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文化 >> 动态 >> 锤炼城乡区域特色 开启中国经济 >> 阅读

匠心锤炼城乡区域特色 开启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2017-02-27 13:44 作者:欧廷君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的制造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认识到,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与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市场竞争乏力。部分区域困难增多,城乡区域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与各地城乡区域特色缺失有很大关联。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格局和经济运行压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英明果断地狠抓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深化改革与对外开放。坚持以“四个全面”为统领,敏锐确立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框架,以“一带一路”和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强化创新驱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行经济增长动力转换,重塑城乡经济发展新动力与战略机遇期,为推动我国经济稳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锤炼城乡区域特色是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在实施“十三五”规划和把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节点上。如何提升城乡区域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如何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如何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战略举措;现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讨论的焦点。在此,笔者认为,根据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等系列决策部署,我们应结合各城乡区域发展现状,充分利用当地区域特征,匠心锤炼城乡区域特色,主动迎接国际竞争挑战,才是当今与未来城乡区域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为政之道要。

何谓城乡区域特色?笔者认为,城乡区域特色就是紧紧围绕本区域自然条件,对社会在“生态、生活、生产”所需的科技、人才、产品、技术、文化、城乡人居环境等资源要素上进行综合开发与科学利用。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具有鲜明区域产业个性与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形成本区域在“生态、生活、生产”上有机融合,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繁荣发展持续永恒。

(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叶文虎主任)

去年9月20日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三生共赢”理论创始人、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叶文虎主任应邀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办的“2016中国新经济峰会――新经济趋势与政策理论研讨会”提出:“三主体协同(政府、企业、公众) 、三创新联动(理念、制度、技术) 、三生共赢(生态、生活、生产)机制”的核心观点。将是推动中国城乡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的新要素、新路径,“三个三要素”理论在城乡区域特色发展实践中将产生巨大作用。以色列、重庆、淅江、苏州、湖南浏阳等国内外许多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城乡区域产业特色、生态特色的匠心锤炼,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甚远。尤其在新常态下经济转型过程中,抓住“三个三要素”对增强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后劲、丰富区域发展内涵,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在城乡区域特色锤炼上,必须建立适应自身区域发展内涵;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要求与区域中长期发展的前提前下。对自身区域产业发展科学谋划,着力培育和打造自身城乡产业特色的支撑点。如节能环保、新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大健康、现代农业、文旅产业等,才是我们各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其每项产业的培育和功能发挥,不但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而且能极大地增强城乡区域产业的发展后劲,提升自身区域经济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二、锤炼城乡区域特色 须注重“生态、生活、生产”共赢 确保城乡经济协同发展

(美丽富饶的苏州城乡风貌)

众所周知,城乡区域特色关键在于对“生态、生活、生产”的匠心锤炼与创新,这不同于一般区域产业园区开发与拓城建设,而是具有鲜明的城乡区域产业互动功能、文化功能和城乡社区生态功能。是以城乡互融互动为载体,形成“城中有乡、乡中有城”集“生态、生活、生产”一体化的城乡区域功能特色。按省会、地(市、区) 、县乡行政区域划分为单位,以某区域自身主体功能为特径地匠心锤炼。如产业特径、交通功能特径和城乡居民的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特径等全域范畴。

毋庸置疑,打造城乡区域特色既要克服“多而全”的“亚健康”产业化规模,又要避免“拓城运动”而形成以土地财政为载体的粗放性思维。着力开创和追求城乡特色产业的集聚效应和“生态、生活、生产”的融合效应,激发自身区域创新创业空间。使本区域全要素功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培育城乡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乡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证如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教授在参加人民网鸡年新春寄语时指出:“新经济发展的要义是人民有着对有保障生存、健康生存、幸福生存的不懈追求。所以生态改善、生活幸福、生产发展在时间与空间上共赢,应是我们一切经济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判断对错的准则。”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在推进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机遇时刻,大家应该看到,目前国内城乡区域有两种类型亟待我们去匠心锤炼,一种是传承历史的;另一种是创新未来的。传承历史的是建立在传统产业基础上,通过创新要素集聚,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形成自身城乡产业特色。而创新未来的须紧扣时代脉搏,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发展高新技术等新兴业态。以现代人文要素为原则,利用沿边靠海的地域资源,分别在人才、教育、科技、文化、贸易及新兴产业等方面上进行创新集聚而获得迅速发展。新加坡、深圳、重庆等地就是国内外的成功范例!

