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龙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近年来,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费县,县委县政府坚持党建引领,谱写“红色音符”,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李云栋摄)
守护绿水青山 “贷”来“金山银山”
红瓦绿树青山间,石径通幽入画卷。漫步在费县马庄镇核桃峪村,百年楸树林苍劲挺拔,千年流苏树生机勃勃,万亩核桃园硕果累累,村庄肌理古朴自然,目之所及皆是美景。
近年来,核桃峪村在村两委成员带领下,汇聚党员群众集体智慧,科学制定村庄发展规划,确定生态优先发展战略,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环境整治、特色种植、文化传承等方面建设,打造富有特色的“流苏核韵”美丽乡村,不断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同时,积极对接“两山银行”,以村里的千年流苏树获得了230万元贷款,让村庄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我们拿出100万元入股沂蒙山小调特色食品公司,130万元建设了葡萄园、投资了民宿,改变了村庄产业单一的局面,”在核桃峪村党支部书记吴强看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听习近平总书记的准没错”。
费县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丰富优势,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成立山东省首个“两山银行”,创新推出“生态贷”“种植贷”“品牌贷”等八大系列生态金融产品,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一棵树、一块石、一片地、一幢房……碎片化的生态资源只要“存入”“两山银行”,都可能转化为可计价、可交易、可融资的生态产品,实现生态变现。目前,已成功运作生态资源贷款85笔,提供信贷额度超过7000万元,实现了村集体有钱发展、群众有钱生产的良好局面。
强化政策扶持 激活发展动能
针对部分村自我造血功能不强,缺乏村集体增收长效机制的难题,出台《关于实行“三结合三提升”促进村集体增收的实施方案》,即结合增加生产要素,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提升基层党组织保障力;结合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支持特色种植、养殖、加工和电商等发展,提升党组织影响力;结合增强乡村治理效能,将乡村治理与集体增收相结合,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县里设立1000万元集体经济引导资金,把‘三结合三提升’工作量化赋分,实行积分制奖励,每1分县财政给予村集体奖励1000元,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工作力度。同时,把村集体收入与村干部绩效待遇挂钩,从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量中拿出不高于20%奖励村干部,营造了干事创业、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纪成永说道。
烤烟房烤烟(贾承艳摄)
石井镇龙山村抓住黄烟税收30%返还村集体有利契机,流转1000亩地规模化种植黄烟,增加集体收入12万元。探沂镇岐山村流转土地320亩建设农业产业园,带动村民就业40人,增加村集体收入18万元;党员主播甄守生直播销售家乡面粉、大樱桃等农产品,间接带动周边3个村新增种植面积1700余亩,党组织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支部搭台引领 带动民村共富
“我是合作社的成员,也是合作社的工人,合作社流转我的地有一份收入,到合作社打工还有一份收入,社里统一购买农药化肥比我自己买还便宜不少,真是太好了!”费县东蒙镇石沟村的葛大爷笑容满面,难掩喜悦之情。
过去,石沟村西岭近千亩的岭地,土壤贫瘠、灌溉困难,群众种植产量效益低下,加之生产道路曲折泥泞,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抛荒地。2020年,县里鼓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水利、道路、机械设备等方面给予配套扶持。石沟村抓住机遇,成立金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利用资金、土地入股,带动34户农户入社,种植珍珠油杏、黄金山楂等特色作物,打造休闲观光采摘园。2021年,合作社收入310万元,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村集体增收20.5万元。
黄金山楂(任广东摄)
石沟村的华丽嬗变是费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生动诠释。费县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群众组织起来规模经营、抱团发展,建立起村集体与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共致富。目前,已成立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34家,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