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三只指数”折射“力争上游”之势——对“突破菏泽”战略的观察与思考(下)

2022-03-28 15:49
来源:菏泽日报

微信截图_20220328091342.png

春江水暖“数”先知。刮目相看之后,不少人感叹,是时候重新认识菏泽了。透过“人口指数”“产业指数”和“财政指数”,我们调研发现,随着“家底”日渐殷实,一个怀揣“后来居上”使命的新菏泽,不仅改变着山东区域经济格局,对临近的淮海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也有重要影响。新春伊始,鲁西新区铲下第一锨土,黄河岸边的菏泽有望走向更大的舞台中心。

一、“人口指数”:劳动力大军和小学生数量彰显发展潜力

作为千万人口大市,菏泽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不容小觑。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有人流,才有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才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菏泽人口红利和城镇化潜力进入快速释放阶段。

(一)被低估的航空港热度

今年正月初四,因为一票难求,南方航空公司主动增加了一班飞机,菏泽牡丹机场到广州白云机场的航班数增加到2个。建成通航不到一年时间,牡丹机场已陆续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16个城市10条航线,实现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全覆盖。

“作为一个新机场,又在疫情影响之下,上座率和客流量的增速,不仅出乎航空公司的预料,也远超机场的发展规划。”菏泽机场有限公司副处级调研员穆友国说,牡丹机场继创造华东地区建设速度最快、行业验收时间最短纪录后,正在创造新建支线机场客流量增长新速度。

按照原有规划,机场设计吞吐量2021年年底达26万人次,2025年达到67万人次,2030年达到90万人次。实际统计显示,2021年4月2日正式通航后,机场客流量不断攀升,6月16日达到10万人次,8月7日达到20万人次,10月23日达到30万人次,在今年春运期间正式突破40万人次大关。而根据机场方面最新预测,2022年年底吞吐量将超过90万人次,提前8年完成设计目标。“我们目前已经启动二期建设前期工作,将适时开通国际航线。”穆友国说。

(二)返乡劳动力大军后劲十足

在繁忙的航线之下,是一个千万级的人口大市。《菏泽统计年鉴2020》显示,截至2020年末,菏泽市户籍人口1025.8万人,常住人口878.17万人。全市有大约150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为全国地级市之首,所创造的劳动产值差不多等同于一个菏泽,因而也有“菏泽之外还有一个菏泽”之说。

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正成为菏泽发展的最大优势。近年来,为充分利用这支劳动力大军,菏泽大力发展“归雁经济”,鼓励在外菏泽人返乡创业。全市累计返乡创业就业32万人,领办创办经济实体12.3万家,引进过亿元返乡创业项目229个,总投资619亿元,带动就业50余万人。

分析认为,菏泽大批农村青壮年流入高文化素质区域,通过参加职业培训、实际工作锻炼等方式,获得更多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技能,同时在城市生活的熏陶下,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验、生产技能和管理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层次。2020年15岁及以上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最高,占比为13.42%,比2010年提高1.00个百分点;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为9.46%,比2010年提高4.33个百分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菏泽人口不仅数量大、素质高,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也高。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2019年菏泽小学在校学生数量约为100.6万人,排全国城市第5位;占总人口比例的11.25%,排全国城市第2位,超过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2021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数量进一步增长到102万人,占总人口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

在全国性低生育率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菏泽令人羡慕的小学生数量彰显着城市发展的蓬勃朝气,也透视出未来发展的更大可能。

二、“产业指数”:“231”产业体系进入提质阶段

作为工业落后的欠发达地区,菏泽在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中独辟蹊径,实现了土地占用少、资源能耗少、亩均效益高的“两少一高”,对全国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路径具有启发意义。

(一)欠发达地区工业化之路怎么走?

像所有欠发达地区一样,菏泽工业化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受到土地和能耗指标的极大限制。在调研中,不断有招商部门反映,许多项目谈得很好,对方也愿意来,最后都是因为没有土地指标功亏一篑。有的干部打比方说,没有土地指标,发达地区可以“腾笼换鸟”,而菏泽到处是农田,连个“笼子”都没得用。同时,随着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升级,只减不增的能耗指标也是不能讨价还价的刚性约束。

菏泽工业要发展,是走别人的老路“弯道超车”,还是开辟一条新赛道?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到菏泽视察时指出,‘工业是菏泽需要加强的方面’,要求菏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菏泽市委书记张新文说,按照总书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有本地特色的产业体系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指示,2020年前后,围绕打造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这一课题,经过深入调研论证,菏泽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打造“231”产业体系,即全流程打造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工“两大核心产业”,高品质提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设备制造、商贸物流“三个优势产业”,大力度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努力建成鲁西崛起的新高地、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示范区、鲁苏豫皖四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千亿级医药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2021年11月底,随着近岸蛋白项目试生产,菏泽现代医药港迎来首个投产项目。据菏泽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局长、现代医药港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郝丕进介绍,该项目占地面积只有10多亩,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见效,达产后亩均产值超过10亿元,将创造菏泽亩均效益新纪录。

