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的发展故事》。该书以事件为线索,以案例为载体,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革命老区发生的巨变。团结出版社总编辑赵广宁受邀为新书进行推介。
吉林省、陕西省、山东省等地基层政府代表介绍了数字经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益经验;参会企业代表分享了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助推乡村建设运营模式、短视频直播助农的成功经验。
此外,由延安大学科研处处长王延峰教授主持开展宣读成立中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联盟的倡议,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革命老区研究中心秘书长马红旗作为倡议宣读人带领老革命家后代代表,科研高校代表,地方政府代表,企业代表等共同宣读成立中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联盟倡议。
分论坛环节,入选论文作者就数字经济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共同富裕、乡村治理、乡村生态文化和乡村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为传承红色基因奠定基础,为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益借鉴。
10月16日上午,论坛还组织了参会人员赴延川县参观梁家河乡村振兴项目,学习乡村振兴先进经验。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18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本届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革命老区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编辑部、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