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地处滇东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是一个被外国地质专家断言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重度石漠化地区。
面对特殊艰难的环境条件,西畴人民的回答掷地有声:“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改革开放40年间,西畴精神催生出改天换地的沧桑巨变。
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办法总比困难多”
西畴县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75.4%土地石漠化,但西畴人不悲观、不埋怨、不气馁,创造了穷则思变、战天斗地的“搬”。
这就是“三搬”:“搬石头”,向石旮旯要粮,向石缝中要地;“搬人”,把劳务输出作为缓解人地矛盾、增加群众收入的主导产业,走“劳务活县”之路,在外务工人数达5万多人;“搬城”,克服县城地理区位闭塞的劣势,把全县的经济中心从县城“搬”到位于交通枢纽地的兴街镇。
西畴精神诞生地蚌谷乡木者村曾是有名的“口袋村”,大多数人都没条件搬离这个“石窝窝”。1990年12月,木者村党总支书记刘登荣带着村民,用土炸药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建造了能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近400亩,让村民开始不愁吃穿。
如今半月谈记者在木者村摸石谷片区看到,“三保”台地里,玉米长势喜人,间种的杜仲、核桃种出了增收的“石埂经济”。
“三光”片区是西畴县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以“树木砍光、水土流光、媳妇跑光”得名。为改变这一面貌,当地党委政府带领群众发扬西畴精神,想尽办法破解片区持续发展难题。
“山、水、林、田、路、村”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让昔日的生态劣势逐步转为产业优势。2016年2月,西畴在“三光片区”引进一家农业开发公司流转土地2000多亩,种植猕猴桃1500多亩,苗木15万株,成为投资者创业、村民在家门就业的示范区。
西畴县森林覆盖率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25%左右增加至现在的54%。“十二五”以来,西畴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160.2平方公里,新增生态绿地近10万亩。西畴县委书记蒋俊说:“征服不了‘石魔’,群众脱贫就无从谈起。从生态修复、土地整治、水利建设到产业发展,最终目的就是让石漠变绿洲、群众奔小康。”
艰苦奋斗,不等不靠——“苦熬不如苦干”
在不少贫困地区,长期的落后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匮乏,还容易生成一些惯性思维:过多强调历史、自然等客观原因,缺乏穷则思变、后来居上、战天斗地的信心和勇气。
但在西畴,类似思维不见踪影,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一个个不等不靠不要的新“愚公”。 这种“愚”不仅是苦干实干,还体现在一笔看似不划算的账:在脱贫攻坚中,西畴呈现出一个“不等式”,政府投入10万元,群众跟着投工投劳、捐款凑钱,能干出几十万元的事。
鸡街乡中寨村委会的肖家塘村小组,曾是一个通讯靠吼、交通靠走的深山村落,原有的12户人就有8户举家搬走,只剩下侯寿高、姚仕斌、邓招财和姚光金4户人家。
2006年7月,村里唯一的共产党员侯寿高与其他3户人家打消了搬到西双版纳居住的念头,每户出一个劳动力,签下修路协议,用了6年时间,硬是在大山深处凿出了一条“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走回来”的5公里进村路。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为了修路村民几乎倾其所有,邓招财一个手指被石头砸断;侯寿高的岳父姚仕斌带病坚持修路积劳成疾,最终还未完成通路的夙愿就离开了人世。现在,侯寿高到文山城里开了一家快餐馆,生意红红火火。“这不仅是走出去的路,还是回家的路。”侯寿高说。
改革开放40年,这样的事例在西畴比比皆是。60多岁的陆会芳是兴街镇安乐村克广自然村原支部书记,任村干部20多年来带领群众克服困难,修通了870多米的灌溉沟渠,建起了钢混桥。
建桥并不容易,但每一份力量都闪耀着山里人渴望改变命运的光芒。2000年修通村路的时候,克广村的账上才有77块钱,县里补助100吨水泥。1500米长、4.5米宽的路,占到哪家土地也没有补偿。钱用完了,就开会召集群众来凑,路修通了,群众还贴上了55吨水泥。
拿掉“等靠要”的砝码,发展的天平向西畴倾斜。西畴群众还自发达成“占地不补、拆房不补、砍树不补”的共识,让石头窝里阡陌相通。2012年以来,全县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7亿余元,修通农村等外公路2100多公里,全县公路密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行政村、自然村通公路率均达100%。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目前,西畴县3.6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脱贫1.8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6%降至7.8%。据相关机构测评,西畴县农民收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考核指标等均已超过贫困线,今年将稳步脱贫摘帽。
回望西畴脱贫致富历程、还原战天斗地故事,半月谈记者的突出感受是当地群众不甘贫困、奋发有为的志气和状态:一是党员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过时;二是群众充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等靠要”在西畴无迹可寻。不少群众还说:“干部能过河,我们就能过江!”
西畴精神本质上是党员先锋模范与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早在1955年,毛泽东同志对云南省西畴县东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整社工作经验——《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写下“按语”:“得不到党的领导,当然就要混乱。领导一加上去,混乱就会立刻停止。”
“加强党的领导”这条法宝被西畴人牢牢坚持。一个个像刘超仁、谢成芬、侯寿高这样的党员,正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在高山峡谷中凿出一条条小康之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斗。兴街镇江龙村58岁才入党的退休教师刘超仁带领乡亲们,自筹资金铺筑进村入户的水泥路,种植了远销东南亚国家的柑橘,单此项目每年收入不低于70万元。在蚌谷乡海子坝村,身患癌症的女党员谢成芬带领群众苦干3年,硬化了8公里水泥路。
文山州委书记童志云认为,西畴精神给脱贫攻坚带来诸多启示:正是在思想认识上从被动“等”到主动“干”的深刻变化,才能坚决破除“等”的观望思想、“靠”的依赖思想和“要”的功利思想,燃起决战贫困的激情火焰。
脱贫攻坚战的一个基本着力点是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基层干部群众建议,可在全国范围弘扬西畴精神,把西畴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教育基地,让各地干部群众看到“失去生存条件”地区的巨变,用“不等不靠不要”的鲜活榜样,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内生动力。(半月谈记者 李自良 吉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