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文化自信重振小镇雄风 ——张謇故里常乐四十年发展纪实

2018-11-12 10:07
来源:半月谈网

海门常乐镇是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张謇先生故里,清末民初曾经繁荣一时,名扬四海,但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外患内乱,使常乐镇遍体凌伤,破败不堪,当年的繁华已经完全褪去。  

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常乐镇恢复元气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清醒了人们的头脑;坚决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妥善调整了社会关系。

在常乐镇,要厘清社会关系和人们的思想认识,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就是张謇。

应该说,张謇缔造了清末民初年间鼎盛时期的常乐镇,他的业绩贡献、道德思想,当地百姓人人皆知,因此在他逝世后十年,故里常乐以至海门、南通等地的士绅和百姓为了纪念他、敬仰他,修建了张公故里祠堂。人们称他为近代南通之父、张南通。时至当今,要说南通最有影响力的是什么?一山一水一人:狼山、濠河、张謇。为什么对张謇有如些之高的评价?清末民初时期,国难当头,列强环伺,民生凋敝,经济衰落。张謇明确提出并扎实践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清末民初的三十年间,他推行南通地方自治,在实业、教育、慈善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把南通建设成为全国模范县,造福一方,影响全国。可是,有一度时期,社会对他的评价整个颠倒,拆祠堂、毁牌坊,直至掘坟墓……一个社会功臣,遭到如此不公的对待,将对当代和后世社会产生何等恶劣影响?

常乐镇八十多岁的老人张圣贤,年轻时是镇郊村里的党支部书记,笔者曾与他交流如何评价张謇的话题,他一针见血地说:“张謇在世时为地方为百姓做了这么多好事,在他身后遭到如此不公正的评价,实在是愧对先贤,毒害今人,误导后世。不应该!”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张謇故里经历了一场是非曲直的辩论和拨乱反正的运动,1986年,常乐镇在上级党政部门的领导下做了一件正本清源的事情:建立张謇先生珍贵史料陈列室。

陈列室规模虽然不大、展示的史料也有限,但在社会上、在人们的心目中重塑了张謇的形象,拎清了是非曲直,扶正了为人处事的原则,为人们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

常乐社区教育中心中年教师张萍在《银杏树下忆童年》中写道:“同学们最难忘的是在张謇先生史料陈列室旁边的银杏树下举行张謇故事会,张謇先生的道德风范及丰功伟绩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间深深铭记。”凡此种种告诉我们,人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张謇这样的道德模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张謇这种以国计民生为己任的精神支柱。

1998年,常乐镇把张謇史料陈列室拓展为张謇纪念馆,增加部分设施。2010年,常乐镇在上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面改造升级张謇纪念馆,把它打造成AAA级旅游景点,充分展示张謇一生的丰功伟迹、高尚情操。同时不断做大做强张謇文化这篇文章,以“学习张謇精神,争做张謇传人”为抓手,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使常乐人坚信张謇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张謇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时代楷模 励志教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同样,地方文化是一方天地的灵魂,对于本土人民先进思想观念的形成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张謇文化是常乐地方的主流文化,常乐人都知道张謇是个平民状元,靠自身努力金榜题名独占鳌头高中状元,都知道他两袖清风,靠强毅力行创办大生集团成为中国棉纱大王,也都知道他一生践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人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时代的丰碑。张謇的思想道德和丰功伟绩对常乐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永远是一部鲜活的励志教材,永远是一代代常乐人学习的榜样。

受张謇的影响,四十年来,常乐地方不仅人才辈出,而且这些时代精英都会感恩故里,反哺家乡。以中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掌门人陈锦石为例,他出生于贫困农民家庭,靠东拉西借凑了

5000元资金,联合28名农民工兄弟走上创业之路。经过20年努力,到2009年,成立“中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海门第一家上市企业。到2016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18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24位,中国房地产企业19强,中国建筑企业500强第8名。企业发展了不忘回报家乡回报社会,他手创的中南集团为家乡捐建学校、医院、养老院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广泛开展援手贫困学生上学的活动。

在张謇故里,还有像龙信集团董事长陈祖新、“中国花布大王”陆亚萍等不少常乐籍企业家,几乎都是白手起家,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靠张謇文化的引领,闯出一片天地。获得成功之后都不忘报效祖国报效社会报效家乡,他们的人生轨迹与乡贤张謇何其相似。

文化引领 百业兴旺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常乐地方在张謇文化的引领下,建筑文化、红木文化、农耕文化、旅游文化、乡贤文化、慈善文化万紫千红尽争艳,文化优势催生了产业发展,文化自信重振小镇雄风。

