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已出台《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广东省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逐步建立《广东省红树林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评价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规范体系。
近日,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林业局共同编制的《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下称《专项规划》)印发实施。《专项规划》对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为科学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全面提升沿海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有序增强蓝碳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了解决方案。
广东省现有红树林面积达1.06万公顷,居全国首位,且红树物种种类多样性丰富,现存多处天然红树植物古树群落和珍稀红树植物小种群,整体资源禀赋优异,生态本底良好。根据《专项规划》,广东省将围绕沿海有关地市现有红树林和红树林适宜恢复地,按照“依法依规,保护优先”“陆海统筹,因地制宜”“科技创新,示范引领”“权责分明,共建共享”四项原则,全面落实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优化红树林生态空间布局,进一步增强红树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红树林保护和管理水平。至2025年,全省将营造红树林5500公顷,修复红树林2500公顷,建立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红树林保有量将达到1.61万公顷。
《专项规划》指出,广东省将构建“两核五区多点”的红树林保护修复新格局,突出“两核”引领,夯实“五区”功能提升,“多点”示范红树林保护修复成效。其中,“两核”指“国际红树林中心”红树林文化推广核和“雷州半岛” 红树林保护修复综合示范核;“五区”指珠江口湾区红树林保护修复现代化示范区、大广海湾区红树林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大海陵湾区红树林优化提升区、环大亚湾区红树林防护提升区、大汕头湾区红树林生态维育区;“多点”指红树林保护修复成效示范重要节点。
《专项规划》重点部署了七大主要任务、六项重点工程,对建立健全保护修复机制,科学、整体、系统开展保护修复,强化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评估、高标准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加强红树林科普宣教、促进红树林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等方面作出了创新、具体及全面的要求。同时,《专项规划》以红树林保护及质量提升工程、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创建工程、红树林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工程、“红树林+”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和红树林宣教品质提升工程等重点工程为重要抓手,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进一步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促进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专项规划》特别提出要在自然保护区内科学营造修复红树林,按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以自然恢复为主进行红树林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工程,在落实保护措施、尽量减少生态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可按规定进行适度地形改造”的措施,充分发掘广东省红树林宜林地潜力优势,破解红树林营造修复空间落地之难。
《专项规划》的出台,将进一步完善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机制体制,使红树林保护和管理逐步走向精细化、规范化、系统化。
作者 张普辉 张家瑛、林亦芊、张伟彬
来源:广东省自然资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