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这城这水这人!洪山河湖守护者群像

2023-09-01 15:52
来源:武汉文明网

5大流域勃勃生机,27个河湖港渠繁衍不息……一城秀水,润泽洪山。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武汉市洪山区紧紧抓住河湖长制治水兴水“牛鼻子”,构建上下联动、有机衔接的责任体系,形成密切配合、协同推动的工作合力,实现河湖长制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努力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众志成城

夏秋之交的杨春湖湿地公园,湖面荷叶田田,水下鱼虾嬉戏,游客来来往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作为杨春湖高铁商务区的城市之肺和展示窗口,杨春湖公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

“这几年,游客越来越多,我感到很有成就感。”近日,正在岸边巡湖的杨春湖民间湖长、民建洪山区工委综合三支部主委张敬明介绍,作为杨春湖水质提升工程的参与者,他见证了该湖从“黑臭水体”向“美丽河湖”的蜕变。

2019年5月,洪山区正式启动对杨春湖的生态治理,打出一套“组合拳”:完成湖泊周边7个排口截污改造;清淤约1万平方米,改造湖底地形,增强湖水流动性;恢复西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约15公顷,并按比例科学投放不同数量的肉食性和滤食性鱼类以及底栖动物螺蚌等,再造完善的湖泊生态系统;清除东区“过剩”植物110亩,强化排口处理,打通东西区水路,让水“活”起来。

修复后的杨春湖在水上花海、湿地循环系统、沉水森林、水岸同治、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形成五大亮点。在没有大面积清淤并保留8个雨水排口的条件下,水质连续38个月达到地表水四类及以上,2021年荣获湖北省幸福河湖称号,2022年被评为武汉市美丽河湖。尤其是207亩的六色鸢尾花海每年清明前后盛开,使其成为网红打卡必选地。

“每月,我都会来这里巡湖几次,偶尔还要向游客宣讲护湖知识。”张敬明说,有区、街、社区三级官方河湖长和众多民间河湖长的共同参与,河湖保护的理念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最明显的变化是前来杨春湖钓鱼的人少了,即便是初来者,经过河湖长或者公园管理人员的劝说,一般都会自行离去。另一个变化就是关于河湖保护的投诉件变多了,市民群众对于生态保护的敏感度大幅提升,一旦发现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马上就知道打电话向职能部门反映。

银发坚守

“垃圾请收拾一下,这片湖是大家的家园,每个人都要爱护!”烈日炎炎,南湖亲水栈道上,几位头戴蓝帽、身着蓝马甲的老年人,向居民友善地劝阻不文明行为。他们是洪山区南湖银发护湖志愿队成员,这个团队每位成员都是洪山区民间河湖长。

70岁的於丹新是南湖银发护湖志愿队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志愿队的队长。2018年初的一天,他在南湖边散步时,突然看到一个垃圾桶被一位拾荒者翻倒,垃圾散落一地,随时可能被风吹进湖中。他立即劝阻拾荒者将垃圾清理好,不料,对方恶语相向,不肯配合。於丹新只好掏出手机,准备报警,这下,拾荒者被镇住了,连忙俯身将垃圾收拾干净。

“其实,我们老年人也能为湖泊保护尽一份力。”事后,於丹新冒出一个想法——成立一支老年人护湖志愿队。一次,去洪山区老干局参加活动时,他向该局相关负责人说出了这个想法,得到热情回应。之后,洪山区老干局发动丽岛、幸福家苑等多个临湖社区征集志愿者,经主动报名、审核遴选,2018年5月,10位想护湖、能护湖的老人成立了这支团队。

团队成员平均年龄70岁,大多银发满头,但都有一副热心肠和爱湖护湖的坚定决心,银发志愿服务队因此得名。这是一份没有薪酬的“工作”,但10位老人毫无怨言,坚持不懈。

2022年4月,经研究,洪山区河湖长制办公室决定特聘南湖银发护湖志愿队成员为南湖民间河湖长。受聘仪式上,老人们手捧聘书,心潮澎湃,他们纷纷表示,这是对大家的认可,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发现问题有平台反映,解决问题很得力”,当上民间河湖长,队员们觉得参与湖泊治理更有抓手了。平时,大家发现问题,可随时在洪山区河湖长制办公室建的工作微信群里报事,工作平台立即转相关职能部门现场解决。