从目前产业布局与人文地理资源来看,国内绝大多数属传承型城乡区域,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传承、创新催生产业叠加效应,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是引领各城乡区域产业持续占领市场的唯一途径。

毫无疑问,城乡区域特色非普通的工业制造与产业化规模,而是以“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为引领地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坚持以“一、二、三”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生态、生活、生产”上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着重对产业的产品研发、设计与品牌的匠心锤炼;二是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由传统加工制造向科技开发、设计、品牌效益转变,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三是加大对本城乡区域资源科学整合与有效利用,发展现代农业、食品加工、旅游与休闲度假等产业,确保城乡经济协同发展。证如古城苏州在多年的发展实践过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城乡协同发展与共同富裕之路。其产出占全国5%的GDP总量,实现了“生态、生活、生产”融合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格局。用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的话说:“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基础地位始终保持,农民能真正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和各个方面的社会福利。没有出现中心城市过度膨胀,苏州从中心城市到县级市、从中心镇到农村是协调发展的。”

三、锤炼城乡区域特色 开启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确保中华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创新引领谋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们在城乡区域特色锤炼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各职能部门主体责任,分类引导,狠抓落实,对自身区域功能精准定位。确定适应自身区域在“一、二、三” 产业发展中的主导项目,形成自身区域产业互为点缀、互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确保各城乡区域运作与管理科学,产业亮点突出、个性鲜明,锤炼高效。对适应自身城乡经济、文化、民生等产业发展大事上,应实行政策倾斜,确保人才配置、资金投入、土地征用等统筹协调有序。鼓励和引进国内外企业、个人以多种方式参与本城乡区域设施建设和各项产业的投资与发展。

其次,创新城乡区域业态招商举措。按国发〔2017〕5号《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指示精神。抢抓机遇,为当地营造宽松的“筑巢引凤”环境,制订符合本城乡区域发展(加工制造、现化农业、文旅、服务业等项目) 的招商运作机制。着力以“环境更优招商”、“产业精准招商”、“服务专业招商”。让投资商看到前景回报,安心在此创业,确保“筑巢引凤”策略快速形成自身城乡区域产业特色。以观念创新为引领,产业创新为基础,要素创新为抓手,制度创新为保障来赢得自身城乡区域经济新发展。

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发展理念,根据本城乡区域潜在内涵,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用创新的思维找准发展路径,挖掘自身城乡产业、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特径,形成“产、城、乡、人、文” 五位一体有机融合的发展观。克服过去市(区) 、县乡产业“多而全”与“重城轻乡”的做法,力求城乡协同发展与“特而强”的区域品牌个性。抓住全球产业变革趋势,瞄准产业主攻方向,构筑城乡产业品牌化创新高地。突出“品牌独特”核心要素,凸显产业品牌个性、传播区域品牌特色,这是中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另外,每个城乡区域须紧扣科技、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环保、现代农业、大健康、旅游、金融等“万亿产业”和中药材、山茶油、丝绸、黄酒、工艺陶瓷等历史经典产业。主攻有基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克服过去城乡区域产业“百地无异”的同质竞争。既要主攻同一产业,又要凸现差异个性,实现产业细分定位、科学发展,力求“融合”效应,形成各城乡区域产业功能叠加。着力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旅功能和城乡社区功能;着力在城乡区域软、硬件建设与开发上形成一个区域一个风格,多维展示各城乡区域地貌特色、人文特色和生态特色。切忌平庸附会,形成“精而特”的品牌效应,为各城乡区域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再次,突显城乡区域特色须把旅游产业注入工农业产业发展新内容。丰富城乡地理、人文、旅游产业血脉,提高城乡区城产业发展集聚力。我国台湾与国内近几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功个案,无一不是以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农耕文化、天然与人造的动人风景或数百年人文历史典故、活色生香的艺术文化氛围,引得游人纷至沓来,乐而忘返而提振一方经济。

据权威统计显示,我国2016年旅游消费高达4.69万亿元,且每年以10%以上的迅速递增,占国民生产总值4.5%,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高达11%,旅游产业将是(特别是农村) 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在此,笔者认为,各地在抓好工农业产业发展的同吋,着力把旅游产业(特别是中西北部地区与丘陵山区)作为各城乡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破除过去只注重城市旅游景点开发的传统思维,强化城乡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功能。着力抓好乡村历史、人文、古镇与自然景观的开发和利用,强化旅游市场管理,促进乡村自然风光与文旅功能的互融互动,极大地满足国内外游客需求,实现精准扶贫,提升农村发展短板,繁荣乡村经济。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这场产业变革新经济时代,我们应站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前沿,把握时代发展机遇,真抓实干,匠心锤炼各城乡区域特色,开启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全面实现工农业、服务业与“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使各城乡区域均能成为一张张颇具份量的“中国名片”,确保中华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作者简介:欧廷君,湖南衡阳人,国内知名专家,亚洲经营智库总经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