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江苏“潜力股”的南通,今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00多亿元,2020年有望跨进万亿俱乐部。在全国大中型城市排行榜上,南通已位列第18,10年来跃升了10位。当前,南通正全力打造“城市之心”——占地17平方公里的南通中央创新区,欲将其建设成为区域科技创新引领区、沪通创新资源合作承载区、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以及南通未来的城市核心。
创新的“破题之作”
“靠江、靠海、靠上海”,具有独特区位优势的南通,正迎来强劲的发展“风口”:“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在南通叠加;在江苏“1+3”重点功能区战略布局中,南通成为唯一在两个重点功能区中担当重任的设区市。
但同时,南通也面临艰难的转型“关口”:2018年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南通目前产业结构总体处于中低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不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南通深刻意识到集聚科创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而对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创新资源,南通也亟需一个贯彻新发展理念、起点更高、空间更加集约的全新城市空间。
南通中央创新区应运而生。
过去两年中,中央创新区成为南通全市关切支持的“头号工程”。今年3月,为切实加强对中央创新区建设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南通中央创新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南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作为未来发展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而中央创新区则成为南通建设创新之都的“破题之作”和“点睛之笔”。
科创为核,人才为本
走进南通中央创新区,处处是扑面而来的建设热潮: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的科创中心工程正紧锣密鼓进行;形似大葫芦的紫琅湖已基本成型;沿湖而建的南通大剧院、南通美术馆皆已完成桩基工程;中央森林公园正进行园路铺装……
“科创为核,人才为本,中央创新区将成为助推南通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南通市中央创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拥军说,中央创新区的总建筑体量约1300万平方米,其中,科创载体以及为科创载体配套的人才公寓、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建筑的体量占总建筑体量的70%左右;科创载体都分布在紫琅湖和森林公园周边,是最好的地段,拥有最好的环境,紫琅湖沿湖区域没有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
截至今年10月,已有3家科研院所、两个院士团队与中央创新区签署合作协议。另有在谈项目50多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两家,上市公司8家,还有多个院士及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团队。
为加快科技型项目和科技型人才落户集聚,中央创新区构建了 “两个一百”政策——即建立“100 亿科创基(资)金”和建设“100 万平米人才公寓”。前者将通过科技资金和科创基金两个渠道,给予招引落户的创新创业主体全方位支持;后者将引进品牌开发企业实施“设计、建设、物管”一体化建设管理。
南通市科技局局长李吉平对此感受深刻:“以前招商引资,人跟着资本走;现在情况不一样,是资本跟着人才走。搞创新,首先要聚才!”
打造城市“功能核”
随着南通中央创新区建设的全面展开,以科创中心为载体的科技创新资源招引工作正在同步推进。“我们的使命是支撑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南通高等研究院筹建组执行副组长高斌说,筹建南通高等研究院作为科创中心配置运作服务机构,将推动开展系统科学研究,保障科创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据了解,南通高研院以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招引培育创新人才、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为宗旨,通过长期培育、逐步发展提升,打造一个扎根本地的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
从目前引进的五个科研团队看,均与南通当前的产业或企业实现了对接。“南通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对接的是智能装备;南通新微研究院,对接的是信息产业;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对接的是智能制造和海工;装配式建筑与智能结构研究院,对接的是建筑产业;镁合金研究院,本身就是南通的企业牵线搭桥而成……”高斌如数家珍地说,下一步他们将围绕南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紧贴地方经济发展,与相关产业牵头部门一道,共同开展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的对接洽谈。
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表示,南通要把中央创新区打造成未来的城市“功能核”,为南通城市转型注入强大动能。中央创新区这一未来的“城市之心”,将为南通的发展,打开新的想象空间。(半月谈记者 朱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