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内黄县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2019-12-12 11:59
来源:半月谈网

企业中,紧张生产,繁忙有序;主城区,高楼林立,商业繁荣;公园内,绿树成荫,欢歌笑语,俨然一派生态和谐、文明富庶的景象。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70年来,淳朴善良的内黄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使内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一个传统农区县的美丽蜕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黄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转型升级主攻方向,稳一产、增二产、扩三产,持续解放思想、转变作风、纵向提速、横向赶超,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产业转型增添新动能,城乡面貌展现新魅力,民生事业得到新改善,党的建设实现新加强,一个强县与富民相统一、改革与发展相结合、城镇与乡村相贯通的现代化新城呈现在枣乡大地。

翻开内黄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篇章,一组数据让我们看到了70年的辉煌与巨变: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1344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231.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43元增长到3.48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13万元增长到8.8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最初的37元增长到12200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49年的92:3.1:4.9调整优化为26.7:39.3:34,内黄走出了一条传统农区县的转型升级之路,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现代农业繁花似锦

内黄地处黄河故道,奔腾的黄河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也打造了悠久的农耕文明。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县,新中国成立的70年,也是内黄农业结构持续调整、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的70年。全县农业种植由新中国成立后单一的粮食种植,到改革开放后发展棉麦套种,80年代种植花生、尖椒,9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了温棚瓜菜、现代畜牧、生态林业三大高效农业,农业始终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近年来,内黄县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按照“突出优势、完善链条、提升品质、促进增收”原则,构建了果蔬城销售平台、农博园科技推广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追溯平台、电商销售平台、规模化种植基地“四平台一基地”的完整产业链,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内黄县先后被授予中国红枣之乡、中国花生之乡、中国尖椒之乡、中国蔬菜之乡、中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

搭建果蔬城销售平台,推动小农户连通大市场。内黄县从全国市场运营最专业、最完善、最成熟的浙江义乌,引进建设了总投资20亿元的内黄果蔬城,打通了供销两端市场的联系,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避免了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的现象发生,使群众增收更稳定、产业发展更持续。果蔬城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果蔬产地市场,形成“小商品看义乌,果蔬品看内黄”的全国果蔬市场品牌。

建设科技推广平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瞄准全国蔬菜种植技术最先进的山东寿光,引进建设了农业科技博览园,把科技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引进新品种、示范新模式、推广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设施农业升级换代,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打造安全检测追溯平台,叫响质量安全品牌。内黄县投资2000万元,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17个乡镇全部建成农产品质量监管站,1122家农业生产主体、132家农资经营企业、27家收贮企业、24家食品加工企业、34家“三品一标”单位全部纳入安全追溯平台,实现从田间地头到产品包装、贮藏运输、加工销售等全程管控和安全可追溯,叫响了“内黄菜、放心吃”品牌。2016年内黄县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建设电商销售平台,推动农产品走向全国大市场。该县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电商产业园,推动农业经营主体与国内电商平台精准对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今年,通过电商销售平台,内黄的甜瓜销售达到3000万斤,鲜桃销售达到1400万斤,西红柿销售达到110万斤,不断刷新县级电商农产品销售纪录。同时,该县把电商产业向农村延伸,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点100余个,开设网上商铺147家,进一步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

壮大特色产业基地,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出台了《内黄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温棚产业的奖补意见》,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特色农业种植进行奖补,引导群众发展温棚瓜菜、优质尖椒、优质林果等高效农业。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60万亩,其中温棚瓜菜21万亩、尖椒30万亩、露地菜10万亩,林果发展到16万亩,巩固了全省第一蔬菜生产大县优势,形成了豆公万亩林果基地、六村十万亩尖椒基地、高堤千亩冬枣园、后河万亩生态园等规模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使群众就业有出路、增收有渠道。

通过持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内黄农业由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由单靠人力到科技保障,由追求增产到注重提质。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扶持了产业发展,又促进了农民增收,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工业经济华丽转身

9月6日,在安阳贝利泰陶瓷有限公司二期项目车间内,工人正在对设备进行冷调试。“二期项目投资6.5亿元,从意大利引进的全套生产线已全部安装到位并调试完毕,将于近日点火,随时进行试生产。我们二期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先进的陶瓷生产线。”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沈向阳介绍。

安阳贝利泰陶瓷有限公司是内黄县陶瓷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引进的一家重点企业。该公司生产的小规格高新技术自洁釉艺术瓷砖和全球独创的光触镁陶制马赛克产品,全部出口北美、欧洲等地。贝利泰公司生产中使用的燃料为清洁能源天然气,所有工序均设有微型点式除尘系统,实现集尘收尘环保设施全覆盖,全厂全程零污染、零排放、无尘化,真正打造绿色环保智能工厂。

内黄县工业基础薄弱,之前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近年来,该县按照“主业突出、定位准确、布局清晰、招商定向”原则,坚持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由农产品加工一枝独秀,发展为新型陶瓷、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三足鼎立之势,培育了经济发展新动能,形成了产业集聚,以工业经济的优化升级,引领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迈上快车道。

