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人物 >> 因为喜爱 所以坚持 >> 阅读

因为喜爱 所以坚持

2018-02-28 09:24 作者:闫景臻 来源:中国网 编辑:刘飞
分享到:

张亚红,女,1963年生,现为北京市八一学校正高级教师。曾获得全国优秀老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海淀区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的佳绩。



张亚红

粉色长裙、披肩,白色的高跟鞋,在一群身穿西装制服的上班族中,记者一眼就认出了张亚红。

张亚红,北京市音乐特级教师,北京市八一学校艺术中心主任,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这位特级音乐教师,在说话间,走路时,都在不经意间摆动着手臂,似乎在寻找旋律和音符。

从喜爱音乐到喜爱教师

张亚红是喜欢音乐的,这是件毫无疑问的事。

在1988年考上首都师范大学成为一名师范生之前,音乐是张亚红顶重要的事情。

小时候在北京平谷长大的她,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但是凭着一副好嗓子和对音乐的热爱,在学校的文艺宣传队、音乐班里唱歌、跳舞,学一些简单的乐器。

想过当文艺兵,想过考北京广播学院(如今的中国传媒大学),但这些都未能如愿。

“我就特别想找一个唱歌的地方。”怀着这样一个想法,在几次的尝试未能如愿后,对师范学院一无所知的张亚红,报考了首都师范大学。

时隔这么多年,张亚红依旧记得参加复试的情景。八十年的首都师范大学,对于一个平谷的乡下姑娘来说,算是山高路远。一路坐车到学校后,不知道为什么,本身先天条件极好的张亚红,那天高音却没唱上去。

“这时候一个满头银发,非常有气质的老师就叫住我,问我今天怎么和初试的状态完全不同,并且带我检查嗓子,发现我的声带全都肿了。”张亚红回忆说。

她十分感慨,尽管当时不清楚那位老师叫什么,但是如果不是那位老师认真负责地去检查她的嗓子,她很可能就无法进入首都师范大学,人生际遇将大大不同。

从现在回头来看过往, 张亚红觉得,“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老师的那种负责任、敬业的形象,就停留在我的脑海中。”

而当时,幸运地考入大学的张亚红,对教师还一无所知,音乐是她的全部,教师这个职业,只是刚刚挤入她生命的一小部分。

真正的改变,是在踏出校门,成为一名音乐老师的那一刻。

毕业后张亚红回到家乡平谷,成为了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也是当地中学的第一名音乐教师。学校里与音乐有关的事情,几乎是从张亚红到来才开始起步的,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如果只是老老实实地教,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这就不是张亚红了,抱着这样平稳度日的心态,也成就不了如今的张亚红。

乡下条件艰苦,但依旧干劲儿十足。成立了合唱团,成立了管乐团,还成立了教师小乐队,这名刚毕业的音乐教师开始在平谷的一所普通中学学校里试图做出一番事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高考直接与改变命运相挂钩,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搞乐团,让学生们把业余时间耗在看似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这其实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张亚红做到了。她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留给了音乐,和学生们一起摸爬滚打,吃住都在学校里。孩子们排练没有地方去,她就跟着孩子们就在操场边上开始训练,夏天里站在树荫底下,冬日里等到太阳稍微出来继续练习。

最初只是想着要找个地方唱歌的张亚红,渐渐开始意识到身为教师的责任,“那时候给我一个特别的感受就是,教师这个职业真的跟奉献连在一起,不奉献真不行。”张亚红说。四年的时光里,让这位音乐师范生,从喜欢音乐,到慢慢地喜欢上了教师这样一个职业。

从开展高等教育到关注基础教育

张亚红的人生第二次改变,是在四年后调到北京联合大学开始的。

在平谷当了四年音乐教师后,她在北京联合大学成为了一名团委宣传部的员工。

“不甘寂寞”的张亚红再次“折腾”起来。当时联合大学的学生们每日走读,吃完中午饭就离开学校。这让张亚红找到了机会,她开始利用团委的便利条件,发放音乐讲座的海报,义务为学生们做音乐欣赏讲座。除了每日的日常工作外,在下午一点到三点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张亚红又沉浸在了音乐的海洋中。

刚开始的时候只有稀稀拉拉的十几个学生,但是后来越来越多,甚至一些老师都来听讲座。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仅仅待了一个月,张亚红的讲座活动已经办得有声有色了。

