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常乐镇:做好“小”文章,构筑“大”和谐

2021-12-03 18:57
来源:半月谈网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全镇总面积98.13平方公里,人口7.5万人,辖22个行政村、3个街道社区。

常乐是张謇故里,秉承张謇精神,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各领域向来争当先锋,争做表率。乡村治理过程中,常乐镇独具视角,从“小”处入手,做好每一篇“小”文章,让群众参与治理过程、共享治理治理成果,构筑全民安居乐业的“大”和谐。

深化党建“小”活动

基层党建,是党的建设的基石。农村党员流动性大,党建工作难度高。常乐镇通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原则,在全镇建立了89个治理网格,所有网格均建立了党组织,实现“一网格一支部”,以网格化的形式筑牢基层党建根基。

依托这些党建阵地,常乐镇又用心打造各种党建小活动、小品牌。“党员夜访微访”,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倾听民意;“支书达理工作室”,发挥村支书协调引领作用,为群众说理解困;“党建小场心”,把村民的宅前屋后变成党的理论小课堂;“宅上党小组”,推动了党建与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颐生村第二“宅上党小组”的打造多次受到上级组织部门的好评。这个“宅上党小组”共有党员23名,覆盖9个村民小组、260户村民,通过党员在爱党爱国、遵纪守法、美化家园、攻坚克难、志愿服务、弘扬新风六个方面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带动群众共建美丽家园、维护和谐环境。“宅上党小组”每天安排1名党员值班,作为党群服务“微阵地”,为年老、行动不便的村民提供视频通话、车票代购、生活用品代购等便民服务。这里还开设了“道德银行”把村民在美洁庭院、移风易俗、垃圾分类、公益奉献、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表现量化成积分,存入各个家庭的账户,积分可从道德超市换取等值物品或者服务。

这些“小”党建活动,让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了具体的表现,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党就在身边。常乐镇还根据不同的对象,打造了“行走中的党课”“365党建服务”“党群议事半月谈”“党员党性增值银行”“党员会客厅”一系列品牌,充分发挥了党员同志在各项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受到群众的极大肯定。

解决民间“小”矛盾

乡村治理,化解群众矛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群众的矛盾再小,也有可能激化成大麻烦。解决“小”矛盾,把“大”麻烦化解在萌芽状态,是常乐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一个着力点。

常乐镇建立了人民来访接待中心,配备专职调解员7名,常态化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其中,“杨大姐工作站”就是在调解工作中形成的一个创新品牌。“杨大姐”本名杨立娟,有着丰富的政法工作经验,退休后继续坚持在基层一线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常乐镇在人民来访接待中心专门成立了“杨大姐工作站”,结合杨大姐的工作经验,推出了“调解+志愿服务”、“调解+心理咨询”、“调解+法律顾问”等多种模式。今年9月,常乐镇又在中南村、常胜村等12个村居同步建立了“杨大姐工作室”,把杨大姐的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到基层一线。到目前为止,全镇各村居已经实现了“杨大姐工作室”全覆盖。“有困难,找大姐”已经成为老百姓的一种共识。

常乐镇还整合多方资源,汇集调解员、网格员、法官、律师等各方力量,多措并举建立了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将人民调解、律师调解、治安调解、法律援助纳入其中,不仅要把群众矛盾解决在微小处,还要确保调解高质高效,让人心悦诚服。

用好服务“小”阵地

在常乐镇,农村老百姓居住比较分散,生活节奏各不相同,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成为摆在镇村干部面前的一个问题。常乐镇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小”阵地,把工作前沿推进到了田间地头、门口场心,走近老百姓的生活,走进老百姓的心里。

在全区乡村治理“四民工作法”的基础上,常乐镇融入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形成了“四民融四治”的工作模式,各村居结合各自实际具体实施。中南村推出的“小网络、小黑板、小凉帽、小场心”的“四小”举措,知民意、解民忧、摸民情、议民事,让村干部成为了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官公河村充分利用政协“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平台,邀请政协委员、村民代表和利益相关方共同协商讨论农村改厕问题,推动了全村改厕工作走在全区前列,为村民创造了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民情摸上来了,如何解民忧是关键。常乐镇为民服务中心形成镇、村、村民小组三级代办模式,成立了一支代办帮办的“小蜜蜂”服务队,选优选配263人作为“零距离”代办员。前不久,麒新村村干部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村里一位80的老人按政策可享受尊老金待遇但老人行动不便,又不会用智能手机,子女也长期不在身边。村干部立即带着相机等,主动上门为老人拍照、准备材料,让老人不出门就成功办好了尊老金相关手续,贴心的服务受到周边群众的一致称赞。

常乐镇还优化了为民服务中心功能,设置了21个窗口,由民政、人社、财政、计生、公安等各部门入驻。可办理行政权力事项清单20件,公共服务事项清单76件,延伸公共服务事项清单39件,日均接待量200多人次,月均办件量达1500多年,年均办件量18000左右。中心占地不大,功能齐全,为群众派上了大用场。

把牢治理“小”细节

数字化已经成为区域治理的重要手段。常乐镇在海门区率先打造了镇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并高标准、规范化推进指挥中心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一体化建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牢区域治理的每一处小细节。

目前,常乐镇全域配置了6台鹰眼、822个各类户外监控以及28个智慧全结构人脸识别监控系统,辖区内所有单位、景区等公共场所、住宅小区内部监控100%接入公安视频专网联网,做到村村有监控、重要点位视频监控率100%,构建起了地面与空中全覆盖、无盲区的视频监控体系。

去年以来,指挥中心通过视频巡查,发现河道漂浮物30余次,市场周边不规范停车167次,超门店经营62次,协助公安成功破案2次,与派出所、综合执法、环保、农业、消防等多部门联动处置突发事件5次,联动处置矛盾纠纷485件。今年新冠肺炎全员核酸检测也是对多部门联动的一次综合大考。镇主要领导坐镇指挥中心,通过视频系统实时、实地了解各村开展核酸检测情况,掌握村民出行高峰时间、高峰路段,灵活调动工作人员和相关物资,整个检测工作忙而不乱,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常乐镇不断追求精细化、智慧化,把工作做得细而又细、实而又实,构筑起了具有常乐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作者:常乐镇党委副书记 陆林 )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