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浙江共富先行】丽水松阳创新“拯救老屋行动”塑形铸魂传统村落

2023-10-14 21:20
来源:半月谈网

松富轩

从传统村落人走屋空、田荒村散到新农人返乡、新农村建设的变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变化。当更多传统村落活过来、旺起来、传下去,乡村故事也带来了更多的文化自信、精神滋养。

近年来,松阳县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缩小城乡差距试点,创新开展“拯救老屋行动”,在改善群众生活、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培育乡村新型业态、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延续乡村文脉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持续激发乡村共富动能。

松阳县四都乡西坑村

老屋复苏“活过来”

春夏之交,山间万物生机勃发。浙西南山区,一处泥墙黛瓦的院子里,空气中弥漫着刨花的木香,工匠们分工得当,正紧锣密鼓进行老屋的修复。

这里是浙江省松阳县斋坛乡庐东村下坌自然村。自今年2月开工,村里4处原本或将面临坍圮破败的民居开启了“复活焕新”的进程。

早在2016年,庐东村上坌、下坌两个自然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许多乡村一样,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面前,常住村民外迁、村庄空心化成为需要面对的现实。

“近年,许多村民搬到县城居住,上坌、下坌常住村民只有大约15%,老屋一旦没人住,虫害、天气等因素更会加速老屋毁坏。”庐东村党支部书记叶新东说,他们有心修复,但一直缺少资金。

一场“拯救老屋行动”给这些传统村落的修复带来希望。作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拯救老屋行动”项目整县推进试点县,松阳县出台传统民居改造利用专项政策,制定奖补标准,编制传统民居改造技术指南,用较低成本达到改善居住条件的目的。

“以下坌村4处老屋为例,村集体通过产权流转对老屋统一修复,上级拨付补助资金100万元,基本可以覆盖修复资金。项目预计在今年7、8月完工。”叶新东说。

庐东村老屋焕活的故事在松阳比比皆是。坐拥1800多年建县历史,松阳拥有华东地区数量最多的传统村落,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

近年以拯救老屋、传统村落美丽宜居等项目为抓手,松阳持续探索推进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有机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有26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桥、1200多幢老屋得到修缮保护,同时培育了30余支2000余人的本土工匠队伍。

产业焕新旺起来

“依托山区优势和传统村落资源发展文旅产业,是我们破解山区发展困境的‘关键一招’”,松阳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松阳依托独特的古村落资源,结合“拯救老屋”等创新工作,精准确定“小众化、中高端、高品质”发展定位,全力打造山居民宿胜地,培育有根的“生长型”民宿经济。

陈家铺村距离县城18公里,村庄三面环山,房屋呈崖居式分布,高低落差达200多米,至今已有640多年历史,“山高路远人烟无”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这座悬崖峭壁上的百年村落,却让游人络绎不绝、流连忘返。自2016年,依托修缮后的老屋陆续引入被誉为“全球十大最美书店”的先锋书店、云夕摩咖、飞鸟集等城里的“大咖品牌”业态后,本没有餐厅的村子,现在有了6家餐厅,原本还不到40人的留守村,现在有200多人长期居住。

陈家铺的变化正是松阳打造乡村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松阳推动山居、山货、山景等价值转化,累计发展民宿(农家乐)526家,营业收入超2亿元。不仅如此,松阳还探索电商兴农、云上致富增收模式,创新客货邮融合农村物流模式,构建了丽水市最大的电商服务网络。

目前,全县电商企业(网店)超2000家,从业人员突破2万人,2022年全县实现网络零售额70.69亿元,同比增长36.3%,增速位居全省第五。

乡村文脉传下去

“激活”传统村落,并不只是村民当下生活的改善,还在于文化根脉的守护、文明基因的传承、精神文明的建设。

在裕溪乡霭溪村文化礼堂内,31岁的村民讲解员兰玲玲正给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中共霭溪支部的发展历程。

作为松阳县第一个党支部霭溪支部所在地,裕溪乡霭溪村积极挖掘和整合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清廉文化涵养、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着力打造特色文化礼堂,并依托“党建联建”,完善人才培育等工作机制,在礼堂中植入艺术文创、红色研学等新业态,使文化礼堂成为当地村民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美好精神家园。

同时,松阳还依托开展“百名艺术家入驻乡村”等行动,落地艺术家工作室69个,复活了“竹溪摆祭”等60余台民俗节会和松阳高腔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了一批“画家村”“艺术村”。

今年5月,2023松阳县第一届横坑“竹也”大地艺术节在叶村乡横坑村膳垄自然村举行。而在前些年,这个村庄还是个只有二十几位老人居住的“空心村”。

随着叶村乡横坑竹艺村项目的启动规划建设,艺术为这座村庄注入了新的文化基因。“当时也去看了很多村子,但是我还是跟这个村子更有缘,可以说是‘一眼万年’,我就在这儿扎根了。”玖层创始人、玖层美术馆馆长杨洋从北京来到了横坑村,如今已经成为了这里的新村民。

松阳不仅推进各类艺术公共空间建设,还和村集体积极谋划竹制品共富工坊项目,村民拿出自己编制竹筐的手艺,参与制作艺术家创意的竹制品,并通过玖层公司的销售获得收益,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