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乌当区委组织部 张鸣 杨艳勤
走进贵阳市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的濮越香街,迎面扑来阵阵花香,错落有致的青瓦木楼、干净整洁的古街石巷、风格古朴的布依民居更是为这个小镇平添了一份闲情惬意,让人流连忘返。
相传秦汉时期,汉人称布依族为濮越人。“香街”有六香,诠释了布依人民花香迎客、酒香敬客、茶香尊客、书香友客、磨香待客、歌香好客的布依文化,因名“濮越香街”。
沿着石阶拾级而上,“雅然居”农家乐映入眼帘,三两游客时而拍照留影、时而驻足欣赏,老板娘罗琴正在张罗着生意。
2010年,贵阳市第四届旅发大会在乌当举办,罗琴和丈夫看到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前景,果断放弃在小河经营的牛肉粉店,毅然选择回乡创业。
罗琴夫妇经营的农家乐,得到了乡党委“双育双创”(育才创业,育业创富)的政策支持,凭着“建好一处乡土休息园,带动一批本土致富人,汇成一股偏坡创业劲”的理念,让他们的农家乐“亮相”央视“生财有道”栏目。“网红”农家乐也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5个,所用时令果蔬都来自于本地农家,辐射带动周边10余户贫困户脱贫。
谁曾想到,作为贵阳市与黔南州接壤的边陲小镇,“穷乡僻壤”曾是偏坡的真实写照。当时贵阳人口中的“两坡一场一坝”,是用来形容贵阳市最穷的地方,其中的“一坡”指的就是偏坡。从曾经村民卖菜难到现在的供不应求,从曾经村民出行难到现在90%的家庭至少有一辆轿车,曾经的贫困乡“化茧成蝶”,变为现在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生态乡”“国家级卫生乡”,下辖的偏坡村、下院村还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偏坡的变化,我算是历历在目,这些年从无到有、从有到好,都是些看的见、摸得着的”。这一切蝶变,在偏坡乡83岁老人陈廷超眼里,都是党委领导、党员参与、社会支持的结果。
近年来,贵阳市乌当区把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推动和落实,按照“一带一主题、一点一特色”思路,积极创建“筑固工程 三新三带”党建示范带,推动形成“以点连线、连线成片、辐射带动、集群发展”的党建工作格局。作为全区乡村振兴新标杆党建示范带上的一个点,偏坡乡通过实施党建示范引领工程,加速推进“原味小镇·醉美偏坡”建设步伐。2019年,全乡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余元。
乡村要振兴,基层党组织是保障。乡党委按照分片包组原则,班子成员分别联系7个党小组和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微课堂、院坝会方式,定期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思想引领。针对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开会程序不规范、讨论研究事项不民主、发展能力弱、群众号召力不强等问题,乡党委探索出农村党支部“四能一创”(能开会、能议事、能管人、能发展、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模式,实行党支部开会备案制度,使基层管理更规范、工作更有序。2020年,偏坡村党支部被命名为“全市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
“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里的发展就给力。”偏坡乡党委书记冯良勇这样说。
乡党委通过开展“挂门牌、亮身份、守初心、争先锋”活动,将94块“共产党员户”牌子悬挂到党员的家门口,组织党员开展“七(齐)带头”(带头守纪律、讲规矩,带头敬老人、团邻里,带头谋发展、兴产业,带头助公益、当模范,带头清门前、美庭院,带头移旧俗、除陋习,带头穿布依、说布依)承诺践诺,每名党员除承诺事项以外,每年还为村民办1件以上实事。62名身体健康、有文化、有能力的农村党员联系97名困难群众。
“虽然我干不了重活,但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有了低保和公益性岗位,现在又养了鸡和蜜蜂,让我对生活又有了奔头”,曾经在外打工的韦远兴因突发脑溢血导致行动不便、右肢无力、言语不清,妻子决然离去,抛下2岁大的女儿和半身不遂的他。
现在,韦远兴参与到乡党委推行的“三零一有”模式(投入零成本、经营零风险、就业零距离、资源资产有收益),每年额外增加收入4000元以上。
进入新时代,绘就新蓝图。作为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重点建设的100个示范乡镇之一,在推进“原味小镇·醉美偏坡”项目建设过程中,偏坡乡依托优良的生态优势和民俗文化,把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深度融合,探索实践“四创四融”(创新用地模式、创新建设模式、创新运营模式、创新利益联结,农商文旅融合)模式,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花喵街、花屿田园、荷塘悦色等25个“原味小镇·醉美偏坡”一期项目已如期建成,猕猴桃、黄桃、酥李等精品水果喜获丰收,荷花、樱花等观光作物相继绽放。
如今的偏坡,青山滴翠、田野飘香、乡愁尽显,从旅游开发到“文化留客”、从传统种植到休闲农业,逐步形成“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偏坡特色的富美乡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