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时有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新闻涌现,如何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做好,持续受到关注。
3月1日,最高检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门通报近五年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成效。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短视频管理、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等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未成年人上网看视频越来越普遍,需进一步创新管理理念思路,加强短视频建设和管理,大力激浊扬清,营造短视频清朗空间,提高未成年人保护水平。
近年来,随着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广泛接触网络并深受影响,未成年人触网问题持续引起各方热议。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中指出,“积极引导家庭、学校等社会各方面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021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提出:“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
这些都在要求和鼓励社会各界关注参与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来。社会各界也浮现出许许多多将爱心融入到自身工作中,勤劳耕耘,默默志愿贡献自己力量的热忱人士。比如,直面了无数未成年犯罪,拼尽全力让全区未成年人远离犯罪的云南护“未”使者李邦红……
2019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重庆妹子吴萍,也正是这群人其中之一。她怀着对教师职业的向往和希望,走到祖国最需要自己的地方,跨越了大半个中国,毅然决然地前往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选择从事一线支教工作,在祖国的边疆一呆就是三年。并且除了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还利用个人时间,成为了一名腾讯未成年人守护营地的青少年网络知识宣传志愿者。
扎根新疆支教一线的吴萍,在守护营地持续教育、心理学知识分享,及长线的相似孩子辅导案例方法经验支持下,通过日常教学观察、每周家访了解等形式,发现找到需要被帮助的特殊乡村孩子,并与其家庭多角色建立“秘密”谈话引导,改善跟进记录的方式,帮助了近10名或身患疾病性格古怪,或排斥校园生活的沉迷网络儿童,耐心为他们解开心结,引导孩子们不囿于心灵的牢笼,拥抱真实生活。
引导曾经被网络游戏占生活很大部分、个性自我且患有羊癫疯疾病的孩子,找到除虚拟世界外的绘画兴趣;教导之前喜欢在班级里编造同学绯闻的男孩,认识到网络传播不良信息的危害;监督经常有偷盗行为生活作息异常的孩子,逐渐改正了行为方式……
家长们看到这些孩子们的明显变化,感到也别开心,把沙漠里挖的“美味蘑菇”送给吴萍,学校领导邀请吴萍分享帮助这些孩子们的方法,而当地居民也更加积极地把家中适龄儿童送学入校,对党的教育惠民政策口口相传,赞不绝口。
其中,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既强势又自卑”的转学生买买提(化名)的故事。买买提同学是转学到吴萍班上的。刚到班级,买买提就和同学打架,强制要求加入对方的活动,不然就捣乱、大吼大叫,并且总是喜欢逃课在校园里晃荡,一天到晚抱着家里给的手机玩,不管哪个老师和他沟通,他都是昂着脑袋,一言不发的样子。
吴萍在教学中发现这个情况后,多次对他的家庭进行家访信息收集,并通过线上与腾讯未成年人守护营地交流,获取到相似案例的辅导经验分析,察觉到孩子可能存在不为人知的隐秘状况。终于,在一次又一次不懈的主动家访中,吴萍了解到了买买提的真实情况。
那次买买提正哭着在院子里打滚,妈妈蹲在旁边哄,而爸爸想让他停止哭闹,不断把手机塞进他的怀里,半晌过后,孩子拿到手机终于停止了激烈的情绪,抽泣着躲回到房间里。吴萍观察到,买买提似乎很不喜欢和家长沟通,但捂耳朵只捂一边,于是拉着妈妈尝试再一步地交流,通过热忱与真挚的态度,及围绕孩子未来发展利弊的细致分析,妈妈终于愿意吐露出孩子的特殊情况:原来,买买提因为小时候生病,导致有一只耳朵听不见,所以他的性格很敏感,老觉得同学看不起他,嘲笑他,而且因为听不清楚老师上课,成绩不好,认为老师可能也不喜欢他,所以有时候会表现得特别好强,并且逃避现实中的沟通,常常抱着手机在虚拟世界里寻求快乐和满足。慢慢地,买买提的性格越发孤僻,连带生活中的攻击性也变得很强。
找到问题的症结之后,吴萍和孩子进行了一次“秘密”谈话。吴萍说:“买买提,老师知道你是想和大家做朋友的,一只耳朵听不见,那我们就用另一只耳朵听赞美的话好了,老师和同学们其实都很喜欢你。”
买买提同学眼泪一下子就落了下来。“我想和他们玩。他们都不喜欢我。”
听到孩子哭着说出了内心的想法,吴萍也被触动到了,这个看似桀骜不驯让老师家长头疼的孩子,内心深处原来是这样的怯懦与自卑。
吴萍对孩子的想法尝试进行正向引导,通过不断的鼓励,让孩子明白大家都是爱着他的,并及时给买买提调整了座位,在班级故事分享课中,向班里其他孩子们讲述买买提同学想和大家做朋友的心情,并通过设计情景演练,指导孩子们如何正确邀请对方成为自己的好朋友……渐渐地,买买提没有再出现旷课的情况,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也逐渐融入了整个班集体。平时回家后,因为有附近的同学陪他一起玩,玩手机的时间也减少了。
“我们看到的孩子一些表面的不良行为,比如性格孤僻,爱打架逃课,不遵守上课纪律,沉迷网络……各种现象,都是只是孩子内心冰山浮出的一角,要引导孩子们改善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看见冰川之下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渴望。”吴萍感叹。
其实,我们社会正涌现出越来越多向吴萍这样的未成年人网络知识宣传志愿者,虽然身在各处,但是他们正搭建起未成年人和网络之间的桥梁,未成年人和家长之间的桥梁,默默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互联网时代,如何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确实引人关注,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伟军认为,在虚拟世界“冲浪”是孩子探索和认知世界、进行自我构建的方式之一。家长、学校、社会不应采取“禁网”等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应该通过与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用网规则,培养孩子正确健康用网的主体意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建议关键还要从未成年人的成长需求入手,要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的成长问题,才能真正解决沉迷行为,不然预防了这个还会出现其他的沉迷。因此,要在生活中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和服务,给他们切实的帮助,使未成年人的烦恼得到解决,成长困难得到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