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不平凡的寻茶之旅

2023-05-16 15:15
来源:《远方的茶山》

在自然界数不胜数的植物里,我对茶抱有特殊的感情。茶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Camellia sinensis),常绿乔木,是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野生种可见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主要分布于云贵川地区。茶叶通常是由茶树栽培种的树叶加工而成。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根据《神农本草》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先秦以前的古书中,没有“茶”字,直到唐代中期起才正式采用“茶”字。国人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陆羽所著《茶经》,详细记述了茶的栽培、制茶、饮茶及其历史评说。到了宋代,茶叶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王安石称:“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从清代及至民国,我国福建武夷山等地生产的茶叶,伴随着华夏茶文化和饮茶习俗,通过漫长曲折的水路旱道,逐渐传入周边国家乃至欧美和非洲的纵深地带。中国茶叶作为大宗输出商品,继丝绸、陶瓷之后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新主角。显而易见,茶叶是承载着友谊、文化的天然绿色商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于2017年开始组织了“绿色茶叶之路”的专题科考,有关科考成果集中反映在《人与生物圈》期刊随后出版的两期专辑之中。中国“人与生物圈”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郝耀华先生多次参加专题科考活动,足迹遍及我国的主要产茶区,采访了数十位茶叶界人士,撰写了多篇科考文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耗时四年写出了长篇小说《远方的茶山》,旨在利用文学作品宣传茶科学、茶生态和茶文化,倡导建设绿色茶叶之路,复兴我国的茶产业。

《远方的茶山》是一部全景式反映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长篇小说,作者借熟悉之人,演茶山茶事,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涉及到的茶叶知识点甚多。小说中的主人公王远山出身京城茶叶世家,潜心研究茶叶生态科学,并根据祖父交给他的传家之宝—《茶道茗事》和续集的线索,经历了大半生的寻茶之旅,遍访世界各地的茶山茶人。

作品构思缜密新巧,以主人公寻茶展开叙事,经纬全书,脉络了了分明。值得称道的是,作品独具匠心地在社会学和生态学的交叉点上,将茶科学和茶文化交织起来,在叙述武夷山红茶村、岩茶村和云南澜沧江畔新老茶山等产茶区的历史,以及制茶大师、茶官、茶商等茶叶世家家族变迁史的同时,科学地讲述了武夷岩茶、正山小种、西湖龙井、普洱茶等名茶的繁衍演进过程,从生态的视角阐述了“好山好水出好茶”的科学道理。同时,通过茶叶之路的延伸,不断扩张其叙事背景,如画卷般地描绘了中国人的饮茶习俗和相关生活场景,并联系起中外交往史上与茶叶有关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作者从“人与生物圈”理念中汲取思想资源,从实地考察中积累创作素材,为撰写茶叶题材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作品别开生面,不仅具有史诗性和文学力量,还表现出一定的纪实性和科学品质,并形象地诠释了“茶”字的微言大义、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世界上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中,以茶为首。如今茶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商业化种植,全球有16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喝茶。读《远方的茶山》,使我们仿佛跟着主人公王远山经历了寻茶之旅。是寻茶、寻根,还是寻路、寻梦?我们所要追寻的,是绿色的家园、诗意的远方。作者想告诉人们,茶叶主产区与茶叶之路与生态是息息相关的,保护茶叶产区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屏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凝聚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以和为贵”“清静雅和”的优秀文化精髓,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亲和力和“君子之风”。如果将包含在茶叶里的生态理念和科学品质加以诠释,茶叶一定会成为中外交流的最佳媒介和载体。万里丝路亦是茶路,在茶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这条人类文明的大动脉上凝结着“中国基因”的茶叶一直在讲述着美丽中国的故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渗入茶树的遗传改良和茶产业,它也像一个澄莹滴翠的方向标,指出了未来我国茶产业发展的正确途径。

应作者邀约,我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感想,是为序。

许智宏

中国“人与生物圈”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现代农学院教授

2022.5.14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