少年传承

快看!“大志愿者”与“小志愿者”肩并肩,沿着南湖卓刀泉街道管段,用自己的双手,使湖滨公园栈道面貌焕然一新。“那里有一个垃圾袋,我们要捡起来!”“妈妈,这个枯枯的树叶要不要捡起来……”一路上,“大志愿者”与“小志愿者”们手持夹子、垃圾袋等清洁工具,发扬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通力合作,不仅把沿途的垃圾捡拾干净,同时也增长了护湖知识,认识到了保护河湖的责任意识。

今年4月12日,洪山区教育局联合洪山区水务和湖泊局、武汉市南湖渔场等多个单位,组织开展南湖芦湾湖水生态修复产学研基地学习实践、防溺水安全教育及“小”“小”民间河湖长颁发聘书活动,活动主办方邀请了南湖银发护湖队的老队员,为来自洪山实验外国语小学的10名“小”“小”民间河湖长颁发了聘书,并集体进行了宣誓,通过大手牵小手的形式,共同守护南湖这湾碧水。

“南湖截污工程于2005年动工,2006年堵截24个主要排污口,2007年建成污水处理厂及收集系统,2008年完善配套项目……”在履职的这几个月里,洪山实验外国语小学“小”“小”民间河湖长张芷罗曼不仅恶补了湖泊保护知识,还了解了武汉是百湖之城,知道了洪山区的7大湖泊,更对每天上学都要路过的南湖有了深刻认识。

“我家住在南湖边,我的学校离湖边也就一站路,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湖泊。”另一位“小”“小”民间河湖长佟宁川表示,他和张芷罗曼是同班同学,过完暑假将步入五年级。在当上河湖长之前,他们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短短几个月参与巡湖实践,对他们改变不小,“河湖保护事关每一个人。”

张芷罗曼的妈妈罗女士也表示,参与志愿活动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如今女儿除了学习,还会主动关心身边的社会新闻,甚至渐渐影响到了他们一家人,大家都乐意主动参与志愿服务,并且享受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而获取的成就感。

陆域延伸

“流域河湖长不能只管水中的事,岸上的事也要管起来、管得好。”洪山区洪山街道鸿岭花园社区书记李秋月是一名陆域社区级河湖长。为破解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中,根源在岸上”的难题,她带领社区将触角逐步由“岸边巡”向“岸上走”延伸;从“湖中水、河中水”向“岸上污水、管中污水、生活污水”转变,进一步充实南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力量,形成水、陆共治新格局。

鸿岭花园社区共管辖14个小区,范围分散、老旧物业小区占比重。“过去垃圾清运车辆在小区门口作业时,经常导致雨水井脏污堵塞。”李秋月说,为了让作业地点避开雨水井,社区和居民群策群力,撤除了地面垃圾桶,将垃圾桶全部放置到每个楼层,由物业统一清运。这一方法既解决了小区环境卫生问题,又避免了雨水管道反复堵塞。即使小区地势低洼,汛期时也没再出现污水漫溢情况。

鸿岭花园社区还是小餐饮聚集地,辖区有60余家餐饮门店。在今年全区开展的“小散乱”排水户专项整治行动中,李秋月带领社区网格员、巡湖志愿者逐一上门询问登记,引导、督促各门店采取增设隔油池等环保措施,将污染源制止在陆地上、源头上。

“从源头上查找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根本,必须发动党员与群众的力量,形成人人参与、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李秋月说,面对陆域巡查员人手严重不足的问题,社区先后挖掘出14名居民充实陆域巡查员队伍,通过规范培训后正式上岗。今年以来,累计处理辖区水污染问题20余件,与辖区84户商铺签订“不乱排油污、废水”承诺书,并持续在辖区内开展水环境宣传教育。

按照2021年印发的《武汉市总河湖长令》(第1号)关于“全面施行流域河湖长制”的工作要求,洪山区针对5大流域(长江流域、大东湖流域、南湖流域、巡司河流域、汤逊湖流域)和列入区级保护名录的27个河湖港渠(1江、2河、7湖、17港),建立了流域统一管理与区域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河湖长制体系。目前,洪山区有近300名官方河湖长和50多位民间河湖长,并会同检察院、公安分局共同建立“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协作机制,形成了流域综合治理雏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在城市与阡陌之间,27个河湖港渠宛如明镜、玉带,一路倒映出了洪山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画卷虽在奋笔疾书,但已引人入胜、令人向往。(洪山大学之城 记者 邓洲 通讯员 蒋磊 薛莹)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