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有成就的科学家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在象牙塔中专注于自己领域的研究,把学科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里程,他们无疑是值得敬佩的;还有一类是除了在科研领域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外,还心系民生,身体力行地把科研成果转化,直接为苍生造福。水稻专家丁颖,就是后一类型的杰出科学家。
1888年,丁颖出生于广东高州的一个普通农家。1906年,考上县城的“洋学堂”高州中学。作为农学家,丁颖创造了许多第一: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杂交而把野生稻抵抗恶劣环境的基因转移到栽培稻,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千粒穗”水稻类型;第一个系统科学地论证了中国水稻的起源和演变,从对稻种起源演变、稻种分类、稻作区域划分等理论研究,到农家品种系统选育及栽培技术等应用技术,他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研究和170多篇论文著作,使他成为中国稻作学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1909年,丁颖中学毕业,他对同学说:“诸君,当今之血性青年,当为农夫温饱尽责努力。我决意报考农科。”1912年,在留学大潮中,为了实现“要使吃不尽苦头的农民与现代科学发生联系”的理想,他前后出国深造了11个春秋。
学成归国后,丁颖便在广东大学农科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的前身)任教授。上世纪20年代,中国的农科院系刚刚起步,参考资料奇缺,丁颖夜以继日地翻阅农书古籍,通过辟试验田试验积累资料,编书讲义,撰写论文。在教学的同时,他积极开展水稻灌溉和吸肥规律的研究,并对广东粮食生产问题做了多项调查,写出了《改良广东稻作计划书》和《救荒方法计划书》。重重困难曾令丁颖十分郁闷,但丝毫没有动摇他的意志,决意以“蚂蚁爬行的方式,苦干到150岁”。他立足现实,调整科研计划,决心先培育水稻良种加以推广,达到使农民增产的目的。1926年,丁颖在犀牛路末端的一个水塘里发现了一棵野生水稻,开启了他研究中国水稻起源的兴趣,他把这棵命名为“犀牛尾”的野稻种子收获播种观察,并与栽培稻杂交,经8年的反复筛选后育成以校名命名的“中山一号”,创下了世界上第一个把野生稻抵抗恶劣环境的基因转移到栽培稻的成功先例。经过数十年的不懈研究,写出《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等杰出论文,从而赢得了“中国稻作学之父”的美誉。在以丁颖为首的农学家们的多年努力下,中国的稻作学科体系逐渐建立。
出生自农家的丁颖,在成为教授后仍一生愿“与农民为伍”,这源于他对农民、对土地和对自己专业农学的无限热爱。1963年,他以75岁高龄,亲自带队考察西北稻区。1964年10月,丁颖经确诊为肝癌晚期,与世长辞。
丁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坚持发表文章必须对科学和生产负责,更不愿把文章作为追求名位的手段。在写文章时,他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
丁颖办农业教育,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不同层次的教师和科技人才。他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任人唯贤。
“丁颖精神”是以丁老为代表的华农老一辈科学家所体现出来的高尚精神品德的概括,丁颖院士是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他为中国的稻作科学、农业教育和华南农业大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我们留下“笃学明德、躬行践履、建业自强、求精图新”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这段往事已在历史中淹没,却不会在人们记忆中淡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