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华
门前长流水,庭院花飘香。厌倦了都市的车水马龙,惬意的田园慢生活,正吸引越来越多人走进乡村。
但是,面对“千村一面”“无人问津”等局面,乡村旅游如何才能走得更远?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州湾北岸的嘉兴市海盐县通元镇给出了答案。
该镇紧紧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产乡融合共富实践,集生态哺民、产业强村、文化传承于一体,探索形成了“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协同发展路径。
在通元,越来越多的乡人得以生产其中、生活其中、自在其中、乐享其中,高质量建成乡村振兴示范区、共同富裕田园镇的目标日益成为现实。
丰义观景台
去“黑”转“绿”,打响特色乡旅品牌
今年春天,嘉兴通元镇丰义村欢欢萌宠乐园新开,一大片梅花正傲然怒放,不少游客穿梭于林间,花木扶疏掩映着农家小院,几位裹着头巾的老年村民忙于播散格桑花的种子。放眼望去,远处青山郁郁葱葱,风景独好。
难以想象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座尘土飞扬、寸草不生的砂石矿山。“那时的环境乌烟瘴气,做一天生意下来,鼻孔里都是灰尘,一年也就赚个一两千元。”丰义村金明副食品店老板娘姜桂英回忆道。
当时,采石是丰义村赖以生存的产业。但由于大规模过度开采,山体结构遭到破坏,林木植被缺失,晴天灰尘漫天,雨天黄水满眼。
丰义村面对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恶果,下定决心、改变现状。通过挖掘整合丰山山体、矿坑、茶园等资源,村里开始着手打造“丰义八景”。曾经扬尘满天的采矿区,去“黑”转“绿”,重披绿装,蝶变为美丽乡村。
2017年起,丰义村通过挖掘整合自然历史人文资源,全面规划推进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不断提升改善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面貌,打造出“矿坑月湖、丰山探幽、沙洲观鹭、埭前晚居、山前赏樱、山居问茶”等特色景点,并围绕“丰义寻趣”之“乡趣、童趣、雅趣、食趣”主题,打造极具辨识度的乡旅品牌。
登山、游湖、赏花、采茶……乡村开始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的“回头客”,旅游业态布局的羽翼渐丰。2022年,嘉兴市对全市81个省3A级景区村庄进行综合评定,通元镇丰义村再次以87.64分的成绩位列全市榜首。
像丰义村这样的“蝶变”,并不少见。如今,通元镇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村覆盖率100%,以丰义村为代表,串联起集果品采摘、山水游览、民俗展示、乡村休闲、影视娱乐等一体的五色村落。
据了解,今年一季度,仅丰义景区游客接待量就有 13.3余万人次,域内旅游收入高达 580余万元。美丽乡村结出累累硕果,也为发展“美丽经济”提供了更多可能。
龙舌嘴公园
点“文”成“金”,文旅融合相得益彰
“乡旅事业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通元镇党委书记张佳伦如是说。
千年稻香,百年灶画。方寸之间,芊笔勾描,把酒入色,依灶适形。灶头画,是嘉兴一大非遗文化传承。
曾经造新房,打新灶、添新灶画是通元镇当地村民富起来后的第一选择,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改变。2012年,“美丽乡村·乐活海盐”行动全面启动全面打响,烟熏火燎、使用不便的土灶被一个个拆除。
作为灶头画非遗传承人的赵生波,一度陷入过迷茫,灶头画是否就此消失,它还有未来吗?
2018年,国网海盐县供电公司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农家土灶改电灶。灶还是那口灶,只是曾经以柴火加热的方式改为以电磁加热,浓浓的江南农村风又回来了。
“我们是全省第一批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灶头画是我们的一张金名片,更是发展乡村旅游中宝贵的隐形资源。”赵生波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藏在灶头画和电灶里的文化“共富”路。自从入职乡旅公司做非遗文化专职宣传员后,赵生波开始常态化推广乡村特色文化项目,一刻也闲不下来。
灶头画几经沉浮,乡村模样也不断焕新,这是通元镇为乡村旅游注入文化之魂的一个缩影。为进一步拓展文化阵地,通元镇采取镇、村、运营主体三方联动的合作模式,广泛挖掘文旅资源优势,开展景区资源挖掘包装、旅游产品打造、品牌提炼推广和日常运营管理等工作,激发旅游发展新活力。
同时,通元镇陆续打造了手工制茶名师工作室、月湖书屋、春泥大课堂、山前乐郊课外基地、草坪足球场等,延伸拓展了基层文化阵地与校外教育基地,以文旅赋能擦亮了乡村共富底色,让群众感受诗和远方的同时,持续奏响文旅惠民的动人乐章。
在更大维度的空间里,海盐县以山水生态为依托,加强农文旅深度融合,上下齐心摸索出了一条特色共富路。徜徉于山水之间,浸润于文化熏陶,一副“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乡村共富图”在海盐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