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资讯 >> 发现基层 >> 法制周末:给打拐插上“互联网+ >> 阅读

法制周末:给打拐插上“互联网+翅膀”

2016-06-01 09:47 作者:王京仔 来源:法治周末 编辑:常磊
分享到:

当你低头刷手机时,如果收到一条关于失踪儿童信息的弹窗,请注意:最近几个小时、距离你500公里范围内,有一名儿童被拐!

这时如果你碰巧看到或者之前遇到过弹窗中的儿童和犯罪嫌疑人,请立即报警;如果没见过,请随手转发,发动更多“附近的人”参与进来。

这就是5月15日上线的“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的强大功能,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让“人贩子”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让孩子得到更严密的保护。

国务院反拐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局长杨东表示:“这一平台的上线,可以让官方渠道推送准确信息,加快警方打拐的速度和力度,形成全民打拐的氛围。”

高效率

5月13日,河北衡水火车站,因旅途疲惫而打了个盹的彝族夫妻,醒来时发现两岁的女儿吉斯么吃作不见了。

当天下午16时许,吉斯么吃作的父母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警方根据办案经验,认为女孩被拐,第一时间立案侦查。

早在5月11日,作为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一部分的官方微博就已开通,并试运行。

13日22时42分,河北公安机关通过紧急发布平台发布了吉斯么吃作、嫌疑人的照片和体貌特征,并公布了警方的联系电话。

5月15日零时,在公安部打拐办统一指挥下,河北、河南两省公安机关通力协作,根据群众提供的有价值线索,在河南省郑州市龙湖镇将犯罪嫌疑人马某某抓获,并成功解救被拐女童。

而此时,距离案发仅32个小时。紧急发布平台的高效率,在这起案件中已有所验证。

“手印、脚印、摸底排队。”王警官打趣这是公安机关传统侦查措施的“老四样”。作为黑龙江省的一名基层民警,王警官这一干就是快7年。

王警官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对于儿童失踪案件,以往主要通过查看监控录像和摸排走访来获得案件线索,在走访时不仅耗时耗力,有时更收效甚微。而紧急发布平台的上线,对于向群众收集线索来说,不仅扩大了范围,更提高了效率。

据公安部介绍,这一平台发布的信息以儿童丢失地点为圆心,通过新浪微博和高德地图两大渠道,精准推送到周边相关人群:失踪时间1小时以内的,信息将推送半径100公里;失踪两小时以内,推送半径200公里;失踪3小时以内,推送半径300公里;失踪时间超过3小时,推送半径500公里。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巡视员陈士渠在接受央视《新闻1+1》节目专访时介绍,平台在信息化条件下发动群众搜集线索,可以让公安机关摒弃以往的信息收集模式。

“以往,儿童失踪后,公安机关需要发动群众搜集线索时,会印发悬赏通告,一般是纸质,数量在几千份或上万份不等,但是这种办法实际效率不高。”他补充道。

截至5月23日晚,紧急发布平台官方微博已拥有粉丝超21万,共发布19起失踪儿童相关信息,其中有8名儿童已被公布调查结果,且均距离案发不到5天。

作为“中国版安铂警报”,紧急发布平台效用的发挥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陈士渠指出,今后会让用户数量大的APP加入平台,以确保更广泛的受众接收失踪儿童信息。

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在平台发布仪式上联合发布了反拐倡议书号召参与打拐反拐行动。

信息共享

据公安部介绍,紧急发布平台除了通过官方微博和高德地图进行信息公布和推送以外,其信息发布的主体是一个名为“团圆1.0”的手机应用系统,该系统用于全国各地一线打拐民警即时上报各地儿童失踪信息。

是所有的民警都具有信息发布权限吗?答案是否定的。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打拐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只有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包括县级),明确孩子失踪事实,在侦查过程中又没有发现其他线索,经过专业判断认为需要发动群众收集线索的,在当地履行审批程序后,打拐警察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团圆”系统,把失踪儿童的详细信息予以发布。

