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浙江共富先行】衢州柯城打造“城乡融合 数智一体”的公共服务新模式

2023-10-12 15:22
来源:半月谈网

徐诚瑞 张宇骁 洪振南

公共服务建设是衢州市柯城区作为主城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衡量新型城镇化、共同富裕等工作进度和完成程度的重要评判依据。

近年来,柯城区乘着数字化的东风,将公共服务与数字化改革融为一体,通过改革促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规划布局,持续推动公共服务领域建设走深走实。

斗潭未来社区鸟瞰图

一个基层互助的“邻礼通”

前段时间,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叶阿姨在斗潭公园走失。她碰见其他市民,希望能帮助自己回家。只见这位市民熟练地打开“邻礼通”小程序,将此事上报“报事报修”。“邻礼通”后台将此事流转给街道网格员,网格员一收到消息,便立即跑到斗潭公园,找到叶阿姨。她在“邻礼通”数字民情档案内输入叶阿姨的名字,查询到叶阿姨家的具体房号,将叶阿姨顺利送回家。

正是通过这种建立“线上+线下”民情信息归集工作机制,“邻礼通”从各方面发挥着邻里互助的功能。

“邻礼通”线上打通数据,汇集归总公安、卫健、人社等部门2200万条数据,生成数字民情档案16.1万份,涵盖城区36.8万居民,推送就业信息9800余条次,开展就业培训151场次,帮助7670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在线下,“邻礼通”发掘社区网格员、党员、志愿者、外卖小哥等群体“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实现“小问题属地解决、大问题统筹解决、跨部门问题协同解决”,充分发挥“邻礼通”在基层智治中的“金刚钻”作用。

现在,“邻礼通”已经成为一个生活互助的平台。根据线上服务“一端集成”、线下服务“就近可享”原则,集成“医保通”“南孔助残”“物业缴费”等40余项服务应用和场景。如斗潭未来社区“邻礼汇”集成共享食堂、养老中心、健身驿站等13项服务场景,有效服务社区7300名居民,老百姓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就业、医疗、养老等优质服务。

斗潭居家养老活动室

一个智能展示的“服务圈”

“柯城大力推进共富集聚、提档升级公共服务、加快更新老旧城区成为全区发展的‘主旋律’之一。”柯城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今年以来的发展状况,“在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如何将公共服务进行一个统筹管理、直观展示,成为我们当下思考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利用数字化改革的契机,全力争取到‘15分钟公共服务圈’的省级试点。”

“15分钟公共服务圈”是以“现代城市+未来社区+活力城镇+未来乡村”为核心场景,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为建设方向,契合并协助推进城镇化建设、共富提升、未来社区建设等各项工作。

“服务圈”不仅有助于工作推进,而且可以帮助统筹公共资源管理。据了解,“服务圈”将全区教育、卫生、就业等8大类32项1407项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在一张图上直观的展示,目前柯城区的公共服务覆盖均衡指数达到77.27%,其中文化领域的设施布局接近100%。

此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柯城区通过一张图直观展示、一套数据快速计算的原则,快速发现设施缺口,如针对辖区内航埠镇托育领域供给总量不够足的问题,谋划了航埠镇中心卫生院新大楼五星级母婴室;针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最终确定了乡村生活馆第二批的3个规划试点。

一个奔向未来的“共富区”

“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柯城区着力锚定城乡融合提升和公共服务提档的工作主线,探寻基层创新协同和改革引领突破的全新路径,奔赴城乡一体、生活富裕等目标。

首先体现在未来社区改革。受益7434人的斗潭未来社区,是全省首批通过验收的未来社区之一,目前小区内居住的大多数为回迁户,而回迁户中,超过50%都是60岁以上老人,“老带小”的家庭也较多。

“一老一小”人员需求特点也相对突出,未来社区如何贴合居民生活环境?半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共享食堂 、“全龄段”终身学习、照护服务驿站、零工之家等线上线下公共服务拔地而起,智慧养老、智慧医疗、全龄教育等场景陆续搭建,让“一老一小”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文体娱乐、助餐、托育等多样化的生活服务。

社区改革成果突出,基层农村也紧跟脚步。“我们选取荷花街道大南门村作为‘村改居’的试点乡村,前后用时3个月,改革方案均高票通过村民大会表决,实现全市‘村改居’工作22年破冰,全村184户农户246位村民整体实现从村民向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柯城区荷花街道相关负责人激动地说到。

“村改居”试点的推进,助推了全区的城镇化和公共服务提升的进程,为全市乃至全省推进“村改居”“社改股”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柯城经验”。

荷花街道荷东苑社区、双港街道双港社区、白云街道白云社区、信安街道斗潭社区、府山街道坊门街社区,柯城区以5个试点社区为突破口,围绕“强社”“惠民”两大方向,探索城市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模式,激活集体经济“引擎”,引导社区有效经营,不断做大做强社区实体经济,增强社区公共服务功能。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