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凯
长沙市岳麓区作为湖南传统的科教大区,创新发展潜力巨大。但受制于各种因素,当地潜在的创新优势没有直接转化为区域发展优势。随着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简称“大科城”)建设的全面推进,岳麓区迎来了创新崛起的重大机遇。岳麓区委区政府做好发展科创经济的“减、除、加、乘”四则运算,加快推动岳麓新城从科教大区转向科创强区。
岳麓科创港——专为广大科创企业与双创团队打造的综合性服务枢纽。
“减”去杂念,精准定位凝心聚力
丰富的科教资源是岳麓发展的特色和底气。岳麓辖区内现拥有高校院所22所、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7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120余个。然而,过去一段时间内,一些干部、职能部门对岳麓区与高校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岳麓区该重点发展何种产业也模糊不清。
2016年,岳麓区委果断消除“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等杂念,明确将科创经济列为全区四大经济(科创经济、楼宇经济、开放经济、园区经济)之首。岳麓区主动舍弃“小我”利益和“眼前”利益,全力参与大科城建设。比如,拿最好的地段给高校建设科研园区,坚决不在大科城范围内拿出一分地搞房地产等。短短几年时间,一系列科创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破“除”围墙,资源要素共建共享
大科城建设涉及校区、城区、景区、园区等多重利益主体。很长一段时期,各主体基本处于“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的状态。针对这种境况,岳麓区打破围墙,形成融合发展合力。
一方面,以“品质提升”工程开路,打破有形围墙。岳麓区以潇湘大道提质改造、白沙液溁湾老街建设等“十大工程”为抓手,打造精致精美的市容环境;以22个社区提质改造为抓手,全面推进公共服务、管理水平等服务提档。
另一方面,以“合作共创”工程聚魂。推进校区、城区、景区、园区等资源开放共享、优势互补;以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为契机,探索建立“学校+街道”“院系+社区”“院系+企业”等联组学习制度;固化跟踪对接机制,明确专职部门、专职人员,认真研判驻区高校优势学科,围绕岳麓区六大主导产业主动跟进联系,确保对接能落地、实时有反馈、跟进出成果……制约创新发展的无形围墙被打破,各主体沟通对接机制得以建立健全。
“加”优服务,校地发展同频共振
发展科创经济,既要夯实硬平台,又要加优软环境。针对政策不聚焦的问题,岳麓统筹整合政策红利,完善区级政策配套,增强科创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力;面对平台不完善的问题,岳麓探索出“高校+平台”模式,依托驻区高校的学科优势,构建了“一廊、一圈、一街、一镇、一区”的科创经济发展格局。
针对科创经济发展服务链不健全的问题,岳麓围绕创新链部署服务链,打造高效、专业、智慧的服务体系。比如,建设中建智慧谷、岳麓科创港等园区平台,引进专业的服务机构、平台,重点在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方面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全链条、低成本的服务。
与此同时,岳麓还不断优化政务服务,为入驻企业提供注册登记、税务开办登记、单位参保登记等一站式政务服务。
“乘”出效益,科创经济势头正好
随着大科城建设的顺利推进,岳麓科创强区的蓝图正逐渐变成现实。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大科城拥有18个产业园区(平台),入驻科创企业突破3000家,其中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实现1258件科研成果转化交易,形成技术合同登记额17.71亿元,完成技术交易额11.95亿元。
同时,大科城已成为长沙乃至全省园区科创招商的综合导入口,窗口效益日益彰显。如经大科城导入,深圳泛海统联将在岳麓高新区投资建厂。
科创经济发展进无止境。下一步,岳麓区将深度聚焦大科城建设,务实推进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高端人才及企业上市等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科创经济全链条服务体系。预计到2021年,这里将集聚科创企业5000家左右,一批未来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上市企业将从这里出发,亮相世界。(作者系长沙市岳麓区委书记)(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