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推进县域“四链”融合 加速集聚高质量发展人才新动能

2023-07-04 16:28
来源:半月谈网

禹城市聚焦产业人才需求,加快资源要素集成供给,深入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全力塑造县域人才发展特色优势。

一、打造最优赢才环境,壮大人才链

一是高规格谋划。将“打造‘四链’融合集聚区”作为书记项目,发挥禹城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落实“双组长”制度,每年至少召开1次全体会议,各成员单位至少确定1名专职人才工作者,加强任务落实。市级领导经常性走访联系高层次人才,并为人才“一对一”配备科技助理,帮助解决发展难题。各镇街“一把手”围绕“四链”融合,牵头推动实施一批重点人才项目,依托镇街产业园区,打造一批亮点品牌。

二是高层次支持。持续迭代升级人才支持举措,累计出台政策细则20项,2023年新出台“人才兴禹2.0”政策,实现各层次、各领域、各类别人才支持“全覆盖”。连续8年召开科技人才大会,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8亿元。目前,已累计培养高层次人才511人,其中国家级17人、省级149人。

三是高标准服务。建成1.2万㎡人才公寓,常住30个团队、150名人才,进一步改造升级项目路演厅、青年会客厅等板块,打造禹城“人才之家”。在此基础上,投资15.7亿元建设产权型的“四海汇”才智社区,一期384套住房已开启销售,符合条件的人才可享受最高80万元购房补贴。完善“禹城人才”微信公众平台,实现政策一键查询、企业一键速览、岗位一键匹配等功能。打造“一卡一联盟”人才服务体系,发放“糖城英才卡”,成立人才服务联盟,为持卡人才提供专属优惠服务。与市中街道迎宾社区联合成立“人才公寓党支部”,组织人才积极参与“微党课”等活动,强化政治凝聚力。

二、坚持人才内育外引,优化教育链

一是“育得出”,坚持自主造血。支持德州科技职业学院、禹城职教中心举办承办技能大赛,两年培养山东省技术能手6人。实施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下放技能人才评价权限,累计备案企业25个,自主评价技能人才1743名。通过“订单班”“学徒制”“冠名班”等形式,深化校企合作育才,每年向当地企业精准输送急需人才上千名。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办学,建立现代产业学院,持续完善名师资源库,每年举办12期产业“大讲堂”,在“家门口”培训人才。

二是“引得来”,坚持多方揽才。构建“北接南融”招引格局,依托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成立驻京人才联络处,靶向承接京津冀人才资源。开设“人才体验日”活动,定期邀请山东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院校,沉浸式体验禹城创新创业环境,累计柔性引进“假日专家”70名。定期组织企业“组团”到高校专场招聘,设立91处“青鸟驿站”“招才引智工作站”,每年引进大学生2000人。

三是“留得住”,坚持才有所用。聚焦补链强链需求,分产业组建人才联盟,“以才引才”落地一批“填空型”项目,成立国家大豆精深加工产业创新联盟,在全国率先探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承办国家级现场会5次,引进中国工程院盖钧镒院士等10个专家团队,支撑建设中国大豆产业创新园。

三、加速科技成果落地,激活创新链

一是做优孵化体系。建成3处国家级众创空间,其中禹城创新创业园与山东大学合作,共同创建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已进驻25所院校、29个人才团队,累计孵化3家高企、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名省级重点人才,园区年营收突破5000万元。其中,成功孵化禹圳生物公司,正建设25亩生产基地,投产后年营收上亿元。

二是做强承接体系。建成“10+10”产业园区体系,包括绿色化工产业园、新能源装备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等10个专业功能园区,以及10个镇街特色产业园区。依靠完善的园区承载体系,举办3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遴选的34个优质项目全部顺利落地。其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邓明科教授的“高延性混凝土”项目,入驻辛寨镇产业园区,落地当年即实现3000万元营业收入,带动80名群众就业。

三是做实飞地体系。鼓励企业“邻凤筑巢”,已在北京、青岛、济南、常州、韩国等地设立驻外研发机构12家。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对发挥作用较好的给予最高100万元绩效奖励。同时,支持企业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生物合成功能性稀少糖”“OLED蒸镀用复合陶瓷点型蒸发源”2个项目,分别由江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揭榜,2项均获得资金支持500万元。

四、引领企业转型升级,赋能产业链

一是壮大高新企业梯级。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科技领军企业提升计划,帮助企业绘制个性化创新梯度晋升图谱。今年将力争实现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90家突破120家、高新技术企业从65家突破90家,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从33家突破50家。

二是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坚持“一企一平台”建设,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30家、省级56家,承担国家、省重点科研项目42项,获得国家科技奖11项、省级7项。围绕优势产业,整合上下游创新资源,重点支持山东省功能糖提取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大豆技术创新中心创建省重点实验室。

三是拔高产业发展层级。坚持以产兴才、以才促产,树立引进一个团队、壮大一个产业的发展思路,成功创建国家火炬禹城功能糖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生物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其中,促成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合作,共同实施赤藓糖醇关键技术研发,建成6万吨生产线,单项产品年营收超过20亿元;促成通裕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大学合作,共同实施海上风电主轴关键技术研发,支撑打造全国最大海上风电整机生产基地,获评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

(禹城市委组织部 秦庆雨)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