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人物 >> 33年,退伍老兵义务守护碧流河 >> 阅读

33年,退伍老兵义务守护碧流河

2017-06-05 08:58 作者:孙仁斌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郑雪婧
分享到:

退伍老兵吕庆荣“称号”颇多:在村民眼里,他是个什么垃圾都捡的“破烂王”;在战友眼中,他是有几分倔强的“老兵”;在环保工作人员眼中,他是义务守护碧流河33年的“最美志愿者”;在网友眼里,他是诗情画意的“田园诗人”……

吕庆荣今年54岁,是辽宁省盖州市什字街镇邢家沟村一位普通农民。33年来,行程2万多公里,在家乡碧流河畔捡拾垃圾近百吨。近日,半月谈记者走进吕庆荣位于村西头半山腰的家中,探问他走过的环保之路,感受他的苦辣酸甜。

勒石明志保护家乡

1981年,辽宁南部地区遭遇特大暴雨,吕庆荣的家乡处于受灾最重的地区。“如果山上树木更多一些,河道更开阔些,洪水是不是就不会成灾?”吕庆荣说,那年夏天他参军入伍,临行前在离家不远的北台山上刻下两行字:故乡万岁,保护家乡。吕庆荣当时还不知道“环保”这个词,但他知道树木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多种树,能让家乡更安全。

1984年1月,复员回乡的吕庆荣在乡林业站当了一名护林员。在巡山时他发现,碧流河正在被各种垃圾甚至动物尸体污染。碧流河水库是大连市的饮用水源地,上游不干净,下游喝的水就会受影响。从那时起,他随身带着垃圾袋,一边巡山,一边义务捡垃圾。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他就动员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的妻子宗海丽和他一起去捡垃圾。“我在村里教书,和老吕去‘捡破烂’,挺难为情的。”宗海丽说,“看到有人走过来,就躲开,等人家走了,我再出来捡。”

后来吕庆荣不做护林员了,农忙之余仍坚持捡垃圾。各种嘲讽之声接踵而至,“傻子”“管闲事”……对此,两口子选择了沉默。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月只有28元工资的宗海丽帮吕庆荣筹到200元钱,用于购买垃圾袋。妻子的鼓舞,军人的倔强个性,让吕庆荣选择了坚守,“一个月去捡垃圾三到五次,从没间断过”。

我不是傻,只是想法不同

村民告诉半月谈记者,多年来吕庆荣一直是这样的形象:一件破旧的深灰色工作服,一头一脸的灰,两臂套两只破套袖,右手握一根自制的铁钩子,左手拖一只玻璃丝袋子,脚上一双满是淤泥的黄胶鞋。

由于经常蹚着河水捡拾垃圾,吕庆荣患了风湿病。一年冬天,他顶着大雪和志愿者们在碧流河水库附近发传单、宣传环保,不小心从山坡滚落到冰面上,导致右锁骨骨折,钢钉在骨头里穿了一年。

2000年开始,吕庆荣向朋友、同学借债10多万元承包了村里的340亩荒山。“山上的草都快被牛羊吃光了。”吕庆荣说,他在山上种植了20多万株榆树、槐树等。

“2003年,孩子上高二,我连生活费都拿不出。承包的荒山没有经济效益,生活非常困难,当时确实动摇了继续捡垃圾的想法,想着去哈尔滨、长春找战友,做点水果生意算了。”

就在这时,《大连晚报》的一名记者听说了吕庆荣的故事,报道了他近二十年义务捡拾垃圾、守护大连人民“水碗”的事迹。许多志愿者慕名而来,和他一起到碧流河捡拾垃圾。“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更确信:我不是傻,我只是在那个人们还不太懂得环保的年代里,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几名退伍老兵找到吕庆荣说:“我们从电视上看到了你的故事,你以后捡垃圾时,把老哥几个都叫上,咱们一起捡!”从此以后,“老兵环保队”就成为当地一道独特风景:几个头发花白的退伍老兵,弯着腰,拿着垃圾袋,在碧流河边捡垃圾。

碧流河流经的营口与大连交界处,立有两块警示碑,上面刻有两行大字:关爱生命之水、保护母亲之河,这是吕庆荣自掏腰包7000多元立下的。30多年来,他奔波于碧流河流域,行程2万多公里,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曾自费购买垃圾桶送到水源地周边的学校、自费印制宣传环保的传单,两个儿子长大后,一家人还凑钱买了一台垃圾清运车。

金山银山,不如留下绿水青山

承包荒山17年后,满山树木郁郁葱葱。站在房前,吕庆荣笑容满面:“一棵树都没舍得砍,这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贝啊!”

2017年2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1部委公布了2016年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名单,吕庆荣作为“最美志愿者”入选。

来自乡邻曾经的不解、嘲讽,也渐渐转变为尊重和一路同行。如今,在十里八乡提起吕庆荣,几乎家喻户晓。随地乱扔、乱倒垃圾的少了,碧流河的水清了,环境美了,鸟兽种类不断增多。

“我做不了什么大事,能守住家乡的绿水青山,让子孙后代看到花鸟虫鱼,喝到干净的水,就值得了。”如今,作为辽宁省环保志愿者联合会的一员,吕庆荣依旧活跃在环保路上。

除了环保志愿者,吕庆荣还有一个身份——网络诗人。高中毕业的他,通过自修取得了辽宁大学中文专业函授专科文凭,在环保、农作之余,他笔耕不辍。

“我这些诗,都来自在大自然里劳作的一些感受,白天捡垃圾、种树的时候,看到一朵花开的时候,听到一声鸟鸣的时候,我都会有一些感想,晚上回家,就把这些感想写下来。”吕庆荣说。如今,他在几个诗友群里小有名气,有人把他的诗配乐朗诵后上传到网络空间。

如今,省内一些学校时常邀请他去校园宣传环保,这也让他收获了不少学生“粉丝”。“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我干不了太多事,希望能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吕庆荣说。

谈到未来,吕庆荣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在山脚下建一个环保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环保,关心环保。”他还打算搞生态农庄和绿色农业,用赚来的钱投入环保,因为缺少资金,眼下他和其他志愿者有不少工作无法开展。“没关系,慢慢想办法,总会好起来的。这么多年生活里的坎坎坷坷也让我明白了,只要不妥协,不放弃,最后一定会成功!”( 半月谈记者 孙仁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