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亭 廉军伟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两步走”目标。两年多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通过建机制、明举措、创改革、抓落实,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四梁八柱”更加稳固,在“做大蛋糕”同时,也更好地实现“分好蛋糕”。
距离实现第一步目标时间过半,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了哪些成效,人民群众有哪些深切的体会?
用数据“说话”。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浙江有107家民营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榜企业数量连续24年位居全国之首。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居全国省区第一。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跨入6万元门槛,比上年增长4.8%,稳居全国除京、沪两市以外的第三位。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为0.5089,高于全国的0.4303,并保持全国领先。城乡区域差距持续缩小。2022年,浙江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268元和37565元,分别连续22年和38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1.9,连续10年呈缩小态势。
用案例“解读”。在浙江区域版图上,存在一条浙江的“胡焕庸线”,即从临安清凉峰镇到苍南大渔镇“清大线”。山区26县主要集中在西南侧,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浙江聚焦浙西南山区26县特色优势,发挥山海协作赋能作用,通过精准施策,推出做大产业扩大税源和提升居民收入富民“两大行动”和“一县一业”“一县一策”路径设计,推动山区发展破茧蝶变。2022年,山区26县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与全省持平,同比缩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0倍。
用眼睛“观察”。眼见为实,走在浙江大地上,处处呈现着一幅幅共同富裕的美丽画卷。走入浙江乡村,人们不禁惊叹于乡村的“颜值之高”:蓝天、绿地,小桥、流水映入眼帘,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正逐步实现。走入城市,未来社区、家门口养老、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等,让老百姓就近就便体验公共服务,老百姓笑容更多、更灿烂了。
用成果“检验”。共同富裕示范区成效与否,能否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是重要衡量标准。浙江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共同富裕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些经典案例。比如杭州富阳区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试点,创新开展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改革;丽水松阳县汇聚资源助力传统村落文化活化利用试点,创新开展“拯救老屋行动”。特别是2023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一批典型经验》,全面总结提炼了10条促进共同富裕的典型经验做法,供各地推广应用。
洞察这些成绩的背后,与浙江的“四个坚持”密切相关。一是坚持一以贯之的政治担当。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深刻领悟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战略决策部署,推动共同富裕的浙江实践探索。二是坚持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共同富裕之路,是一条改革之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不是“政策高地”,而是“改革高地”。浙江围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重点难点问题,探索一批共富机制性制度性创新模式、谋划一批重大改革方案,通过改革突破,为探索之路注入了不懈动力。三是坚持系统重塑的科学谋划。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一项极具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和方方面面。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循此构建了包括目标、工作、政策以及评价等多个体系在内的顶层设计,通过全面部署、切实推进,落实共同富裕的具体工作。四是坚持“以小见大”的共富路径。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需要处理好“全局”与“一域”的关系,浙江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以省级试点先行先试为切入点,聚焦“小切口、大牵引”的突破性抓手,实施一系列具有“共富情怀、改革味道”的创新性举措,探索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共富路径,提炼共富模式。
两年来的浙江探索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眺望未来五年、十五年乃至整个现代化新征程,浙江人共享共富的新图景一定能实现!(作者分别为中共浙江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共富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