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一家家真丝商户,在共富工坊的发展下不断聚集;村民通过来料加工,有了一份稳定收入;特色真丝制品经过品牌赋能后,在共享直播间内刷新销量……这是湖州南浔旧馆街道“頔南丝韵”共富工坊带动当地上演的一幕幕共富新图景。
2022年8月,旧馆街道潘家庄村党总支牵头,在创业创新产业园内组建共富工坊,将原来分散在外的真丝商户集聚入园、抱团发展,打造“頔南丝韵”特色品牌,形成了集真丝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为传统产业注入共富新动能。随着共富工坊建设的有序推进,一条党建引领、多方共赢的共富新路正在这里形成。
頔南丝韵共富工坊红色管家走访
规范管理,“小作坊”变“致富坊”
真丝制衣业是旧馆街道发展较好的产业之一。从前,大大小小的真丝商户散落在街道各村,一半以上都分布在潘家庄村,加之很多商户以家庭小作坊形式存在,住宿、生产、经营“三合一”问题突出,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也使当地真丝产业发展受到了制约。
为了打破“小散乱”的行业布局,推动真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经过多次意向排摸和调查研究,潘家庄村党总支牵头,布局创建“頔南丝韵”共富工坊,并启动了“真丝入园”项目。
在潘家庄村两委干部的积极动员下,辖区内真丝商户热情参与,党员经营户纷纷带头签约。如今,工坊一期40家、二期16家商户入驻园区,营业额预估超2亿元。
此外,为了坚持以规范化管理推动高质量发展,“頔南丝韵”共富工坊建立“村党组织+第三方物业管理+商户”的运行模式,围绕安全生产、规范加工、诚信经营、环境卫生等方面制定标准,与入驻商户逐一签订承诺书;建立“共富工坊”党小组,充分发挥“三个一”联系、“红色管家”优势,常态化开展走访,目前已帮助工坊指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隐患16处,帮助协调解决各类难题35个。
“现在,在共富工坊内,商户经营更规范了,大家有更多余力扑在产品升级上,真丝品质做工也大大提升了。”潘家庄村党总支书记邱志强说道。
工坊内生产工作
架“致富桥”,富余劳力变“富裕动力”
共同富裕的落脚点始终在人民,让每一位民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才是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现实。
为此,潘家庄村党总支牵头,深入摸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低收入农户清单,整合工坊用工需求进行精准匹配,创造“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同时,村集体按市场价收取场地租金,有效反哺集体经济,构建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的良性互动局面。
“我原来在家接一些散活,工钱按条数算,一天最多也就做十来条。现在到了工坊,出货量大了,到手的钱也更多了。没想到这个年纪还能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工作,我觉得挺满意的。”王阿姨坐在缝纫机旁一边熟练地裁剪着手上的香云纱,一边笑意盈盈地说。
除此之外,工坊还以师带徒、老带新等方式,实现真丝产业人才传承,在服装生产、货架整理、直播带货等多个生产销售环节提供就业岗位。
目前,工坊一期1.6万平方米的区域内,入驻集聚起40家商户,辐射带动46个家庭微工坊,吸纳了327名农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近4万元。
作为党建引领共同富裕的创新举措,共富工坊不仅带动村民在家门口走上“共富”坦途,更带动村企“抱团”同奔共富路,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0万元,促进商户年均增收50万元。“頔南丝韵”这座“致富桥”,真正实现了强村、富民、助企多方共赢。
抱团发展,“小商户”变“大品牌”
“以前我们在家‘小打小闹’,客户基本都是老面孔,拿货量也不大。现在入驻工坊后,‘单打独斗’变成了‘体系支撑’,每天有很多杭州、嘉兴等地来的客商过来采购,这些陌生客商,原来我们在家做,他们根本是不会找上门的。”仟丝纺服装有限公司负责人郑家欢说道。
原先,郑家欢利用家里的临街店面开了个小工坊,面积比较小,一直想发展壮大,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一听说潘家庄村的“真丝行动”后,他立刻踊跃报名。如今,仟丝纺服装有限公司在共富工坊内占地三百余平方米,销售额更是翻了一倍以上,“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营业额可以达到三四万”。
如今,“頔南丝韵”共富工坊让旧馆街道的真丝行业变“满盘沙”为“一盘棋”,形成了集真丝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入驻工坊商户的客流量、销售额涨幅均超过10%,预计年度销售总额将超过1亿,在周边地区形成了较大影响力,省内外商户纷纷慕名而来,有效激发产业叠加效应,提升了真丝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类似我们这样的商户集聚后,吸引了一批购物的散客,也大大方便外地客商寻找货源,客流量和订单量较之前有了明显提升。”丝儒逸的老板沈建说道。丝儒逸是工坊二期第一季入驻商户,目前还涉及电商直播,也带动了周边商户的直播“潮流”。
“接下来,我们也在积极谋划成立产业协会和品牌注册打造,争取将‘頔南丝韵’这一品牌打造成南浔乃至湖州的特色产业集群亮点,并不断探索‘共富工坊’新模式。”南浔区旧馆街道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