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资讯 >> 发现基层 >> 法治周末:反腐文学有点热 >> 阅读

法治周末:反腐文学有点热

2017-04-18 12:13 作者:武杰 来源:法治周末 编辑:常磊
分享到:

“没有哪个落马官员是呈90度直角突然栽倒的,都是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起步到落马,这些官员心理上也经历过斗争。”作家丁捷如是说。

丁捷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江苏省某省属文化集团的纪委书记。他曾经写过《依偎》《如花如玉》这样的青春浪漫小说,也曾写过《卖乖王》《星公主》这样的童话故事,如今,已经在纪委书记的岗位上工作4年多的丁捷,用《追问》重新阐释他作为作家和纪委书记的双重身份:这个时代“伪精英”的画皮必须扒开,心灵的病灶必须要曝光,读者有知情权。而对官员这个公众人物群体,人民更有权追问他们,追问他们的政绩,也追问他们的心迹。

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追问》是丁捷的首部反腐题材的作品,在近两年的创作过程中,丁捷收集资料,阅读案例,访谈违法违纪的官员,试图解答“为什么有的人被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

反腐文学不是猎奇

从去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永远在路上》《打铁还需自身硬》,到最近正在热播的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反腐成为百姓生活的重头戏,霸占着人们的朋友圈和日常话题,屡屡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

以至于《追问》推出后,销量和口碑都远远超出了丁捷的预期,连他自己都感叹,最近反腐文学有点热。但是丁捷写作出版《追问》不是为了蹭热度来的,而是作为亲历者有话说。

2015年,当同在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学习的同学们知道,丁捷不仅仅是纪委书记还是作家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希望他能够“写一本书吧,与纪委有关的”。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这些纪检人可说的东西比一般人多,但是可说的机会却比一般人少。

法治周末:《追问》是你的第一部反腐题材作品,写作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失眠,甚至停笔的痛苦,跟之前的作品相比,《追问》这样一部反腐类的纪实作品,困难是什么?

丁捷:因为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需要以大量事实为基础来创作,所以必须积累对这部书有价值的案例,并需要开展一定量的实地采访,这里面就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

但这些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如何取得丰富的案例供选择,且这些案例不能平淡无奇;如何能方便地见到那些落马官员,好容易见到之后,又如何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真正地与他们开展交流甚至交心。这是劳心劳神的一个高强度工作过程。这个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超出我的预想。

等到动笔开写后,我突然发现,真正难的才刚刚开始——写作的过程真心痛苦。好多年以前,我就看过乔治·奥威尔关于创作过程的一段话,大意是说创作一部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如果没有某一种不可知的魔力驱使,你很难把这个过程坚持下来。我以前写作的时候,并未对这句话有很多体会,此次创作《追问》,我不光体会到了,而且体会得很深刻。我一定是靠某种魔力驱使才走完这段创作的,一段完全没有快感,深陷在泛滥的负能量中的跋涉啊。

法治周末:你即是作家又担任纪委书记的工作,你在这本书的策划时,就是打算用这样一种纪实的方式去呈现吗?你写作的优势是什么?

丁捷:普通读者了解我们的反腐败工作,了解腐败分子的违纪违法行为,主要是通过新闻报道和道听途说,前者虽然客观,但未必全面,未必深刻;后者可能绘形绘色,但难免娱乐八卦,面目走形。基于此,我想,纪实文学可以大有作为,它基于现实,提炼于庞杂,经过选择概括,使题材更凝炼,更具有代表性,使人物更典型。文学手法又使得读者感到亲切、生动,情感饱满。阅读的过程,更容易情感带入,自然融入,不知不觉获得感悟,受到教化。

尽管纪实文学区别于新闻报道,但它还是以文学的手段来呈现真实。就是说故事起因是真实的,结局是真实的,但不等于从情节到人物,完全对应现实里面的某一个人,人物形象还是经过一些文学处理与艺术加工的。

法治周末:你一直在强调这本书意图不是猎奇,不是八卦,而是这些落马官员的心路历程和心理演变,这样一部作品想要表达的重要核心是什么?

