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时政聚焦 >> 在积厚成势、精耕细作中做优首都 >> 阅读

在积厚成势、精耕细作中做优首都外事工作

2018-03-06 16:30 作者:董入雷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一、宏观形势分析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重新界定了中国在国际政治和全球事务中的新角色,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智慧规划了中国在21世纪中叶之前的国家发展轮廓、各个落实阶段和具体方向,赋予了北京在中国发展改革稳定、内政国防外交中的新任务。

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推进,北京与世界的联系纽带前所未有地紧密起来。新时代赋予北京新的机遇,在构建“四个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上,要更加主动地把首都发展放到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谋划,这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蔡奇近年对北京市城市发展及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反复强调的关键要领,亦是首都外事迈入新时代的明确指针。

中国前所未有的外交影响力带来了北京改革开放近40年的繁荣发展。“一带一路”倡议让北京同各国城市分享合作机遇,增添了共同发展的新动力。五年来,北京市在服务保障重大国事活动中走过极不平凡的历程。之所以在中央大力支持下精耕细作、积厚成势,以服务总体外交为契机扎实推动首都新发展,最根本的就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支持下,北京市以问题为导向,从质的变化上破解“大城市病”,推进首都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向“疏解提升谋发展”的深刻转型,形成了在治理交通、垃圾处理、显著改善空气质量、持续关注保障民生、着力回应群众关切等方面的思路,取得了令人称颂的成果,让我们珍爱的首都更为美丽宜居。

二、首都外事新特点

一是前所未有地提质增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外交部分开宗明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入了新时代。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大国担当,以及对世界担当的魄力、决心和行动力。首都外事也在适应新时空后找准节奏、把握角色、更有作为,市领导们以胸怀四海的交友之道,坚定从容地对外宣介和阐释十九大精神,在服务总体外交、确保主场活动好戏连台的基础之上,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彰显社会主义的制度底色,让外宾和外国民众刮目相看。

二是前所未有地注重问题导向。十九大报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新矛盾确立了首都外事的问题导向,体现在其面向国际、国内两个维度的工作重心上。在国际层面,以分享城市治理经验、为55个友城“朋友圈”不断扩容的实际行动,着眼于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内层面,通过打造政治互信增强、经贸合作深化、人文交流顺畅的城市关系为大国首都发展搭建更多平台,拓展更多渠道,创造更加有利条件,延续首都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三是前所未有地广受各界关注。时代的大变革,正在重塑各国的社会结构、政治生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今天,普通民众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越来越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其中也包括外交事务。这在无形之中要求我们的对外工作更为理性、更具远见,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内容,始终坚持长远规划,并有条不紊地按照市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三、面临的新需求

一是切实研究市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各项决策与城市“法治、精治、共治”理念之间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密切围绕“四个中心”定位,与国外城市之间密切交往,围绕科学城规划、古城文脉保护、城市群建设、高精尖产业发展、城市空间布局、新业态创新模式等方面的好做法。

二是践行开放务实的合作理念,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同沿线城市在各项与北京存在互补关系的领域加强对话、分享经验、交融互鉴,打造互利合作成果,为解决北京这个超大城市“成长的烦恼”提供可操作的方案。

三是秉持放眼全球的宽广视野,面向新时空培养表里兼顾、内外兼修、内外兼通、更懂“内事”的复合型人才,以世界眼光、创新思路善于处理复杂业务,密切跟踪国内外形势和各项前沿成果,注重前瞻性和现实行动力,持之以恒地发挥特殊作用,使外事工作精准有效。

四、坚持功在日常,优化各项工作

十九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首都外事工作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与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密不可分,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绣花精神”的最佳体现。

当前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新的转型,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同时也面临“成长的烦恼”和转型的痛苦。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持续的发展,必须要靠国际交往工作的支撑和引领,在分享经验、激发思想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积厚成势,加强战略谋划,优化运行体系,更好聚焦服务首都中心工作

“地上本没有路,有了上下求索的人,也便有了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在党中央总体部署内和市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的统领下,形成系统政策和举措。一是增进与国外超大城市的交流互鉴,积厚成势、做深交流。二是以经典友城合作中成果实、质量高的标志性项目为引领,坚持不懈地推进发展战略对接,使项目逐步走向品牌化。三是紧盯国际前沿,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发展都市产业,为改善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品质提供国际化举措。

(二)建章立制,深化统筹协调,丰富“国际交往中心”的内涵,增强工作主动性创造性

“地上有了路,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要以首善标准做好标杆,建章立制、夯基筑台。总结回顾历年来的经验和不足,以清晰的规划安排形成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工作思路。一是认真评估好的经验和存在的欠缺,归纳在京及境外举办重大外交活动的成因、特点、要素、风险,形成共同认知、灵活架构和长效机制。二是充分发挥塑造提升作用,以综合性论坛、活动为抓手,对接中外具体需求,拓展合作渠道。三是综合协调、用好参与单位各项资源,集中展示大型境内外主题活动吸引力,争取聚拢合力。四是细化“国际交往中心”的内涵,牢牢抓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机遇,结合我市中心工作整理汇总项目库,把挖掘出的潜力转化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实际成果。

(三)精耕细作,完善顶层设计,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的互利合作,以臻于至善的精神开辟工作新境界

“走路的人一起交流融通,路就会越走越宽阔,前景愈发明朗。”适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时代、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新阶段,要把内容建设摆在首位,对外阐释好党的十九大精神,营造优良的国际交往环境。一是积极提质增效,聚焦服务首都新发展落实市领导出访工作。针对首都发展需求,更具远见地设计实施出访任务。二是注重问题导向,持续关注世界其他首都城市对外交往特征,以“一带一路”为抓手,深挖合作潜力,在加强对话、分享经验、交融互鉴中学习借鉴国外城市的先进做法,善舞长袖、补齐短板。三是与市委常设部门、市政府组成部门同声相应、同道相成,使首都机关、企事业、高校等单位的外事工作协同起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四)整合资源,强化使命担当,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勇于担当、默默耕耘的干部队伍

首都外事工作各项成绩的获取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的正确引领;得益于市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始终如一的认可、重视和支持;得益于每个代表团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目标使命、中心任务,让每一次出访都务实高效、访有所得,达到预期目的;得益于关键时刻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勇于担当、吃苦耐劳的干部队伍。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首都外事工作的优化发展仍需要每一位干部的智慧,仍需要通力合作的默契团队。一是全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争取中央的资源支持,特别是调动市委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及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既精耕细作,又不失时机地“呼风唤雨”,为首都工作的风调雨顺奠定更加坚实基石。二是针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新特点,熟悉掌握北京发展阶段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持续通过调查研究探索新时代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以扎实调研成效和务实举措带动各项工作往前推进。三是了解正在酝酿和取得新突破的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知识,吸纳其他城市在科创研发、产业链分工、市场模式上的长处,打造领域广、成果实、质量高的落地项目。四是充分利用北京市承接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越来越多的机遇,参与大型国际活动筹办,脚踏实地地践行“四个意识”和“忠诚、使命、奉献”的核心价值观,使每一位干部都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首席小提琴手”。

“如果你自己知道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十九大胜利闭幕后的今天是此岸,报告里描绘的美好未来是彼岸,连接此岸与彼岸的桥下不会是一帆风顺、风和日丽,必有惊涛骇浪、汹涌湍急,实践路途注定极不平凡。只要我们以“态度精心、过程精致、结果精品”的念头和韧劲走准每一步,首都外事之路就必然是掌声载道、鲜花满途。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