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资讯 >> 发现基层 >> 瞭望东方:聚焦北京地铁壁画 >> 阅读

瞭望东方:聚焦北京地铁壁画

2017-04-06 08:43 作者:高雪梅 鲁雨涵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编辑:常磊
分享到: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北京常住人口高达2100多万,而平均每天乘坐地铁穿行于地下的超过1000万人次,无怪乎有人形容北京城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地上,一个地下。

 
  按照规划,到2021年,北京地铁运营里程将从目前的574公里拓展到998公里。
 
  现在,北京已运营的地铁站共有288座(不重复计算换乘车站),其中110余座车站有超过180幅地铁壁画。
 
  伴随着北京地铁的不断延伸,浓缩了地上北京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的地铁壁画,将在地下铺就世界最长的“艺术长廊”。
 
  重新规划地铁壁画
 
  1984年,壁画首次被应用于北京地铁站台。
 
  第一批地铁壁画多出自于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之手。2号线西直门地铁站的《燕山长城图》和《长江东去图》两幅壁画,设计者张仃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大美术家”,参与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两幅壁画气势恢宏,占满整个站台墙面,从头到尾需要走100步才能够看完。
 
  2号线建国门站壁画《中国天文史》设计者为袁运甫和钱月华。袁运甫曾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复制大型艺术挂毯《祖国大地》。壁画由3000块彩色瓷砖组成,讲述了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故事,与站台外的北京古观象台交相呼应。
 
  然而,在之后二十年,北京地铁建设进入了停滞期。到21世纪初,尽管八通线和13号线建成投入运营,但是由于概算中缺乏专项资金,且为了尽可能地回收建设资金,商业性广告覆盖了地铁。
 
  2007年,中国壁画学会会长侯一民代表学会给北京市领导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首都地铁中的壁画是显示首都文明的重要窗口,但多年来缺乏统一的规划,内容零乱,互不关联,制作随意。”侯一民建议,对地铁壁画作总体规划,壁画内容应突出“北京文化”,让中外旅客从地铁壁画上能够“生动地了解北京古老深厚、生动多彩的文化特色”。
 
  正值北京奥运会举办之际,侯一民的信获得了高度重视,北京地铁壁画规划重新被提上日程。2008年,侯一民领衔设计并亲自参与制作了10号线健德门站的壁画《血肉长城》。健德门站是北京市区通往长城的起点站,这幅浮雕壁画采用青铜铸造工艺,并附上诗人刘征为“血肉长城”所配的诗文,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该壁画成为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复兴后的第一批作品之一。
 
  侯一民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壁画的公众性和兼容性是别的画种取代不了的,这也决定了它在国家宣传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壁画是干大事的。”
 
  美有“轻重缓急”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首都再次迎来轨道交通建设高潮。与此同时,更多的壁画出现在地铁站中。2011年,《北京地铁线网公共艺术品规划研究报告》正式出炉,文化艺术设施建设更加有章可循。
 
  奥运会之后,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5年)出台,北京地铁同时开始若干条线路的建设,地铁公共艺术建设开始采用招标方式,此项工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时期。6号线一期、8号线二期、9号线和10号线二期等线路的50余件艺术品,都是在2012年底完成的。
 
  早期壁画多以大山大河为主题,表现祖国的山河秀美,如今的地铁壁画则更适应于城市发展重点和社会形势变化。
 
  地铁6号线是穿越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最多、范围最广的一条线路,也是地铁壁画设计的重点线路。根据线路特点,6号线的壁画着重体现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并荣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银奖以及第三届全国壁画大展的大奖。
 
  6号线东四站壁画《东四记忆》,通过石雕彩绘的形式,栩栩如生展现了老北京中心城区的商业文化和市井文化,壁画中展现的一串串糖葫芦真实得让人忍不住垂涎欲滴。平安里站的《事事平安》则以两株柿子树表现了老北京胡同里的民居文化。据设计者马晓腾和李晴介绍,梅兰芳先生的故居离平安里站很近,创作“事事平安”既与平安里地名谐音,又隐含了对梅兰芳先生的纪念。
 
  与6号线相似,地铁4号线经过圆明园、西苑、国家图书馆等重点文化站,两条线路一横一纵组成了北京地铁的两条文化脉络。北京大学东门站的壁画选取了北京大学内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物或文化遗存,展现出这所百年老校的厚重文化和学术氛围。
 
  地铁壁画从地上景点中得到灵感,同时又对地铁站产生了影响。14号线的景泰站,原名安乐林站,此站位于北京市珐琅厂,以产景泰蓝闻名。为了宣传世界非物质文化景泰蓝,站内设计了20米长、3米多高的壁画《景泰京华》,并顺势将地铁站改名为“景泰站”,成为趣谈。
 
  侯一民说:“地铁壁画总体上要展现出北京文化古都的地位,但其中要有轻重缓急。每条线路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横贯旧城的线路更注重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外围新区则更加现代化。”
 
  这种“轻重缓急”,在几处地铁壁画的对比中可见一斑。
 
  车公庄站地表标志性建筑是梅兰芳剧院,因此该站壁画《彩云国粹》展示的是有着绚丽色彩的京剧服饰。设计师杜飞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观众即使匆匆而过,也能在不经意中享受到国粹艺术带来的文化气息。
 
  10号线知春路站临近中关村,由清华美院设计的《纵横》采用了抽象的电路板形象,以展现楼房和街道的繁华,体现中关村区域学术和科技的蓬勃发展。三元桥站是连接首都机场和城市中心的中转站,创作者选取了世界地图为主题,体现了北京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说:“北京地下文化长廊正在逐渐形成。”这一文化长廊,不仅彰显了传统文化之美,也融入了现代文化之美。
 