陶瓷产业优化升级。内黄县2009年开始引进陶瓷产业,目前共有陶瓷及配套企业23家,建成29条生产线,年产瓷砖5亿平方米,从业人员达3万人。近年来,内黄县认真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陶瓷园区提标治理工程,陶瓷企业全部安装先进的废气、废水和粉尘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密闭料仓,在线自动监测,实现达标排放或超低排放,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陶瓷企业粗笨污染形象的认识。累计投资20多亿元,完善园区路网、管网、污水处理、燃气调压、集中供气等基础设施,推进园区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极大改善了园区硬环境。在提标治理的同时,注重延链补链,建设陶瓷博览城,推进陶瓷企业“煤改气”,使传统产业焕发了新生机。内黄被中国建筑陶瓷协会授予“中原陶瓷产业基地”称号,成为全省重点打造的百亿级陶瓷产业集群、中部地区最大的新型陶瓷产业基地。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翔宇医疗是内黄一家本土企业,研发高端康复产品1000余种,荣获国家专利562项,合作伙伴1万余家,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创造了基地规模、产品专利、市场份额等多项行业第一。翔宇医疗由一家小微企业,一举成长为全国康复行业的领军企业,先后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河南省省长质量奖、河南省十佳科技型最具成长力企业等荣誉称号,有望在2020年上市。依托翔宇医疗,内黄县建设了康复设备产业园,入驻企业14家,连续举办四届国际康复设备博览会,为全国康复设备产业发展搭建了交流共享的平台。

稳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承德乐比乐饮品、老倔厨食品、安良面业、星河油脂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发展,内黄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带动农民实现稳定增收。

城乡建设提质加速

条条城区道路、南北快速通道、环城路织就“井”字路网;硝河游园,栈道蜿蜒,亭台掩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华灯初上,夜色阑珊,川流不息,处处散发着城市的气息……

多年前的内黄县城,只有两条主街道,到处是破旧低矮的瓦房,城区连一个红绿信号灯都没有。近年来,内黄县紧紧抓住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机遇,将其作为打好“四张牌”的重要内容,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内黄县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坚持以完善城市功能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道路、管网、绿化、游园、水系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了宜居宜业、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枣乡新城。高标准编制全县整体路网规划。近年来,累计投资21亿元,建设了南北快速通道、国道G230、省道S302、省道S303等主干道和城乡道路491公里,构建了区域闭合的网格化大交通体系,彻底改善了交通体系滞后的局面。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规划建设硝河游园、新区公园、街心公园等城市公园21个,城市绿地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44.7平方米,内黄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2019年,内黄县在城市建设上持续用力,总投资193亿元,实施了枣乡大道改造提升、新区一中、文化馆体育馆、新区水系等39个城建项目,着力营造优美宜居的人居环境。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15年的10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17万增加到20万,城市面貌得到持续改善。

坚持以城建带创建,在成功创省级卫生城市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干部带头,全民参与,整治城区环境秩序,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持续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实施文明城镇创建。以乡镇政府所在地环境整治为重点,统筹抓好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拆除违建等重点工作,完善配套设施,打造了后河徽派建筑、东庄仿宋建筑等一批特色小镇、文明小镇。

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净、齐、亮、美、畅”要求,对全县532个村的主次干道、大街小巷、坑塘沟渠、电杆墙面等,全面排查大起底、严格标准大整治,确保达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目标。坚持因村制宜、量力而行,结合村情实际和群众意愿开展治理,在17个乡镇、532个村全面推行市场化保洁机制,建立管理、实施、监督三支队伍,实现了环境治理常态长效,全县532个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一个个变化的背后,是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越来越高,时代气息和文化底蕴,在内黄城乡建设中得到完美融合。

党建引领改善民生

近年来,内黄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扶贫、环保、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民生事业,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将有限的财政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每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达70%以上,使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作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内黄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第一政治责任、第一民生工程、第一职责使命,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立了干部责任、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督导问责“五位一体”机制,统筹抓好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全力以赴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截至目前,全县90个贫困村已全部退出,已脱贫9243户、3193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3%,今年5月份顺利脱贫摘帽。摘帽后,内黄县牢固树立“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的理念,4200名党员干部继续下沉扶贫一线,严格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干劲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扎实做好脱贫摘帽“后半篇文章”,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争取上级资金9.7亿元,实施校舍维修、“全面改薄”工程等教育项目492个;开工建设了5.4亿元的新一中项目,规划实施了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1所人民路小学,教育投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医院等县级医院全部新建改造完成,17个乡镇卫生院、532个村级卫生室全部高标准改造,全面推行分诊治疗、资源共享,使全县广大群众都能够充分享受到各类医疗资源。

这些社会事业的发展,得益于党的坚强领导。近年来,内黄县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坚持抓基层、夯基础、创特色、促提升,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打造了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结合村“两委”换届,围绕脱贫攻坚、农村发展,选优配强农村“两委”班子,狠抓软弱涣散班子整顿,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工作基础。扎实开展“万名党员干部进党校行动”,党员干部做好基层工作的能力持续提升。加强农村阵地建设,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84个,532个行政村活动场所全部达标。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内黄县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鼓足干劲,牢记使命,奋勇争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新时代富强文明平安美丽新内黄而不懈奋斗!(撰稿:张晓霞)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