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东站设计效果图
重庆东站是国家交通强国“站城一体化发展”试点项目,更是推进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建 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战 略支撑。重庆东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现场指挥部自2019年9月成立以来,遵照市领导关于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大都市总体要求和重庆东 站“小区域、大功能、强带动”的高点定位,加快推进“四网融合”、 “站城一体”的综合枢纽建设,努力把重庆东站建设成为“五十年不落后”的精品工程。
据悉,重庆东站站房及配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位于重庆市南岸茶园 片区,枢纽总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该项目引入渝湘、 渝昆、渝西、渝郑、渝贵等五条高速铁路,渝怀、枢纽东环线等两条普速铁路和轨道6号线东站延伸线、27号线、8号线、24号线等四条城市轨道 交通线路,既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规划的包海、京昆、厦渝、沿江 四条主通道的交汇点,更是重庆立足西部、联动东部、面向东盟、链接欧亚的开放门户,加快重庆东站建设对推动“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 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目前,该项目正以“站城融合、城轨融合、景城融合”为指导思想,努力建设成为符合重庆市人文地域特征、站城融合发展国际化趋势的国际一流综合交通枢纽典范。
国际化视野指导站城融合发展
据了解,重庆东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以“站城融合”为指导思想,采用“统一设计、统一报批、统一建设、同步投用”的模式,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且与重庆市地域特征及片区总体规划相融合的站城融合一体化发展策略。其中,国际化设计技术体系包括:国际视野的站城融 合发展、多维度立体空间设计、“零”换乘的设计理念、凸显重庆视野 特色设计、集约高效的空间设计、灵活多样的空间布局、高效集散效率 的设计。重庆东站站房及枢纽整体采用四面进站的创新设计,以交通中心为核心,将站房、城市与交通等多元功能无缝衔接、实现枢纽内外各种功能的高效融合和各向旅客的快速换乘。
综合交通换乘中心透视图
绿色化创新引领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
整个东站项目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从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提高与创新等方面全面考虑,通过层层平台构建立体绿化,采取技术措施达到国内绿色建筑最高标准,降低建筑整体能耗,打造绿色、生态、节能的现代化国际枢纽站。
据悉,重庆东站将充分利用天然采光,站房屋面设置阳光板天窗,最大化利用自然采光,可使80%主要功能区在日间无需辅助照明即可达到舒适的采光效果。既提高了采光效果,又能节约车站照明用电。
此外,为落实“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发展,在东站枢纽内部的东站枢纽内部的轨道、公交、长途等市政交通区域,全部的冷热空调负荷需求、能源供应等需求,也全部纳入集中能源站统筹考虑、一并解决。
重庆东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鸟瞰图
智能化设计保障五位一体立体交通
据了解,为落实国家交通强国建设战略对重庆市的要求,贯彻市政府“小区 域、大功能、强带动”的指示精神,整个东站的智能化设计,将结合先进的智慧枢纽信息系统打造“铁港空轨路”五位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形成综合交通枢纽的数字神经网络。具体来讲,可通过智慧型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为旅客提供“一站直达”的换乘方式,实现铁路、 港口、航空、轨道、长途汽车、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等多种交通工 具的无缝衔接,建立高铁、航空、港口之间的换乘集散专区和专用绿色通道,具备安检互信、站场摆渡的能力,实现铁港空联运。并可通过全方位数据采集,建立全面的自动化数据采集体系,使得管理 人员对综合交通枢纽内外及周边相关的任何情况都了如指掌,确保枢纽安全稳定的运行。
与此同时,还可通过建设人脸识别系统、动态引导标识、智能客服机器人、智能停车等智能化系统,为旅客提供快速换乘、信息 获取、室内导航、人员汇合、智能停车、紧急寻人等服务,确保旅客能够精准获取有效信息、快速到达目的地点,并解决大型停车场停车复杂、寻车困难的问题,实现旅客智慧出行。
重庆东站将配备分质集中供水系统、能源集中供应系统
人文化打造高标准全覆盖服务设施
据重庆东站指挥部透露,重庆东站枢纽的“人文化”设计技术体系充 分考虑重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及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体现东站建设的人文关怀。不仅在枢纽内设置大量了无障碍电梯、大吨位垂直电梯、扶梯、 无障碍卫生间、母婴室等一系列人性化的设施,还将采用分质集中供水系统,通过“分散处理、分质供水”的管道进行直饮水供应。
此外,为创建“低碳城市、零碳未来”,重庆东站将加快推进站前片区能源集中供应系统建设,拟建2座集中能源供应站,打造“零碳”集中能源供应示范项目,为重庆东站片区300多万平方米的居住、商业、公共设施建筑群提供集中供冷供热服务。据了解,该项目采用“三联供+土壤源+空气能+冷水机组”,经测算,相较于传统燃煤电力供冷热方式,项目建成后每年将节约标煤1.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4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73吨,相当于种树110万棵,可实现近期低碳排放、中期近零碳排放、远期零碳排放。(姜涛)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重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