  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在关注作品文化价值的同时,北京地铁壁画还有其他突破。
 
  早期由于制作上经验不足,地铁壁画在材料和工艺使用上不能完全适应地铁环境的要求。例如西直门站的《燕山长城图》和《长江东去图》,就是在瓷砖上用丙烯颜料作画。在当时丙烯颜料是非常好用的新型耐水颜料,但人们对其耐久性了解不足。数十年后作品整体颜色褪变。同时对于地铁站台轨行区震动影响估计有些偏差,作品有的地方已剥落,因在轨道区,修补起来有一定难度。
 
  目前的地铁壁画,对材料和工艺要求很高,为了获得更好的表现效果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甚至不惜工本。6号线五路居站蒋民民设计的壁画《春和怡荡》,其造价仅玉石一项就花费了20多万元,远远超过了区区几万元的经费。北海北站的《北海揽胜》,采用了意大利、伊朗、西班牙、阿富汗等十几个国家的60多种石材,壁画五彩缤纷、美仑美奂,其背后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可想而知。
 
  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规划设计总部主任工程师李亚铁透露,目前地铁建设工程款中并没有专门针对公共艺术品的款项,建设方可以为艺术家提供的资金支持比较有限。
 
  创作者对这样的情况也表示理解,甚至有艺术家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主动提出自掏腰包。侯一民也说:“赔钱做壁画,玩命做壁画,既然做就要做到最好。”


  不仅仅是“墙壁上的画”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北京地铁壁画概念越来越宽泛,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融合了雕塑、国画、漆画等各种美术工艺。在保证能适应地铁站特殊环境的情况下,创作者对工艺和材料都进行了新的尝试。
 
  与固有观念不同,如今的壁画不再是单纯的“墙壁上的画”,而是富于多种表现形式的艺术。
 
  6号线金台路站的《金台求贤》由赵健峰、李菁设计制作。赵健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幅作品中使用了很多材料,有的材料由600个鸡蛋皮和600个鸭蛋皮碾碎后磨漆制成。10号线纪家庙站的《七彩花乡》,则采用类似乐高玩具的搭建手法搭建出积木花,具有十足的动感和趣味。
 
  除此之外,地铁壁画也开始与科技手段结合。8号线的林萃路站临近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站内的三组壁画作品第一次结合了玻璃雕刻和LED光源,呈现出透过窗户所看到的五彩斑斓的森林色彩,营造出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温馨氛围。
 
    同时,建设方也为艺术品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在装修设计阶段为壁画预留了声、光、电的空间,以辅助艺术品达到最好的呈现效果。
 
  在社交网络已十分发达的今天,地铁壁画还可与观众互动。8号线南锣鼓巷的壁画《北京记忆》,其设计者用3000多块琉璃单元体组成琉璃墙,每个琉璃块中镶进征集来的北京老物件儿,有的放置了二维码。行人路过时拿手机一扫,就能了解这些属于北京和北京人的故事。
 
  再如6号线二期北运河东站的《百家一猜》作品,将北京地区最著名画家的作品拼起来,请人们一起来猜画家和画名。
 
  艺术优先还是功能优先
 
  北京地铁壁画的新探索从2008年开始。北京地铁分为前期投资、中期建设和后期运营三个部分,公共艺术品制作由担任中期建设的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北京城市雕塑管理办公室担任艺术监制。
 
  从公司管理第一条地铁线路5号线开始,李亚铁近十年来一直负责公司承担的所有线路的装修设计、艺术品创作等管理工作。李亚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北京地铁壁画工作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一幅作品的创作及制作周期大概在1年半到2年时间,其中前期方案讨论时间占一半以上。
 
  在地铁装修方案确定下来后,建设方首先将邀请来自各大高校、博物馆和民间组织的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组成专家小组,结合地上文化标志和历史事件,开展有针对性的选址选题工作。
 
  主题确定之后,由建设方选择具体创作单位。早期地铁壁画工作的分配主要靠直接委托,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建设方自2012年开始采用招标的方式确定组织单位,并将一个组织单位负责一条线路变为多个组织单位共同合作。这一方面缓解了创作者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线路作品的多样性,达到了百家争鸣的效果。
 
  由组织单位根据选题提出设计方案后,还将进行专家研讨、领导审查、网上公示评议等多次讨论和修改,最后确定方案。
 
  对于地铁壁画到底要体现什么样的内涵,一直存在两种争论:一部分人认为地铁壁画首先要服务于地铁站;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壁画本身的艺术特征更为重要。
 
  艺术家注重作品的艺术性,而建设方又不得不将功能性作为第一考量因素。当艺术性和功能性产生冲突时,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委托者和创作者之间的磨合。
 
  李亚铁认为,地铁壁画是一种公共环境艺术,是公共空间的画龙点睛之笔。不仅要在审美上和环境融合,更要在实用性上和环境融合。将作品真正融入环境之中,才能达到最好的表现效果。
 
  李亚铁告诉本刊记者,在建设方的考量顺序中,除功能性设备外,艺术品为第一顺位。“最适合壁画表现的地方往往是广告商最眼馋的地方,但是可供广告选择的放置区域有很多,而壁画的文化意义更有影响力,其社会效益比经济效益更重要,因此首先考虑壁画。”
 
  唯一的例外是14号线的大望路站。李亚铁介绍,这个站是目前北京最具商业价值的地铁站之一。在对大望路站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进行慎重的权衡后,建设方作出了壁画让步于广告的决定。
 
  “这主要是由于大望路站的传统文化属性不强,且壁画表现主题对壁画位置的要求不高,因此可以作这样的取舍。对于文化重点站,壁画第一的原则是不会变的。”(高雪梅 鲁雨涵)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