而打拐警察在进入紧急发布平台之前,需要先加入名为“公安部打拐办”的专用“钉钉”群。凡是加入该群的打拐警察,都要经过公安部认证,而目前认证过的部、省、市、县四级打拐警察共5000余名。

在该群中,所有被拐孩子的信息都是共享的,各地打拐民警都能够查看案件信息。王警官告诉记者,他所在地的公安系统也已启用了紧急发布平台,一旦发布失踪儿童信息,实际就启动了异地协查工作,有效促进跨地域的打拐警务联动,“以往的协查通报都需要通过书面形式提出”。

甘肃省公安厅刑侦总队副总队长杜孜学在接受《兰州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紧急发布平台的前端主要和民警关联,群众是无法通过这个平台来直接发布信息的。所以家长在发现孩子失踪后,应该第一时间报警寻求帮助,以便在24小时“黄金期”内获取线索。

“网络上流传的儿童失踪24小时后公安才会受理的说法,是误传。”陈士渠、杜孜学均表示,对于儿童失踪事件只要家长报案,警方会第一时间立案侦查。

这样的快速查找机制,在2010年和2011年就已经确立。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其中规定,接到儿童失踪或者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妇女失踪报案的,公安机关应立即以刑事案件立案,迅速开展侦查工作。

2011年6月,全国公安机关实行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县、市公安机关接到儿童失踪警情要立即启动查找工作。

权威性

“向公众发布准确无误的儿童失踪信息……让更多的群众从官方渠道获取准确信息。”这是紧急发布平台官方微博,在第一条发布的微博中着重强调的信息。

近年来关于拐卖儿童所引发的话题热度都足以引爆微博和朋友圈,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全民打拐”的热忱居高不下。但与其他群众参与的打拐途径相比,该平台的权威性是它者无法比拟的。

早在2011年,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就在微博上发起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活动,掀起了一股全民打拐风潮,但最终因多次误报和侵犯儿童隐私等争议而冷却下来。

今年4月,链家网宣布其线下全国6000家门店将正式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守护站。但这一“公益之举”却引来不少争议。

近年来兴起的微信朋友圈打拐,更是充斥着诸如“有孩子被拐了”“有流窜团伙专门抢孩子”等虚假信息。

今年1月5日,黑龙江省公安厅曾通过“龙江打拐”微信公众号辟谣,当时被黑龙江省多地微信朋友圈频频转发的一则“百万找男孩”的寻人启事为虚假信息。

相比之下,公安部的紧急发布平台,其信息只能由打拐民警发布,避免了混杂的虚假信息与广告信息,保障了信息的准确度和公信力。同时,陈士渠还介绍,平台所发布的信息是经过甄别的,并非所有儿童失踪案件都通过平台发布。

该平台主要针对儿童失踪后公安机关没发现有价值线索、而犯罪嫌疑人有可能带着儿童快速逃离的情形。“一些案件属于儿童被拐卖的范畴,但警方已经掌握相关线索;或涉及绑架、杀人的案件,都不会在平台上公布。”陈士渠补充说明。

新隐忧

紧急发布平台的上线是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也依托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这并不是我国首次利用高科技进行打拐。早在2009年4月,公安部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用于打拐的DNA信息库——全国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卖/失踪儿童DNA数据库。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15年,全国有4100余名被拐儿童通过DNA比对被解救回家。

该数据库必须采集样本多为被拐卖或来历不明儿童、失踪儿童的亲生父母。王警官介绍,近年来公安机关一直致力于完善DNA数据库和居民指纹信息采集,可以期待随着技术的完善,打拐将不再是难事。

“在新技术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新问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北京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学会理事王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王新以DNA技术为例,指出DNA信息的采集不仅对打拐,对犯罪的整体控制都是有效的;目前我国全民采集DNA样本并非技术做不到,而是考虑到生物信息泄露等问题。

王新进一步指出,紧急发布平台在促进打拐成效的同时,也要不断完善,以防止可能出现的诸如促使犯罪嫌疑人以更有效或更残忍的手段控制被拐儿童等隐忧。(见习记者 王京仔)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