但是她渐渐发现一个问题:大学生们依然存在着审美能力不足的问题。从他们渴求知识的目光中她既感到欣喜,也感到现实生活中基础音乐教育的薄弱,而这对于培养完善的人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该怎么办?要回到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教育。

张亚红这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更适合的地方还是中学。通过实习前辈的引荐,以及自己的果敢与能力,张亚红再次“跳槽”到了北京八一中学。当时的她也没有想到,这一干就干到了如今。

从注重课外活动到注重面向全体课堂教学

到了八一学校,除了日常的上课外,张亚红一头扎进了乐团管理中。

条件好了,自然任务就多了,海内外的交流活动、比赛采访,应接不暇。正当张亚红的乐团活动发展得如火如荼,北京101中学的特级教师章连启老师带着学生来八一学校比赛。他站在比赛的后台,直接对张亚红说:“你不能够不重视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你不能忽略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内教学,而仅把精力放在乐团上,因为乐团活动毕竟是少数孩子受益。”

一语惊醒梦中人。张亚红开始反省自己,她其实把更多地精力放在课外活动上,而没有真的用心用脑去上课。这样不行啊!于是这位爱“折腾”的老师,一有时间就骑着自行车跑到北京101中学听课,参加各种培训进修。

“如果不是张老师不让我关注课堂教学,我可能还一门心思地排练演出再排练演出。”张亚红说。于是她调整了教学的策略,要做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育。课内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是同样重要,她们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而且课外的活动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延伸。

如今张亚红的课堂,是基于学生的需要来设计的。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

孩子们在上课的时候纷纷表示不愿意听民歌《茉莉花》,而是喜欢听周杰伦的流行歌曲。张亚红听到这样的抗议,反而安排了这样一门课程,叫“又见茉莉花”。首先,她让孩子们听江苏版的、东北版的茉莉花,体会这两首歌之间的风格有何不同,让孩子们感悟出每一段歌词表达了什么意思;在第二个环节里,张亚红老师为孩子们播放了一段带有和声的《茉莉花》,讲解和声纵向的结构搭建,感受和声的美;第三个环节里,曲目不局限于中国,张亚红放了一段世界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你看中国的民歌,在那么早,就飘洋过海,屹立在世界音乐的白桦林中了,你能说中国民歌不好吗?”在老师循序渐进地指导下,孩子们慢慢地改变了他们的想法;最后的环节里,播放了北京音乐节上的一段茉莉花的千人交响乐的,孩子们沉浸在大爱的情怀里……

不只是课堂教学,张亚红的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二十多年前,刚毕业的张亚红将教师与“奉献”联系在一起,而二十年后,她又有新的感悟与体会。在这名特级音乐教师看来,教师需要有责任心,但它是底线,不是只有责任心就够的,教师必须要了解孩子的生理发展规律,了解教育规律,否则会适得其反。

而音乐教育,同样如此。在众人眼中,音乐是器乐表演,是歌唱跳舞,而在张亚红的眼中,音乐不仅是音乐,音乐教育所要培养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们有关唱歌、跳舞的知识技能,而是要触发想象力、触发感知力。一个要想唱出一首歌,需要经历感知、体验、欣赏、鉴别,这几个步骤,最后才会表现出来。而音乐教育,正是培养孩子们感知能力、欣赏能力、鉴别能力等等……

从对教师一无所知,到意识到教师需要奉献,再到注重教学,张亚红在这么多年的从教中,一直在改变着自己的教学理念。

张亚红一直在变,但她又一直没变。

从进入八一学校到如今,学校从未因考试而停掉一节音乐课,这是张亚红的坚守。

从年少时对音乐的热爱,到如今成为一名音乐特级教师,提出一系列音乐教育理念,这是她对音乐的坚持。

从当年一文不名的中学教师到如今荣誉等身的特级教师,张亚红依旧每日参与学生的排练,奋斗在教育的第一线,这是她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坚守。

从1988年成为一名师范生到如今,她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志向——成为一名老师。

面对无数的诱惑和机遇,张亚红还是决定留在八一学校。“后来我想了想,我终于明白了原因,还是自己喜爱。从喜爱音乐到喜爱音乐教育。既然喜爱音乐教育,当然就应该坚守教师这样一份职责。你就要更执着地、更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做好这些工作。”张亚红说。(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