建筑业是张謇故里的支柱产业,它植根于百年以来积淀的建筑文化。张謇是一位造诣极深的建筑大师,他创办的企事业里所有主要建筑都具有极高品位,如今南通地方的百年经典建筑几乎都是张謇时代留下的。今天能鉴赏到的是百年经典,而留在故里人们心中的是建筑文化。四十年前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一出台,潜蕴在常乐人心底的建筑文化催化萌生了建筑产业。常乐镇建筑行业的能人创建的企业,把家乡一大批青壮年揽入建筑队伍,走南闯北,为城市建设增添高楼大厦、隧道桥梁、地铁高铁,这支队伍被誉为建筑行业的“铁军”,名蜚五洲四海。2016年,常乐实现建安产值416.3亿元。相当一部分常乐百姓的真金白银来源于建筑业,建筑业成了常乐地方的富民产业。  

红木雕刻是常乐百姓的一项传统手艺,清乾隆年间已经有了红木小件制造作坊,但是发展缓慢。1978年,中国乡镇企业兴起,常乐镇的麒麟红木工艺雕刻厂应幸而生,这个乡办企业进入市场经济年代,成了个体私企发展的星星之火,缤纷遍地,如今,常乐乡村的红木产业已成燎原之势,红木雕刻企业与个体小作坊已达600多家,从业人员4000多人,年销售收入达20多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惠峰、永典等红木企业有20多家。产品热销全国各地市场,远销欧美和港澳台地区,常乐镇的红木产业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大特色产业、富民产业。2002年以来,常乐镇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江苏省民间艺术(木雕)之乡”“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红木雕刻)”和“南通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15年、2016年又分别获得“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中国红木文玩产业基地”的称号。

常乐镇农耕文化底蕴深厚,清末民初时期,张謇树立了一个“劳动模范”——田状元刘诞旦,他不仅培育了大红袍赤豆等优良品种,还创造发明了不少先进的耕作技术,并且乐于传授于人。1910年张謇推荐他参加南洋劝业会,刘旦诞的优良品种和耕作技术得到推广并获大奖。常乐昔日的农耕文化为今天的农业基本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常乐的高效农业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张謇纪念馆扩建之后,常乐镇的旅游业悄然兴起。2011年张謇纪念馆被列为海门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晋升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开通了状元故里二日游专线,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00万元,获得“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如今这里又启动了“张謇故里小镇”项目,全面改造升级镇区老街。常乐镇老街是张謇当年手创的农村新兴集镇。近二三十年来列为是海门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常年失修,十分破旧,不仅不能体现文物应有价值和意义,而且有碍当地居民的生活。今年,地方政府运用本土企业中南集团的优势启动“中南·张謇故里小镇”工程,旨在改造老街,激活旅游资源,拓展旅游景观,改善旅游业态。今年十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浙江湖州举办的第十期文化产业精品项目交流对接会上,“张謇故里小镇”项目是江苏省唯一入选项目,精彩亮相国家级平台。张謇故里小镇呼之欲出,将成为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的亮丽载体展示于世人面前。

常乐镇的颐生酒曾获中国酒类第一块世博会金奖,这个张謇先生创办的酒厂近些年做足酒文化这篇文章,创建酒文化博物馆、颐生文博园,把酿酒与旅游结亲搭戏,融入旅游板块。

振兴源泉 颐养根脉

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张謇故里常乐镇面貌发生了质的飞跃,如今,常乐镇获得了“中国最美村镇”“全国文明镇”诸多荣誉。大多数村获得“江苏省最美乡村”“江苏省康居乡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水美乡村”等称号。

改革开放中四十年来,常乐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好人”“江苏好人”“海门好人”,他们是张謇故里的新一代乡贤。常乐地方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人文环境日新月异。

张謇故里常乐是一个小镇,为什么能集聚如此之多的人文资源,这些年又能得到如此之大的发展?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回顾四十年,有一个答案可能会得到比较普遍的认同:常乐地方以张謇为首的先贤为故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当代的常乐人把握了文化这一根脉,并把她继承弘扬到了极致。(周至硕)

 

1986年张謇先生史料陈列室首展仪式照片(秦培鑫摄)

 

常乐镇乡村面貌(颐生村)秦培鑫摄

 

常乐镇乡村面貌(中南村)秦培鑫摄

 

 图片来自美丽常乐网站

责任编辑:郝娴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