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敬国
稀世巨作倾诉焚断分离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是该幅画的作者。黄公望一生遍游名山大川,却独独钟情于浙江富春山水,晚年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今富阳市东郊黄公望森林公园内)。他终日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决意要将“富春江山水美景”收入画卷。黄公望于至正七年(1347年)启笔,至正十年完成《富春山居图》创作,题款后,黄公望将此画赠予与他一起游览富春山水的无用和尚。
画卷描绘的是富春江一带的初秋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这幅长卷用墨淡雅,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延展,空间显得极其自然,具有“景随人迁、人随景移”之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
此后,无用和尚成为《富春山居图》第一位收藏人,这幅达到“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境界的长卷,历经董其昌等藏家之手,于明代末年在宜兴吴府已传至第三代吴洪裕收藏。吴洪裕对《富春山居图》珍爱之极,竟不思茶饭观赏临摹:兵荒马乱时更是置其家藏于不顾,唯独随身带着《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清顺治七年(1650年),卧病不起的吴洪裕到了弥留之际,他双眼仍盯着藏画宝匣,家人明白即取出《富春山居图》展开,吴洪裕眼角滚下两行热泪,艰难地迸出一个字:烧。说完他便慢慢地闭上了眼睛。遵吴洪裕“焚画殉葬”遗嘱,家人将《富春山居图》画卷投入了火堆。此刻,吴洪裕侄子吴静庵(字子文)猛地窜出,从火堆中把长卷抢了出来,“让画留在人世间吧!”可惜画卷已被烧成了两段。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此画,可烧毁的已无法复原,于是他把烧焦部分细心地揭下来精心修复,将原《富春山居图》装裱成《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和《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由丹阳张范我转手给泰兴季国是,后又经高士奇、王鸿铭、安岐等藏家之手,于1745年被征入宫,乾隆皇帝得画卷后爱不释手,不时取来欣赏,一直将画珍藏在皇宫内。1933年,日寇侵华,时局动荡,故宫将重要文物装箱运至南京保存。在南通的文物中,《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位列其中。1948~1949年初,国民党溃退前夕,又从故宫将一批文物装箱并连同南京中央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文物,一起装运到台湾。今《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就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那么,重新装裱后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又在何处呢?《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纵31.8厘米、横51.4厘米,自康熙八年(1669年)被王廷宾获得,又辗转多位藏家之手后便石沉大海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又浮出水面。近代画家吴湖帆以古铜器商彝与他人换得此画。吴氏欣喜若狂,自称其居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
西冷印社社长、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得悉后认为:国宝在民间收藏,因受条件限制不易保存,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他登门拜访吴湖帆,吴氏得此名画不忍割爱。沙孟海为此事不断往返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稚柳等名家劝说,最终吴湖帆被沙孟海的至诚之心所感动,以5000元人民币让出。1956年,《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入“浙博”收藏,成为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