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人物 >> 张贵田:搞科研不能淡忘初心 >> 阅读

张贵田:搞科研不能淡忘初心

2016-09-09 08:42 作者:胡喆 沈洋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xuyanru
分享到:

假如把火箭比喻成人体,那么发动机就是火箭的心脏;假如把火箭比喻成飞鸟,那么发动机就是火箭腾飞的翅膀。火箭发动机是目前实现宇宙飞行的唯一动力装置。毫无疑问,张贵田就是“为火箭插上翅膀的人”。

在今年的首个“中国航天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科技委主任张贵田,心情格外激动。46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张贵田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发射;46年后的2016年,他又目送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踏上首飞征程。

回忆起从“东方红一号”到“长征五号”,历经半个多世纪研制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峥嵘岁月,这位85岁高龄的老人,禁不住心潮澎湃。

做科研,就是要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傻”劲

“说句大实话:做科研,其实就是‘犯傻’。”采访中,张贵田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双眼透出科学家特有的睿智光芒。

他告诉半月谈记者,做科研必须沉下心来,抛却一切杂念,一心一意钻研。作为当代科学家,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面对各种诱惑,必须保有这份“傻”劲,执著一念。

从“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到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实现交会对接,再到嫦娥三号成功落月,航天六院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及空间推进系统,发射了迄今为止中国几乎所有的卫星和航天器,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为代表的各项任务。

“科研工作是充满艰辛、更充满快乐的事业。特别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着很好的科研条件。”2015年9月20日,随着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提供动力的“长征六号”火箭首飞成功,张贵田院士和他的团队20多年的执著探索终于收获了新硕果。张贵田院士说:“别的国家可以,我们也可以;他们能解决的难题,我们通过自身努力,也能找出适合国情的解决办法!”

只有依托团队力量,事业和个人才会有更大发展

张贵田所在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载誉无数,张贵田笑称:“这是集体的努力。”他坦言,“只有看淡个人所得,依托团队的力量成长,事业和个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2016年,张贵田带领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团队获得了2015年由全国七部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全国十大科技创新团队”,靠的就是团队的力量。

张贵田院士清晰地记得,50多年前,中国人决定要研制自己首颗卫星的时候,研制发射卫星用的运载火箭发动机,便成为重中之重。

发射“东方红一号”的火箭,被命名为“长征一号”,它以中远程一、二级液体火箭发动机为基础,增加一个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第三级,组成了三级运载火箭。

当时,张贵田担任了我国第一台中等推力的高空发动机的主任设计师。经过多次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终于圆满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任务。

多一份国家担当,少一些功名利禄的羁绊

相比较当年自己和团队里的同志们一起静心研究、醉心设计的那段岁月,张贵田始终有些惋惜:“目前科研工作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浮躁。”张贵田认为,科研工作者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难免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为名利、权力、金钱所累,但不能淡忘了科研的初心,对本来执著奋斗的目标有了松懈。

“科研人员特别是当代科学家首先还是要爱国,只有敬业、爱国,才有科研的动力和正能量。”采访中,张贵田提到了钱学森教授。他表示,当年钱学森宁可抛弃美国人给予的功名利禄,也要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搞科研,搞导弹研究,真正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

半个多世纪以来,张贵田所在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了上百种型号、各种性能和用途的发动机,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张贵田认为,如果没有一种执著的爱国情怀,是不可能克服重重困难,从零起步,从大到强,达到今天的发展水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