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非遗传承人“土家稀奇哥”,精彩亮相央视《星光大道》。七位风格各异、身怀绝技的土家小伙,凭借一首原生态版的《生日快乐》获满分,从梦想屋登顶星光大道主舞台,随后一首《万疆》燃爆全场。
“土家稀奇哥”亮相央视
近几年,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越来越多的非遗作品、产品或技艺,融合到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和愉悦身心中实现完美嬗变,频频走出大山大放异彩。
非遗圈粉,为文旅融合植魂
“土家稀奇哥”组合从成立起,就致力于对土家传统文化进行音乐化表达,通过诙谐幽默的表演,诠释土家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传承深厚隽永的民族文化。
此前,2022年除夕,恩施“土家汉子”组合表演的原生态情景剧《恩施抬工号子》登上央视春晚,这也是恩施非遗节目首次登上央视春晚。
“世界硒都”恩施,生活着28个少数民族,有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址,是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故乡。
16、66、12、98,这组数据代表的是恩施入选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见证着恩施非遗资源保护与传承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每晚华灯初上时,4A景区恩施土家女儿城灯戏、傩戏、巴东堂戏等传统戏曲此起彼伏,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恩施土家女儿城夜景
恩施女儿城以“一座城”、全国首部大型互动实景剧《女儿会·赶场相亲》“一台戏”和一批非遗项目传承人“一群人”,实现文化旅游高度融合。2019年,接待游客430万人次,营收约3.5亿元。恩施女儿城先后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湖北省旅游名街,前不久跻身全省首批10个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名录。
截至目前,恩施已建起非遗传承基地53个、传统工艺振兴基地17个、传习所60所,建成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特色小镇近百个。
非遗变现,为特色产业打造基底
“恩施玉露”是我国传统名茶,清朝时期曾与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齐名,历经300余年的辗转传承,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2018年4月,恩施玉露与“利川红”携手作为武汉东湖茶叙国事活动用茶后,从此蜚声海内外。
非遗传承圈粉,匠心成就产业。2021年底,恩施玉露授权生产范围成功扩权至全州所辖8县市的91个乡镇。目前,恩施玉露授权企业已达到96家,在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声誉百强中居第41位。
一片恩施玉露茶叶,更是成就了杨胜伟、蒋子祥和何洁3位“荆楚工匠”,涌现出了张文旗、向书兰等一批恩施玉露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恩施玉露”茶产量2530吨,产值17亿元。
与恩施玉露一样,恩施州的利川红、宣恩伍家台、鹤峰宜红茶制作技艺都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目前,恩施硒茶基地稳定在180万亩,年产值超过200亿元,帮助80万茶农稳定增收。
如何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与利用?恩施近几年着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迎合大众需求,走出了“从生活中来,到市场上去”的新路子。
据介绍,利川坝漆、柏杨豆干、土家腊肉和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等一批非遗产品在市场上风生水起,给土苗群众带来的是“真金白银”的实惠。
愉悦身心,渐渐融入日常生活
“新郎像潘安,新娘像貂蝉,踏上婚礼红地毯,合好到百年。”近日,恩施宣恩县沙道沟镇一对新人的婚礼现场,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相成和5名同伴唱起了三棒鼓。
据了解,三棒鼓来源土家生活,歌词即兴创作,十分应景。在新婚嫁娶时唱一些带祝福、吉祥的贺词,让人心情舒畅,容易接受。进入上世纪90年代,人们纷纷外出务工,娱乐活动日益丰富,三棒鼓逐渐淡出视野。
“滚龙连厢”进校园
2011年,宣恩三棒鼓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并举。现在,在宣恩的大街小巷、集镇农村,只要有红白喜事,请人唱三棒鼓是一道“必备菜”。
利川“肉连响”是奇特的非遗文化,将土家族舞蹈的形体美和神采美演绎得淋漓尽致;土家族民间舞蹈宣恩“滚龙连厢”,通过滚、翻、弹、跳的表演让身心得到舒展;来凤“摆手舞”从民间走向舞台,“摆”进了群众的健身生活,都实现了“保护有效、传承有序”,古老的舞蹈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恩施州正在创建“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立项目建场馆,让非遗资源留得住;上舞台进校园,传承文化看得见;促消费带就业,激发活力惠民生。
来源:恩施州文化和旅游局 王丹 向锐 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