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诗人的死亡,正如奇葩的凋谢。我们扼腕长叹,那优美的才情将成绝唱,无形中满是旷古的悲壮。我在此,怀念他们,为了共同、美丽的语言。
二十年前,海子……
文/度正直
海子(1964~1989)
1989年3月26日,25岁的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他的书包里面装着4个橘子和4本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说选》和《圣经》。海子一直在贫穷、单调和孤独中写作。在他的房间里面,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不会任何娱乐,连自行车也不会骑。日常生活是:每天晚上写作到第二天早上9点,整个上午睡觉,下午读书。他的生活很寂寞,有一次他走进昌平的一家旅馆,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老板可没有他那么浪漫:“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我这里朗诵。”他想在市里找一份工作,这样可以离朋友们近一些,但这对海子来说谈何容易。海子生前发表作品很不顺利,他喜欢把自己写好的诗打印出来寄给各地的朋友。
戈麦(1967~1991)
1991年9月24日,24岁的戈麦毁弃所有诗稿后,自沉于北京西郊万泉河。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且征兆全无。戈麦生前并不富裕,不多的收入大部分用于买书、吃饭、穿衣、抽烟等,生活用度节省,但月底仍常常上顿不接下顿。有时与朋友去馆子吃饭,常规是一碗拉面,一瓶啤酒,偶尔点几个菜也是挑最便宜的。他一直渴望有一个安静的学习、写作场所,几经周折借到一间平房,却没有暖气,那个冬天大大损害了他的健康。诗人相聚,他经常是忙前忙后,搬椅子,倒开水。没有烟了,烟摊又远,买烟时,他怕大家着急,便一路小跑。他的同学西渡回忆道:“他大概从未自己看过电影,电视、录像他也是不沾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