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茅洲河蝶变

2020-08-21 16:23
来源:半月谈网

 

盛夏时节,位于广东省的茅洲河燕罗湿地公园里碧波荡漾,河面吹来的微风荡起岸边片片白茅,偶有觅食的白鹭惊起水花朵朵。

茅洲河,曾经是珠三角地区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河流内有水皆黑臭。如今,这里却成了人们眼中“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

2015年,茅洲河被列为珠三角污染最重的河流;2018年广东省委主要领导、省第一总河长牵头督办茅洲河治理;2019年11月起,茅洲河共和断面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Ⅴ类,全流域所有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从“黑臭河”到“生态河”,短短几年时间里,茅洲河走出了一条怎样的逆袭之路?

正本清源

23.3、11.6、11.5、7.04、3.9、1.44,这组数据是2015年以来茅洲河国考共和断面的氨氮指标,几年来这些数字呈阶梯式下降,茅洲河水质从重度黑臭转变为地表Ⅴ类水。

“除氨氮之外,许多其他指标也都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茅洲河展示馆里,深圳市水务局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茅洲河管理所所长胡海涛向记者讲述了茅洲河深圳侧的“脱黑”历程。

今年1—6月以来,茅洲河综合污染指数同比下降近50%,共和村国考断面最近一次的水质检测结果为地表IV类。

茅洲河,发源于深圳境内的羊台山北麓,流域面积388平方公里,干流河长31.3公里,流经深圳市光明区、宝安区和东莞市长安镇。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茅洲河污染程度逐年加剧,河道淤积严重,汛期流域内洪涝灾害频发。在人们记忆中,茅洲河河水呈黑色黏稠状,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裸露出的河床像是“黑色沼泽”。

污染企业管控、污水收集与处理、底泥污染处理、暗涵整治……摆在眼前的难关一个接一个,如何啃下治理的“硬骨头”?

“‘治水’第一步要‘治本’,要在控源截污上下功夫。”胡海涛认为,问题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深圳在茅洲河治理中的关键一步是“正本清源、雨污分流”,实行全流域雨污分流,逐个小区、逐栋楼宇、逐条管网排查改造。

“自2016年以来,茅洲河流域投入资金344亿元,新建污水管网2008公里,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2628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1万吨,实现‘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胡海涛介绍道。

而深圳也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被国务院评为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5个城市之一,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2018年6月,曾经被取消了13年的茅洲河龙舟赛,在茅洲河燕罗湿地段重新开赛;2020年1月,深圳市水上运动训练中心在茅洲河碧道示范段正式揭牌,结束深圳水上运动项目长期在外地训练的历史;东莞侧茅洲河边也是鹭鸟出没、垂钓者甚多……

短短4年多时间里,曾经的“黑臭河”实现了华丽转身,茅洲河治理成效被央视《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美丽中国》等纪录片收录。

此外,茅洲河还在大破大立中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经济加速转型升级。4年多来,茅洲河流域(深圳侧)共整治散乱污企业4299家,淘汰重污染企业77家,流域经济产业正朝形态更高端、结构更合理、质量效益更好的方向转变。

破解跨界难题

“为统筹流域区域治理,广东建立了流域+区域联席会议制度,在重点流域治理、重点任务落实、专项督查、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等方面强化协作,成功解决了一大批跨界河湖管理及治理问题。”广东省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界河,茅洲河下游有11.7 公里是深莞两市共有,如何实现跨界治理的统筹协调?广东在省、市层面都建立了协调机制:省有关部门及流域市、区、镇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协调会议;深圳、东莞两市成立由分管市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推动解决茅洲河界河段清淤,塘下涌、新陂头河的污染整治等一批棘手问题。

近年来,深莞两市不断通过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措施改善茅洲河水质。到2019年底,深圳茅洲河流域的7座水质净化厂全部达到准Ⅳ类排放标准,流域污水处理规模达到120万吨/日;东莞侧建成水质净化厂2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5万吨/日。

此外,针对流域内企业排污问题,深莞两市生态环境部门也多次进行联合执法,对流域内偷排企业进行严厉打击。2019年开展联合执法3次,两市共出动执法人员657人次,检查企业190家,发现环境问题企业45家,立案21宗,整改24宗,查封扣押1 宗。

胡海涛告诉记者,除了在跨市层面的协调合作,深圳还建立下沉督办协调机制,以促进各区治水及跨区协调工作。2018年,深圳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启动了对各流域治水的下沉督查,全市五大流域成立了五个下沉督办协调组,分别由市水务局五个分管副局长任组长,下沉各流域治水第一线。

“通过下沉组的督办和协调,各级领导能够掌握全市治水的真实情况,各项治水任务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尤其是帮助各区水务部门解决了许多跨区协作的问题。”胡海涛介绍,茅洲河作为深圳第一大河,整治过程中不乏跨区间的协作。

在破解跨界难题之外,作为河湖治理的重要抓手,茅洲河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在中央要求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的基础上,茅洲河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原则,把河长体系延伸到社区一级。

从省委书记到社区负责人,确保河长体系实现从茅洲河干流到沟渠溪塘等小微水体管护的全覆盖,有效地解决了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问题。

截至目前,茅洲河流域干支流已落实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河长共178名。以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为例,自2017年以来,14名区级河长共巡河676次,召开会议224次;36名街道级河长巡河3823次;107名社区河长巡河24625次;各级河长共协调解决事项6683项。

全流域治理

长期以来,茅洲河治理存在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不同步、分段治理、碎片化施工等问题。为此,茅洲河开启“全流域统筹治理、大兵团联合作战”治水模式,打破以往“条块分割、零敲碎打”的做法。

“茅洲河引入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充分发挥‘大兵团、机械化作战’的优势。”胡海涛告诉记者,茅洲河治理创新了治理理念,在顶层设计上“动手术”。

具体来说,即在治理过程中招选有实力的大企业,以片区为单元打包,统一实施,推动工程大幅提速。在胡海涛看来,借助大型企业在人才、技术、管理、资源、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可以实现项目整体推进快、质量把控好、廉政风险小的效果。

“在茅洲河流域治理中,高峰时期一线施工人员超过3万人、施工作业面1200多个,最高单日敷设管网4.18公里、单周敷设24.1公里,创国内纪录。”胡海涛介绍。

在胡海涛看来,全流域治理的下一步目标是实现智慧化的流域管理。

今年3月,深圳市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揭牌成立,将全面对标国内外流域管理最新理念、最高标准和最优水平。同时,这也是深圳市水务局在全国首创的城市流域管理机构,完善了深圳流域管理体制机制,开启了全流域一体化治水管水新模式。

“未来的流域管理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手段,统筹流域内的厂、网、河、池、站、闸等全部涉水要素,实现全流域﹑全要素﹑全联动管理。” 胡海涛介绍道。

来源:南方杂志

责任编辑:刘祎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