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广东:厚植绿色底色 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

2021-07-28 20:35
来源:半月谈网

在全国制造业强市东莞,蓝天白云、高楼林立,干净的街道上,一辆辆使用电能的纯电公交车驶过,没有刺鼻的尾气排出。这源自当地污染防治工作的一大亮点,即以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为方向,推广使用新能源公共汽车。

“与传统燃油(气)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不会直接产生二氧化碳等大气污染物,对市民而言,这意味着更洁净清新的出行环境;零污染、零排放,带来了更整洁舒适的城市面貌。”东莞巴士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这是广东深化空气污染源头治理,强力调整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的一个缩影。如今,广东全省公交电动化率达97.5%,率先实现内河港口岸电省级全覆盖。

为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广东2018年起转向更为精细的臭氧与pm2.5协同治理,以臭氧防控为核心,创新“监督指导+专家帮扶”机制,组建院士专家团队到各地市指导,从源头精准管控臭氧的前体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广东全省天然气普及率持续提升,整治“散乱污企业”数十万家,推动陶瓷等产业完成“煤改气”。

近年来,广东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探索形成符合广东实际的治污路径,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底,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创下“十三五”时期最好水平,大气环境质量连续6年全指标达标,PM2.5年均浓度已优于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水环境治理改善,劣Ⅴ类国考断面水质全部消除,527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这条河也曾经是广东省水质最差的一条河,被称为“深圳脸上的一道疤”。

2016年初,深圳全面向茅洲河污染宣战。

近年来,深圳、东莞两市淘汰重污染企业,大力整治“散乱污”企业,推进面源污染防控,排查流域内近3万家企业,完成了9799家“散乱污”企业分类整治。

经过近5年的综合整治,茅洲河全流域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流域内44条黑臭水体、304个小微黑臭水体已于2019年全面消除黑臭。流域内深圳侧已完成近125公里的河道景观提升修复,建成湿地公园5座,昔日的“黑臭河”变成“景观河”。

一条条沿河铺开的碧道,让群众有了更好的亲水平台。广东以河长制为抓手,到2020年底已铺开建设864公里高标准碧道,同时接续治理中小河流,一条条“垃圾河”“洪灾河”成了一道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风景带和生态廊道。碧道也推动城镇升级、水岸联动发展,沿线正崛起座座滨水新城。

曾被定为“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的练江,如今也正在逐步向“水清如白练”回归。

上世纪90年代,练江水质开始变坏,让住在两岸的群众深受其害。

2018年开始,广东省吹响了练江整治的号角。从2019年1月1日起,练江流域印染企业暂时停产,集中入园。

在汕头市潮南纺织印染中心,已有127家企业入驻,其中102家实现投产。“2020年,练江实现从普遍性黑臭到国考断面消除劣Ⅴ类、再提升至Ⅳ类的重大转折性变化。”广东省汕头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燕飞说。

茅洲河、练江“变清”是广东厚植绿色底色,提升高质量发展成色的缩影。如今,人民群众身边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环境“颜值”普遍提升,美丽广东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广东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粤宣)

来源:广东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