丁捷:里面的一些案例,重点不在描绘腐败分子是怎么腐败的,而是追寻他们的人生足迹和内心世界的演变过程,以此来追问到他们为什么生病,病灶在哪里,经过了哪些发展和恶化环节,是如何积重难返的。这往往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把这个过程说清楚了,也许能让我们发现病根,找到更好的治疗手段。

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个镜子不光是照眼前,还可以照过去,照发展,照一个人成长、壮大后及至衰落的全程全貌。读者在看清弄权者因腐败而必然灭亡的结局的同时,也可以把作品作为一部人生警示录来看。我想通过正反事实告诉读者,真正有持久生命力的,还是一颗腾空了私利,装进了奉献,保持着纯真的强大初心。

贪腐没有一念之间

丁捷在《追问》一书里从中纪委和省纪委提供的633个案例中,遴选出28个以上地厅级与省管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最后与其中13人面对面长时间交谈,获得了数十万字关于他们人生道路、心灵历程和灵魂语言的第一手材料。最后,又从中选择8位典型,进行深度记述。

《危情记》中的副市长,《最后的华尔兹》里的昔日的正部级高官,《曾记否》中的美女书记,《无法直立》中的市委副书记,《暗裂》的高校党委书记、双学科教授,《四海之内》里的交通厅副厅长,《风雅殇》里的文化厅副厅长,《曲终人散》中的国企一把手,读者纷纷从中对应现实中的官员。当一些人被调查的时候,身边的同僚,甚至不相信这些平日清廉勤政,一身正气的人会是违法乱纪的贪腐官员。

但是正如丁捷一再强调的那样,《追问》无意去关注那些被娱乐、八卦的内容,而是去揭示他们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他们灵魂衰落的轨迹。

作家二月河认为,“《追问》是当下一部难得一见的长篇非虚构文学,更是一部令人震颤的当代‘罪与罚’”。

法治周末:《追问》中的8个案例是从众多资料中挑选而出,典型性如何体现?

丁捷:《追问》里的每一个人物形象,要么是其违纪违法的内容可以代表一类涉腐官员,要么是其人生轨迹、精神品格可以代表一类涉腐官员,它们和他们组合起来,应该可以概括这些年大部分腐败形式和腐败内涵。

选材上,我只对应事,不对应人,事情为人物形象的丰满化服务,努力使每一个人物都具备代表性、概括性,但杜绝对号入座的八卦。

法治周末:受访者对于接受你的访谈,成为书中的角色,是怎样的态度?

丁捷:我通过各级纪委和监狱管理部门的联络帮助,也有通过被访问者的亲朋好友征询劝说,成功地获得其中一些人的接受和信任。得知要把他们的故事写进书里出版,大部分人一开始表现得不愿合作,经过平等而真诚的沟通后,一些人会改变态度,配合甚至深度敞开自己的心扉。

事在人为,作家要跟受访者站在平等的位置上交流,要能阐述清楚自己的创作意图,要让受访者认识到这项工作的积极意义,心悦诚服。这个需要智慧、耐心,更需要良好的初衷和善意的态度。

法治周末:你在收集资料访谈的过程中,提到了《人生问卷》,这份问卷是什么样子的?

丁捷: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我好不容易才得到的面对面访谈机会,我事先做了很用心的功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设计了一个针对落马官员的《人生问卷》,这个问卷有将近30条问题,每次针对不同的访谈对象,我会抽取一两个问题问他,有时候还会现场发挥一两个新的问题,围绕这本书我至少设计出40个问题,可以组成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生问卷题库。

如果认真读了《追问》,你会发现有些问题还是比较犀利的,一问一答也特别震撼人心。适当的时候,我会把这个题库公开,让所有人,特别是我们的官员或各个行业的成功人士来答一答,会得出很有价值的答案来。

法治周末:你在阅读资料、访谈的过程中,从这些受访者的表达、心态中感受到他们的腐败有一种必然性吗?

丁捷:是的,没有“一夜之间”这回事,所有的“突发”其实都是悄然积累、满负荷之后的“爆发”而已。“一念之差”的决定,背后是“万念成型”!

凡“突然”的事,难免让旁观者惊愕,甚至疑问。“委屈”“没有功劳还有苦劳”“运气不好”等说法甚嚣尘上。也有落马者自称“一时糊涂”,是不小心栽了跟头。我在研读了数百个案例,并与一些涉腐官员面对面交流后,发现并没有真正的“突然”翻车,也不存在跌得鼻青脸肿是“一时糊涂”。他们几乎都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腐败“酝酿”,最终用病变的心理、畸形的人格、扭曲的价值观、低下的品德、混乱的生活逻辑,把自己炼成了彻头彻尾的腐败分子。

法治周末:这些违法违纪的官员,被查处之后的认知和态度是怎样的?