“作为‘231’特色产业体系的首选产业,生物医药资源占用少、发展前景好,是‘又好看又好吃’。”郝丕进说,目前,以现代医药港为龙头、四个专业园区为支撑的“一港四园”生物医药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整个产业呈现出裂变式增长,规上企业产值三年实现翻番,达到605亿元,千亿级规模产业集群呼之欲出。同时,高端化工产业大项目密集实施,产业规模加速迈向4000亿级。可以判断,菏泽产业结构进入发展提质阶段。

此外,以大唐网络菏泽5G创新中心、水发集团鲁西南大数据、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为代表的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也无中生有、拔节生长。

据牡丹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车荣花介绍,交易平台自上线以来,一直深耕大宗商品行业,目前已上线大蒜、大姜、花生、辣椒、棉籽、棉粕等6个品种,在促进订单农业、保供稳价、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今年2月24日,菏泽市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省市重点项目共有192个、总投资1148亿元,涵盖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三分之二能在两年内建成投产,年可新增产值420亿元、税收30亿元。近年来,菏泽紧紧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全市累计列入省级重点项目360个,居全省首位。

三、“财政指数”:“大财政”筑牢“后来居上”坚实底座

对爬坡过坎中的菏泽而言,财政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调研发现,作为区域经济的“压舱石”,菏泽财政不仅能守得住风险,兜得住民生,有效保障重大项目的实施,而且,在“大财政”理念下正加快成长为“后来居上”的坚强后盾。

(一)“一减一增”蕴藏经济潜力

在众多财政金融数据中,“一减一增”两个指标格外引人注目。

一是减税降费。据菏泽市副市长肖友华介绍,菏泽的财政增长是建立在严格执行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基础上的,2020年全市减免企业税费66.5亿元,2021年又新增减税降费16.7亿元。“要辩证地看待减税降费。”肖友华说,在减税过程中,财税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职能作用,大范围帮助企业建立内控制度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堵住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漏洞,规范了财务行为,同时也遏制住了偷税漏税问题。

财务管理是最能反映企业问题的经济工作。企业能否实现良性健康发展,与财务管理的规范程度不无关系。很多企业之所以由盛转衰,往往是内部控制出了问题。通过大范围减税降幅、内控制度建设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上千上万家菏泽市场主体完成了一次“健康查体”和“管理提升”,为下一步茁壮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新增贷款。2021年,菏泽新增农业信贷担保贷款10842户、累保金额近100亿元,新增担保贷款额65.7亿元,居全省首位。全市新增扶持创业主体12527家,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亿元,扶持带动就业5.6万人。同时,各家金融机构也纷纷将更多真金白银投入菏泽发展。2021年,工商银行菏泽分行各项贷款余额率先突破400亿元,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大河有水小河满。持续有力的产业发展和财源建设,也让菏泽老百姓的腰包快速鼓了起来。2021年,菏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854元,增速连续5年居全省首位。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5620亿元,是2016年的1.9倍。居民收入的快速提升、资本的加速聚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二)77%税收比重预示转型成效

在不少地方陷入“土地财政”困局的背景下,财政收入的质量和效率也备受关注。

2021年,在菏泽283.9亿元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218.6亿元,增长22.1%,增幅居全省第1位。税收比重达到77%,比全省平均水平75.2%高1.8个百分点,稳居全省前列。

知名财经评论员谭浩俊认为,税收作为经济成果的直接体现,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越高,说明经济结构越合理、经济转型越有效。

我们对比发现,菏泽77%的税收占比,不仅高于省内的青岛(74.3%)、烟台(74.4%)、潍坊(76.05%)、淄博(74.01%)、济宁(75.3%)等城市,也高于郑州、合肥、长沙、成都等主要城市,处于全国较高水平。这不仅代表着菏泽经济发展的质量,也预示着未来发展的高度。因为,税收来源于实体经济、来源于企业、来源于每一位纳税人。如果没有产出、没有收益、没有发展,税收不可能增长,更不可能在财政收入中占有比较高的比例。

此外,菏泽“大财政”发展理念也值得重视。2021年,菏泽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研究室、市财政局、市国资委组成调研团,远赴深圳、上海、合肥等市考察后一致认为,要想破解制约菏泽长远发展的突出瓶颈,亟待在全市树立“大财政”理念,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财政增收、资源增值和资金增效。

在这一发展理念下,原有国企、土地、财政、金融之间循环不动的死结正在打开,财政增收、城区价值提升和资金绩效之间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在稳健有力的财政保障下,菏泽未来发展也将更加行稳致远。

2021年7月18日,菏泽市委全体会议上,在谈到干部思想观念提升时,张新文说,放眼全国,没有哪个发达地区是靠扶持发展起来的,菏泽要快速成长,必须靠自己的骨头长自己的肉。大家一定要团结一心、自强不息,胸怀“菏泽发展必有我、有我菏泽必发展”的豪情,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青山不放松,奋力推动菏泽发展的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今天的菏泽,正处在积厚成势、蓄势跃升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菏泽市长张伦说,未来五年将是菏泽赶超进位、急速突破的关键时期。一是路径正确,赶超信心十足。二是基础坚实,发展后劲十足。三是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十足。四是政策叠加,利好因素十足。菏泽正在实现由地理区位中心向发展动力中心的蝶变。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经济分析师 陈川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