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戴了几十年的贫困帽,摘了! 破译寻甸脱贫“密码”

2018-10-15 10:30
来源:半月谈网

2017年10月10日,寻甸县贫困户载歌载舞庆祝迁新居 杨宗友 摄

金秋9月,正是收获时节。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获国务院批准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之列。戴了几十年的贫困县“帽子”终于摘掉了,寻甸县各族干部群众一片欢腾。

从贫困发生率近27%、12.8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到成为昆明市首个宣布“摘帽”的贫困县,寻甸县的脱贫成就来之不易。全县万名干部下乡扶贫,数千名村中能人带着贫困户一起发展,十余万贫困户也铆足了干劲儿……点点滴滴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换来了这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扎根农村,万名干部下乡扶贫

今年8月,迎接完国务院的贫困县脱贫“摘帽”第三方评估后,寻甸县委书记何健升决定破例给全县干部轮流放一次大假。“这几年大家太辛苦了,很多人长期扎在贫困村里,几乎从没休过假。”何健升说。

“按规定,驻村帮扶每个月不能少于20天,但我们基本每月只回家一两天。”在金源乡驻村扶贫的寻甸县粮食局副局长朱再祥说,安丰村距县城有60公里,他每次头天晚上到家,第二天一大早就开着车回村里了。

位于昆明北部的寻甸县集民族、贫困、山区、革命老区为一体,县内居住着汉、回、彝、苗等25个民族,山区、高寒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87.5%。2014年,全县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12.8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6.93%。何健升说,脱贫摘帽是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县每一名党员干部肩膀上的责任。

为此,除了896名扶贫工作队员长期驻村帮扶的“规定动作”外,寻甸县还在全县掀起了一场“万名干部下乡帮扶”的热潮:全县47名县级干部、1800名包村科级干部和10000多名机关干部放弃双休和节假日进村入户帮扶。“除了一线的老师和医生,全县干部职工基本全都下乡扶贫去了,连县城里的早点铺都冷冷清清的。”寻甸县一名干部感慨道。

朱再祥认为,驻村帮扶首先要做到思想上驻村,不只是人在那里,要真心实意和村民交朋友。“对干部自身来说,驻村帮扶也是一次难得的锤炼提升机会。”朱再祥说,和他一起驻村的工作队员中有一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年多来,这个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已经成了“农村通”,对村民很有感情。

头羊效应,能人带着穷人致富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但寻甸县的产业基础却十分薄弱。寻甸县扶贫办主任朱石祥介绍,调查统计显示,寻甸县贫困户的各类致贫原因中,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所占比例最高,是脱贫的卡脖子难题。

谁能带动起没技术、没资金的贫困户?寻甸县瞄准了村子里的能人。朱石祥说,几乎每个村子里都会有几个头脑灵活、敢闯敢干的能人,如果能把这些人整合起来,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将是脱贫攻坚的一股重要力量。

寻甸县首先在全县遴选出187家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并先后成立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扶协会173个,吸纳会员和致富带头人3947人,实现了致富带头人帮扶协会贫困村全覆盖,形成了“头羊+协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扶体系。

在河口镇,王宏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养蜂大户。加入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扶协会后,他创办了琼浆坊养殖合作社,带着全镇515户贫困户一起养蜂。合作社收购村民生产的蜂蜜,再通过王宏柏的公司进行加工销售。“这是一个双赢的项目,贫困户每户增收约3000元,我的公司也扩大了规模。”王宏柏说。

行走在寻甸县的乡村之间,各种扶贫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有的村子主打蜜蜂养殖,有的村子搭起了连片的蔬菜大棚,还有村子在稻田里养鱼,秋收季节引来不少游客摸鱼……

“去年,我们带动周边1600多户肉牛养殖户实现创收9000多万元。”听牧肉牛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治坤说,听牧公司作为云南肉牛养殖的龙头企业,为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提供了坚实保障。“贫困户不仅可以把自家养的牛卖给我们,还可以入股我们公司,定期获得分红。”

朱石祥介绍,为了提升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扶主动性,寻甸县根据产业规模大小以及带动贫困户的数量,向致富带头人和企业补贴产业扶持资金,仅去年就投入扶持资金500多万元。

我要脱贫,群众燃起内生动力

如何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是当前各地扶贫工作中的难点之一。自去年10月以来,寻甸县在昆明市率先试点启动“三讲三评”主题活动,让驻村扶贫工作队、村组干部讲帮扶措施和工作现状,由贫困群众评价帮扶成效和工作成效;贫困户讲脱贫情况,由驻村干部等人评价其内生动力。

“实际上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吹一吹(云南方言,聊天的意思),有什么问题当面说出来,别窝在心里。”朱石祥说。

“如果不是驻村干部和我掏心掏肺地交流好几次,我可能还住在山上不肯搬下来。”寻甸县塘子街道钟灵社区44岁苗族村民张绍秀说,她和丈夫唯一的孩子因为一次意外去世后,两人本想着一辈子就住在山上的老土坯房里。村里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时,他们说什么也不愿意搬到生产生活更方便的山脚下。

“儿子没了,我们还盖新房做什么?”张绍秀对驻村干部马利民说。后来,通过“三讲三评”等方式,马利民和其他驻村干部多次找张绍秀谈心。“您盖新房自家只出3万元,其余由政府补贴”“搬下来生活方便,还能去附近打打工”……驻村干部的苦口婆心终于让张绍秀改变了主意。

“看着新房子我就开心。”张绍秀指着自家青瓦白墙的新房子说。家里分到了好几亩耕地,她的丈夫也在新家附近找到一份帮人种蔬菜的工作,两口子又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三讲三评’不是干巴巴地讲,围炉夜话、赶集讲评、讲评广场舞,只要是老百姓喜欢的方式都可以。”朱石祥说,截至今年5月底,寻甸全县175个村委会累计开展“三讲三评”1643次,参与讲评的群众达55862人次,贫困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也明显提升。

何健升说,一场场“三讲三评”活动讲出了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使命感,讲出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讲出了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精气神”,讲出了互帮互助、和谐发展的美好前景,为全县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半月谈记者 庞明广 丁怡全)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