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文化 >> 书讯 >> 书评: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 阅读

书评: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2017-05-08 11:11 作者:曲东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孙爱东
分享到:

 还原与呼唤  

——《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读后
 
云南腾冲人。毛泽东的哲学顾问。“学者、战士、真诚的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中国化和现实化——说到艾思奇,相信很多人脱口而出的是这些认识和表达。 
 
再往深里探究,比如艾思奇思想内核是什么?如何评价他在哲学思想上的成就和贡献?其思想成长的轨迹是什么?
 
作为一个身驻云南的新闻人,我一直期待找到这样的著作。也因此,当我读完任仲然先生的《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后有些感动——这本书,让我走进了艾思奇的人生和思想,看到了一个真实、全面、完整的艾思奇。  
 
任仲然先生在这本书中思考的,是艾思奇对现代中国的意义和价值,“为当代找到表述”;“我不仅相信人民大众的力量,我还相信哲学的力量”,他呼唤的,是现实、未来的思想“供给”……  
 
怎样的精神遗产?
  
写人物不容易,写一位思想丰富的哲学家尤为不易,功力不到,很容易失之偏颇或芜杂,由此更会感慨于此书的可贵。
 
作者拨开历史尘封,以饱满真挚之笔,总结了艾思奇五个方面的哲学贡献,并紧紧围绕这些方面展开:
 
一是在百孔千疮的旧中国,推出了催生进步革命的新哲学;二是在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坚决批判和抵制了竭力干扰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反动哲学;三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四是助推了马克思主义的的中国化和现实化;五是创造一种新与旧交替的哲学精神和范式。
  
还原艾思奇的哲学思想  
 
在书的自序里,任仲然先生表达了写作此书的“初心”和“雄心”:不是要为艾思奇树碑立传,“而是要尽心竭力为他作还原历史真实的辩护”,“作哲学力量和精神遗产的辩护”,“对一位哲人的评价,根本在于掂量出他哲学思想的分量”。  
 
也因之,全书围绕着艾思奇的哲学思想展开,从其源流形成到特质特征,从批判唯心主义到“知遇”于毛泽东,再从实践唯物论到科学辩证法等,全面完整地解读和呈现了艾思奇的哲学和人生。 
 
以艾思奇实践唯物论思想为例,作者以充分的证据和论证阐释了艾思奇的特质表现:演绎中外哲学史;透彻的唯物史观;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剖析伪哲学坏哲学;学者的真正实践。读完这一章,就可对艾思奇的实践唯物论思想有透彻了解。  
 
在“诠释鲁迅”一章里,作者通过逐篇解读艾思奇对鲁迅的怀念和评介文章,呈现了一个认识理解鲁讯的新视角,即“不但从文学角度,而且从哲学高度诠释鲁讯,并且从社会进步推动力的意义上,给鲁迅勘定了历史坐标”。 
 
“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倒,哲学尤输仰令名。”通过作者的还原和解析你会发现,艾思奇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亦有真诚付出,如同一座翡翠玉石的富矿,价值不可估量。  
 
还原艾思奇 
 
由于哲学的学科特性,加上艾思奇曾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这位“哲学大众化第一人”和“毛泽东哲学顾问”的形象在世人印象中是“断篇”的,不连贯的。而由于作者“深层挖掘”和“系统阐释”的“雄心”,这本书还原了一个立体丰富、鲜为人知的艾思奇。  
 
比如第一章作者就以详细的“信史”评说艾思奇早期受的教育。艾思奇经历了不同方式的早期教育:一是新兴的中式幼稚园教育,二是传统的私塾教育,三是不太成熟的国民小学教育,四是教会学校的教育——艾思奇在十二年间节奏极强地接受了四种方式的基础教育,无疑是不同教育理念的交融。
  
关于艾思奇的读书与写作。作者专门安排了一章写艾思奇爱读书、善读书及文章写作的内容,其间披露了艾思奇许多爱读书的故事,自幼酷爱读书,少年时“为了培养排除外界干扰的习惯,竟到火车站的候车室去读书”。书中写到,艾思奇是读书的高手,“读到后面就要联系到前面是怎么讲的,这样才能把问题弄通搞透。”  
 
书中专门有一章写艾思奇“终身在讲课”,为读者还原了一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诲人不倦、待人以真”的“艾教员”。“他讲话有浓重的云南口音,缓慢而有条理,具有云南人朴实、厚重的风格,从不放声大笑,有时也迸出一句幽默的话”。是“新中国广播讲课第一人”,“名副其实是中国电化教育的第一人”。
 
