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河南方城:全方位多举措逐梦小康

2020-07-23 10:46
来源:半月谈网

 (文/褚清黎)八百里伏牛山河锦绣,七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天时、地利、人和,在河南省西南部聚气成势,孕育了一方古老神奇的山水,这就是史有“富裕之州”美誉的方城。方城县位于南阳盆地东北缘,因夏古缯国设立鄫城而得名,因境内有春秋时期的楚长城而闻名,古为豫州之域,西周属鄫国,秦置阳城县,汉改为堵阳县,金置裕州,北魏和民国称方城县,地处“五界一口”,素有“两山臣伏、二龙戏珠、三水润墨、地灵人杰”之誉,县域面积2542平方公里,辖14镇1乡3个街道、569个行政村(社区),人口120万,是丝绸之路源头之一、中华曾氏祖根地、博望侯张骞封地、岩书岩画之乡、西汉廷尉张释之、明将吴阿衡和新中国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王锋烈士故里。近年来,方城县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开路、稳定保障、治理完善、全面小康,强力实施“两轮两翼”,重抓重推“九大专项”,持续抓好“五区”发展,优化提升“七大格局”,聚力聚效脱贫攻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昂扬气势、有力趋势。

突出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务,筑牢全面小康的支撑。立足“农业大县、工业小县、三产弱县”的最大县情,力践县域治理“三起来”,着力“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商贸富县、旅游兴县、城建靓县、人才活县”。一是坚持强县和富民统一,在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上共兴共荣。不跟风、不张扬、不折

腾、不停步、悄无声息谋发展,到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52.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7.4:32.8:49.8,经济发展高质量综合绩效跃居全省96个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第35位、全市6个非重点生态功能区第1位。方城县力促发展成果最大限度与人民群众共享,聚力“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等民生关切,全面落实“六稳”“六保”,80%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保障,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045元、14315元,全县10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18972户38263人稳定脱贫。二是坚持改革和发展结合,在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上相得益彰。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创出经验,“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明显。现代金融支撑有力,总投资46亿元的6个PPP项目纳入国家项目储备库,担保池、周转池、助保贷等平台不断完善,金融服务“四个三”模式全省推介。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建成各类平台近百个,裕泰隆粉体“高温金属粉末项目”荣获国家奖励。对外开放成效明显,成功举办中国方城服装文化展、全国男篮夏季联赛、中国体彩健身登山大赛,组建百名招商专员奔赴四面八方招商选资,2019年利用省外资金97.9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182万美元。改革释放的动力激发了县域发展活力,工业经济“11533”战略和“311”工程高效推进,县产业集聚区发展指数全省第3、全市第1,综合排序全省第40、全市第1,成为全省产业集群商标培育基地、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全市先进产业集聚区。以超硬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产销量持续走高,中南钻石荣获国内单项冠军,占全球市场份额一半以上。现代农业“五化联动”“生殁双循环”生态养殖模式省市推广,成为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油料生产百强县、绿色农业示范县、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国家级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县,全市蚕业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方城县,杨集镇成为全省乡村振兴战略示范乡镇。高成长服务业“12257”创新引领计划落地见效,“城内大商场、城中商业街、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乡镇大流通、网上大电商”的“大商贸”格局逐步形成,特色商业区保持省定“一星级服务业两区”。文化旅游坚持“县域景区化、景区全域化,连点成线、串珠成链,旅游链条贯三产,旅游元素进万家”,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加快培育“聚人气、得民心、保生态、提形象、富百姓、强拉动、共参与、高融合、可持续、延年寿”的朝阳产业和幸福产业,七十二潭、七峰山两个4A级景区游客接待量全市第一,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5亿元,加快争创七峰山大5A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三是坚持城镇和乡村贯通,在营造城乡融合发展局面上交相辉映。把城镇和乡村作为血脉相融、地域相连的有机整体,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力促城乡一体发展。把城镇和乡村作为血脉相融、地域相连的有机整体,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力促城乡一体发展。突出“三性三力”,加快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站位“一主一副六区”强化“多规合一”,完成了城乡总体规划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全覆盖,城市综合防灾、老城区保护修复等13个百城提质专项规划和15个乡镇总规控规完成编制。突出“以产兴城”,加快城乡产业分工一体化。统筹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粮食主产区、文化旅游景区融合发展,县产业集聚区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在杨集、拐河等乡镇科学布局鸿旺牧业、鹏迈牧业等龙头企业养殖基地,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全产业链条。突出政策扶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出台支持小城镇建设“六个一体”“六项政策”,推进城乡交通、能源、信息、污水和垃圾处理、排水和防洪治涝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中心城区首位度和承载力持续提升,在创成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双拥模范县基础上,成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县。农村“垃圾哪里去、污水怎么流、环境怎么变、产业怎么兴、稳定怎么抓、民生怎么保”逐步破题,获评全省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达标县,成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小史店贾沟村、独树镇砚山铺村成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建成国家级重点镇3个、五星级小城镇5个,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美丽宜居小镇各1个,除袁店回族乡和3个街道办事处外,全部为建制镇。突出共建共享,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公共教育、基本劳动就业创业、基本社会保险、基本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逐步实现共建共享,2019年高招一本进线1083人,多名考生考入清华、北大,教育质量跃入全市第一方阵。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成为全国慢病防控综合示范区、国家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1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44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持续开展 “红色文艺轻骑兵”“舞台艺术送农民”等系列活动,成为第四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

