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文化 >> 书讯 >> 藏在枕头里的“手抄本” >> 阅读

藏在枕头里的“手抄本”

2010-09-13 11:10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134261
分享到:

导读:现在中学生的头脑里,也许已经没有“手抄本”这个概念了。可是,70年代我们当中学生的时候,却是十分热衷于“手抄本”的。我不禁为我们那时的读书热情而感动,同时也为那时的好书之贫乏而难过。好在这样的年月正好到了我们这一届中学生为止了。后来的中学生们所面对的世界,所面对的精神养料,可就越来越丰富了。

 

记忆中的手抄本 

文/徐鲁

现在的中学生的头脑里,也许已经没有“手抄本”这个概念了。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就许多书籍,尤其是文学作品来说,似乎再无什么“禁区”、“禁书”可言了。再加上复印技术的进步与普及,许多你想看的东西,即使你无法买到,但只要能借到,一夜之间便可以重新复制出一册甚至多册来的。

70年代我们当中学生的时候,却是十分热衷于“手抄本”的,那时候的“手抄本”也真是多,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就越具有诱惑力。倘若放到今天来年,有些“手抄本”的东西其实是没有什么的,根本用不着弄得那么神神秘秘的,竟然也吸引着我们背着老师和家人大抄特抄,就像《爱的教育》里的那位小抄写员一样,于夜深人静之时,秉烛疾书,抄抄读读,如痴如醉,再加上一点儿紧张和好奇,竟往往抄得不知东方之既白。我在Y县一中读高二时,正是一些“手抄本”大行其时的日子。因为我是住校生,所以“手抄本”在寝室里更是流行。几乎每个同学的枕头套里,衣箱底下,或者褥子中间,都藏着几本或薄或厚的“手抄本”的。用不着隐瞒,似乎也不必脸红,当时我的枕头套里,就藏过好几册各种各样的”手抄本“。现在想起来,觉得挺有意思的。

我最早抄过的几种“手抄本”是从叶小羽那里借来的,都是当时难得看到的文学作品,是“好书”如包括长诗《茨冈》在内的《普希金诗抄》《裴多菲爱情诗抄》和《海涅歌谣集》。还有一本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当时还不知道这是丁玲的作品,我们都当作者是“莎菲”)记得我还和一位叫成家琪的同学分工合作,抄写过一本完整的《包法利夫人》。我从第一部开头的“我们正在自习,忽然校长走了进来……”抄起,一直抄到第二部结束:“……他们在圣•爱伯朗胡同口分手,这时教堂的钟正打十一点半。”成家琪则接着抄完第三部。成家琪的钢笔字当时是我们班上写得最好的,且写得又快。后来他果然在硬笔书法领域出了些成果。抄“手抄本”抄出了一个书法家,这可是当时我们谁也没有想到过的。后来我们一起谈起来,还会开玩笑地说:“文科班上的字写得好,都是因为抄‘手抄本’抄的。”毫无疑问,这些“手抄本”的外国文学作品,对我以后的爱好文学,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几本“诗抄”,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半部《包法利夫人》则归了家琪。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