掩卷回味,会发现作者已经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统一:“我要尽自己所能,重塑真实真诚真萃的艾思奇”,“从史实着手来梳理他的思想历程,准确把握他哲学理念脉搏跳动的旋律”。  
 
“以思想抓住它的时代”  
 
“哲学的任务在于以思想抓住它的时代,为当代找到表述”,能看出来,作者对黑格尔的这句话是十分认同的,认为是“一句十分闪光的话”。这本书的书名就叫《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透露了作者写作的取向:通过对艾思奇还原“观照”时代,给今天提供镜鉴。 
 
捧读全书能看感到,作者以其穿透力、洞察力和炽热情感,时时处处在做着时代解读和现实比照,胸怀全局,把握大势,深邃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呼唤和要求,完整全面阐释了哲学发展的紧迫性、重要性,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启发良多。
 
在第七章对“以更深刻的书”对艾思奇《哲学与生活》评述后,作者以一节的篇幅表达了现实“不缺新生活,但缺新哲学”的忧虑。“生活的形式一天比一天变新,哲学的内容与生活形式严重地不匹配”,“新生活需要新哲学,旧哲学也应有诠释和新发挥”。  
 
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更是系统阐释了“新时代呼唤着新哲学”的“呐喊”:我们的实践早就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严重的问题是物质和精神有很大的游离,哲学的步伐有些踌躇蹒跚。时代呼唤着哲学,呼唤着哲学的力量,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获得新的哲学力量。 
 
阅读完这本书我们会对作者这样的话语感受深刻:一个民族只是少数人有哲学思维还不行,民族振兴和大国崛起的希望在于多数人都具备正确的哲学思维,否则就会在思想上患贫血症,在理论上中患浅薄症。
  
时代是哲学的血脉和筋骨。作者最后说道:“哲学的力量也是真理的力量,真理往往是通过哲学的形式来表达的。我们拥有了哲学的力量,就等于拥有了真理的力量,就等于拥有了意识形态的支柱,就意味着拥有了美好的未来。”
  
一部“诚意之作” 
 
作为一代哲人,艾思奇的思想有着巨大的穿透力:“一卷书雄百万兵”,《大众哲学》凝聚、动员了推倒“三座大山”的磅礴力量。 
 
读完全书,我的判断是,《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的精神遗产》是一部还原艾思奇思想的“诚意之作”,兼具思想性、时代性和资料性,凝聚着作者三个方面的功夫:  
 
一是真功夫。哲学是爱智慧之学,理解并写作艾思奇无疑是有一定门槛的,需要作者有真功夫。作者任仲然年轻时曾立志要做哲学家,对古今中外的哲学史及思想熟稔于心,这使他在评述艾思奇哲学思想及各种观点论争时能够游刃有余。  
 
二是深功夫。艾思奇留下了七八百万字的著述和讲稿,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历史、文化、艺术及生物学、电子学、天文学等多门学科,作者不仅对这些著述进行了深入研读,还按图索骥,利用春节及其它时间深入到云南省图书馆查找研读各种湮没已久的资料,为完成这部著作下了很深的功夫。  
 
三是“心”功夫。正如作者在自序里表达的:“我一点也不回避,我确实是艾思奇的崇拜者,非常愿意表达对艾思奇的一份特殊的感情”,“对艾思奇的热爱和敬重,即是我写这本书的内在动力之一。”从字里行间能看到,作者对艾思奇大家非常认同、非常钦敬,写得用心用情。因其用心用情,艾思奇得以写深写透,感人肺腑。 
 
有这样三个功夫,全书文笔清新,语言优美,表达通俗,紧贴现实,深入浅出地阐述哲学问题,拉近了哲学与生活的距离。
 
艾思奇是不是已经等得很久了?  
 
2016年,艾思奇逝世50周年,其传世之作《大众哲学》出版发行80周年。也就在这一年底,《哲学的力量:艾思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得以出版。  
 
如前所述,这是还原:还原艾思奇这个人和他的思想;这是呼唤:顺应时代需求的思想呼唤和哲学呼唤。我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是对艾思奇最好的纪念。  
 
由于一个思想者对另一个思想者的“热受和敬重”,无情岁月覆盖的灰尘终于得以拂去,一个真实、丰满、立体的艾思奇正向读者走来。 
 
我在想,“学者、战士、真诚的人”的艾思奇,等待这一天是不是也等得很久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