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人物 >> 深山留守女童的足球梦 >> 阅读

“我要踢足球!”——深山留守女童的足球梦

2016-07-22 09:15 作者:黎华玲 张琴 刘恩黎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 编辑:郑雪婧
分享到:

“我要踢足球!”

深山留守女童的足球梦

半月谈记者 黎华玲 张琴 刘恩黎

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足球运动并不普及。在重庆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河镇小学,却有一群女孩每天坚持两个小时以上的足球训练,只为能走出大山,踢出一个未来。2015年,她们在重庆市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中摘得桂冠,背后不仅有教练和全体队员的辛勤付出,也有对梦想的执著追求。

“不要小瞧我,

我就是以后的女版梅西!”

天空破晓。一双已经发白的黑色球鞋安静地躺在一处土墙根下,旁边是一个足球、几双胶鞋和凉拖,11岁的马诗彤走出房门,看着这些鞋子迟疑了一会儿。齐耳短发、身形瘦长的马诗彤是石柱县三河镇小学五年级学生,同时也是该校女子足球队队员。球鞋、队服、足球是她的三件宝贝。害怕球鞋穿的次数越多报废得越快,她每天换鞋出门前都要迟疑几秒钟。“每天下午放学后,球队会集中训练,那时候我再穿,免得它穿多了就烂了。”

马诗彤的奶奶余耀梅告诉半月谈记者,在诗彤出生50天时,爷爷生病入院欠下了几万元的医药费。无奈之下,诗彤的父母选择外出打工还债。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她敏感脆弱、易怒,但是踢足球让她的朋友多了起来,性格渐渐在改变。

马灵巧是马诗彤的队友,三河镇小学六年级学生。她反复向记者强调自己是“精灵的灵”。12岁的她,身形较同龄人瘦小许多。“不要小瞧我,我是以后的女版梅西!”看到路边有石子,她突然一脚甩开往墙上踢,如同训练“撞墙二过一”一样。

即便是炎炎夏日,每天午休时间,马诗彤、马灵巧、冉玉凤等人仍自发地来到操场练习绕桩、折返跑、颠球等。冉玉凤在练习折返跑时表现的速度让人惊讶,50×8折返跑她仅需1分40秒。“我有天赋,我还要更勤奋训练,因为我想进国家队!”冉玉凤告诉记者。

冉玉凤的爸爸冉虎起初是极不情愿女儿踢足球的。他的双腿多年前因建筑事故致残,最害怕女儿的腿受伤。但看到女儿雷打不动地坚持训练,他开始转变了观念:“没想到这些10岁左右的娃娃们能这么努力踢球,梦想的力量确实很强大。”

校园足球拓宽农村孩子求学路

三河镇小学校长孙晓鸣介绍,当地的孩子很难通过联招就读主城中学,女孩子初、高中毕业后往往会出嫁或外出打工。但是,通过足球,山里的孩子多了个机会到城里上学。他说:“农村孩子能吃苦、体力好,容易培养出好苗子,即便在城里学校读书最终没走上专业球员的道路,人生也会不一样。”

在孙晓鸣看来,体育项目能提升孩子们的获得感、成就感。考虑到足球运动对身高的要求稍低,加之参与度更高,他决定做一些尝试。他说:“农村娃娃们身形要瘦小一些,但是普遍耐力好,有爆发力,再考虑到很多学校的女子足球队的水平都差不多,我们学校发展女子足球会相对容易一些。”

2012年,三河镇小学的女子足球队成立。球员好招、教练难寻。当时,整个三河镇乃至石柱县都没有一名足球教练。三河镇小学体育老师魏小光的专业是田径,还算沾点边,随即被校长“抓壮丁”。

“我不懂足球,学校就送我去学,我们就是想让这些山里的娃娃们多条出路!”魏小光最大的愿望就是山里娃组建的足球队能踢出重庆,踢进更大的赛场。正是在这样的动力下,魏小光参加培训、网上自学,总算掌握了一些足球知识和技法。就在教练边学边教的情况下,三河镇小学女子足球队逐步成长起来。

在2015年的重庆市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中,三河镇小学女子足球队逆袭重庆市大田湾小学女足夺冠。有着20余年足球执教经验的大田湾小学教练高昌海说,三河镇小学足球女将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城区队员学习。“很多重庆市区的重点学校都抢着要她们。”

每次备战全市比赛,魏小光和孩子们每天早上6时左右到学校,利用晨课前训练1个多小时。下午放学后,他们加练到下午6点。如今,从最初的优秀奖、风采奖到联赛冠军,一座座奖杯、一张张奖状记录着三河镇小学女子足球队的惊人发展速度。

通过踢足球、打比赛,三河镇小学女子足球队的陈宇婷、李春菊等主力队员很快被专业教练相中。一年多以前,隶属于重庆市大渡口区的绿茵足球俱乐部和马王小学向她们抛出橄榄枝,让她们以借读的方式,在马王小学接受更专业的训练。“我想好好踢球,到城市学校学习。”陈宇婷说。

破解农村校园足球发展难题

中国足协女子部主任温丽蓉表示,我国东部的体育资源明显优于中西部,农村的校园足球队出成绩不太容易。她说:“农村娃娃们不惧苦累、追逐足球梦的精神正好是我们需要的正能量。”新华社资深足球评论员郑道锦认为:“中西部农村地区体育资源匮乏,如果从山里能走出一支成功的球队,可以给其他地方发展校园足球增添动力。”

但是,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就我国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来看,真正推进和普及校园足球还需要破解经费和教练缺乏两大难题。

目前,校园足球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有国家财政专项拨款、学校体育事业经费以及自筹经费几种。从2013年起,国家体育总局每年对校园足球的拨款增至5600万元。然而,将这5600万元平分到现有的5000多所学校,每所学校仅有1万元左右。三河镇小学如今已经建好一个并不标准的5人制足球场,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小学来说,这个操场建得并不容易。孙晓鸣校长告诉记者,学校东拼西凑数十万元,用了4年时间才还清欠款。

另外,根据我国校园足球发展规划,到2020年校园足球定点学校数量要达到2万所,并且每一所学校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教练员。然而,在目前足球教练原本就非常稀缺的情况下,很少有教练员愿意放弃专业队、职业队的高薪到学校甚至是基层学校从事足球教学与训练工作。

针对重庆市校园足球发展的现状,温丽蓉、郑道锦、魏小光、高昌海等人表示,将一支农村娃组建的足球队打造成重庆的一张名片,将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吸引一些社会资源、民间资本以及专业教练进入基层。

(编辑:王永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