丁捷:我所采访到的,大多是已经被立案调查得出结论或已在服刑中的违纪违法官员,表现懊悔、不断忏悔的居多,也有个别人认为自己“倒霉运”的,但都不否认自己的违纪违法事实。当然,如我题记里所说的,有的人虽然被彻底打败了,但他依然无法认清自己的内心。他们中有些人,对自己的人生认识依然是浑沌的。这个问题很复杂,这个群体也很复杂,要看透、说透,并非容易,也不是区区篇幅可以承载的。

法治周末:从你的经验和收集到的案例来看,主要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这些落马官员贪腐问题的产生?

丁捷:这个原因是很多的,得看不同的个案,具体分析。权力大、公私不分、任性,是他们走向腐败的一大原因。也不能用年龄段位来划分是否腐败,腐败分子里年轻人有的是,我们江苏去年曾逮捕了一个非常年轻的职务犯罪,年龄只有30岁上下,涉案金额巨大。

当然,《追问》是一部人生警示录,所以我选择的人物,都是有相当长的人生阅历的,都是职位较高的官员,这个,可以避免人物形象单薄,也具有普遍人生意义。

当代“罪与罚”

纪委书记遇到的故事是这样的:“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我是某某的秘书,首长让我跟你说一声,你们查的那个事儿,情况很复杂,牵涉的人到高层了,你们懂的,大差不差就行了吧’。我赶紧回答,‘是是是,请转告首长,一定照办!’‘首长说了,你这两年工作干得不错,很辛苦,首长心里有数。’‘是是是,谢谢首长!’我都懒得去查号码,核人头,对口音,弄真假,就让那人去意淫吧。”

这个故事来自南京市六合区纪委书记谷以成的办案手记。

但是这种经历并不仅仅属于某一位纪委书记,假冒高层、行贿、威胁……这几乎是每个办案人员都会面临的诱惑和危险。

在成为纪委书记之前,丁捷曾在宣传口担任文职多年,但是这几年他的所闻所历、可以嵌入记忆深处的非常故事,比以往任何一个工作时期发生的都要多。

正如他转换工作跑道时,上级纪委一位领导所说:你是一位作家,比一般人更敏感,这份工作中有怀疑、曲解,也有助阵、反感,你要梳理清楚,替我们发声。

作家和纪委工作,在本质上有共通性,作家面对的是各种各样复杂的群体,而纪委面对的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群。

如果不是《追问》中提及,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心理辅导课是这些纪委书记学习时固定不变的课程,他们累积的负能量信息,沉重的故事,也许随便一件就能让普通人心惊胆战,扪心捶胸,甚至心理崩溃。

也正是基于此,丁捷打算讲讲这群人,写一本暂定名为《纪委书记》的小说,还原纪委书记办案过程的心理感受。

法治周末:你在书中提到,一位上级领导认为,纪委书记和作家本质上没有区别,做的都是人心、人性的工作,你如何理解这其中的人心、人性?

丁捷:文学必须表达人性,你对人物形象可以有自己的好恶,但不能过于概念化。《追问》里的官员,他们的确不是好人,但也绝对不会是彻头彻尾的坏人。他们都有人性的复杂性,他们有邪恶贪婪,但也不可能是时时邪恶、事事贪婪。西方人说,性本恶,强调要以正直善良克制本来的恶;我们中国人强调性本善,强调要用善行善举释放自己的善良正直,殊途同归。

只是有些人,比如我书中记述的这些人物,最要命的是,他们克制不住自己的性子,释放了人性的阴暗,又没有保持善行善举的初性,所以客观上他在危害社会,必然相应地毁掉了自己。

法治周末:你是近几年开始担任纪委书记的,与之前相比,对这个工作有什么不同的认知?

丁捷:权力是腐败的温床,放纵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而有条件掌握权力,能够有机会放纵权力的,往往都不是一般的党员干部,而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圈子里的“成功人士”“公众人物”。他们的堕落,具有“辐射力”,破坏了一方事业,还败坏了一方风气,污染了一些人心,其危害有放大效应。纪检干部每天在其中“排污”,有的污染源就在身边,甚至来自于自己的同事群、朋友圈,但不管多震惊,你得保持冷静,保持正义立场,用理性去摆平正常人都有的感应、反应。

每一个纪检干部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没有一个纪检干部是天生的,我们都来自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许多人都是“半路出家”的,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并胜任这项特殊工作。业务上的事其实不是最复杂的,最复杂的是如何处理好自己的心理和情感,如何把自我小感情随时准确放置到国家利益的大感情从属里去!(记者 武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