聚焦脱贫攻坚第一民生,提升全面小康的成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倡树“认识上,过河的卒子没退路,只为脱贫摘帽想办法,不为贻误发展找理由,志在必得,干则必成;方法上,哪把钥匙开哪把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措施上,动真碰硬,站东过西烤焦爪;目标上,喝起告干篦水见鱼;效果上,真扶贫、扶真贫,擂臼砸磨扇实打实、硬对硬”,创造了农村“户户通”工程、光荣社、金融扶贫、低保“两线”合一、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特困人员“四集中”“五留人”等鲜活的基层经验,在《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南阳日报》等深度报道。2019年5月,高质量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并作为2018年度33个脱贫县代表,与信阳市光山县一道出席省政府脱贫摘帽新闻发布会并介绍经验做法。

今年4月份全市“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现场会在方城县召开。攻坚实践中,一是真抓苦干扶真贫,坚决打好光荣艰巨的使命之战。方城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三率一度”下苦功夫、下真功夫、下硬功夫,建立县委统一领导、政府倾力而为、人大政协全程参与的大指挥部机制和督查巡查机制,“二线到一线、一线到火线、不分一二线、都在最前线”。多策并举投资近30亿元改造危房,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修建县乡道路1400公里,户均补助15袋水泥,撬动社会资金近亿元,全县97%以上自然村实现“排排通、户户通”,结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历史。聚焦“双业”带动贫困就业11000多人,实施到户增收带动16451户30235人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建立“村保洁、乡收集、县转运(处理)”一体化垃圾处理系统,扭转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困局。以德孝文化为突破口创办“同心超市”,让每个贫困家庭真正从精神上自立、从思想上脱贫。二是战“疫”战“贫”两手硬,聚力打赢尽锐出征的合围之战。研究制定《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32条,持续攻坚,巩固提升。用活“三有一可”机制抓产业、促就业,推动220个扶贫产业、扶贫车间有序复工复产,10982名贫困人口就近就便返岗就业,“点对点、一站式”输送1400多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聚焦基本政策落实、基础设施提升排查问题749条,全部整改到位。针对贫困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重度精神病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等特殊贫困群体兜真底、真兜底,探索实践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医养结合集中康复“四种模式”,建成县级托养中心1个、乡镇托养中心17个、村级幸福大院66个。三是决战全胜务真功,全面打响攻城拔寨的收官之战。全力以赴向贫困堡垒发起最后总攻。紧盯“脱”的目标,针对剩下的3756户7309名贫困人口,构筑县有挂牌督战指挥部、攻坚组、乡有决战团、村有责任组、户有帮扶人的攻坚作战格局,抓牢“干部作风整顿提升年”和“脱贫攻坚决胜年行动”集中整治形式主义,把思想调整到“归零”状态,把问题解决在“清零”端口,守住底线让全面小康成色更足。抓实“稳”的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深入实施防贫减贫32条长效举措,以光荣合作社为载体,聚力聚效“365”工程,深化扶贫信访治理,巩固脱贫成果,接力乡村振兴。守住“防”的底线,加强贫困预警监测,强化边缘人口扶持,对非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和脱贫监测户,扎实推进“三保合一”和特困人员“四集中”兜底保障,确保兜得起、兜得住、兜得好,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抓实基层治理第一保障,筑牢全面小康的根基。聚焦高质量党建“四梁八柱”,坚持县域发展从党建破题,“基层党建+”促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完善实现全面小康。倡树选人用人“四项基本要求”,践行“三个五”机制,持续深化“九问三对标”、“五比五看”评星定格、农村无职党员“想一想、看一看、比一比、问一问”系列活动,重推重奖新时代红旗党支部、“十佳”“二十优”党支部书记和“强基之星”“回创之星”,继续落实标兵农村党支部书记乡科级经济待遇,强化“党校姓党”,从我做起带头为基层组织书记上党课,引导大家争做“四说四干四明白”的“六善”“六题”型党员干部。在高标准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基础上,完善“四层面三述职一报告”制度,用好“一村四警”,力践“三不三常”和“35565”信访工作法,探索尝试“1+N”村级接处访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力促德治、善治、自治、法治、制治有机融合,力推基层治理从“对手多”向“帮手多”、从“被动多”向“主动多”、从“看法多”向“办法多”转变,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作者系河南省南阳市政协副主席、中共南阳市方城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