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经济观察 >> 从富家女到“创二代”,老绸都打 >> 阅读

从富家女到“创二代”,老绸都打开的新方式

2018-02-12 09:38 作者:刘巍巍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常磊
分享到:

作为一个富家女,她不自以为是、挥金如土;作为一名企业家,她不圆滑世故、虚与委蛇。

丸子头、朋克风短皮衣、黑白运动鞋,江苏华佳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的80后“非典型董事长”俞金键,在绵延千年的“中国丝绸第一镇”——苏州吴江盛泽镇的转型浪潮中奋勇前行。

故事要追溯到1970年文革后期的盛泽运河畔。在当时中国落后的经济环境下,婚后走出家庭,工作经商的女性少之又少,而俞金键的母亲王春花却带着对丝绸的热爱与独到见地,坚定地成立了华佳丝绸。

从一间小缫丝厂起步,到上世纪90年代,王春花带领团队建造起苏州首家进口国外设备的织布厂。而今,华佳丝绸已发展成为集育种、种桑、养蚕、缫丝、织造、印染、服装、家纺、文旅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规模也从当年的5名员工发展到2000多人,并在2016年登陆新三板。

提及企业,侃侃而谈;聊到自身,俞金键显得谦虚而克制。不同于一般人对金融硕士、白手创业之类“标签”的迷恋,有着多年海外经历的俞金键用“叛逆”一词来描述自己。“念书时成绩平平,不听老师话,在学校因屡遭批评而知名度极高。”俞金键说,“要不是妈妈的钱,我没有机会成为海归。”

丰富的海外阅历,悄然为俞金键培养起潇洒、率性的处世原则。与表面其乐融融、暗地各怀心思的一些营商哲学相比,她更喜欢以真诚拥抱社会,以乐观看待世界。

俞金键像她的母亲一样,等不得、闲不住、难不倒。自小熏陶在丝绸和经商文化下,2012年归国后她没有躺在华佳业已积累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从零开始专注打造内衣家居品牌。

办厂创牌,看似简单,苦累自知。

品牌刚起步时,俞金键带着一支拥有40多年制衣经验的专业设计团队,反复打磨,构思如何将欧美设计融入东方丝绸,让传统与现代结合。她要求各道工艺都一“丝”不苟,每款样衣至少进行10次实验室检测,优化到不能再优化为止。

为从源头管控品质,俞金键决定开田种桑。“只有在自己培植、自己种植的桑田里,才能确保每一根蚕丝都符合最高要求。”她不惜重金投建桑田,如今坐拥数十万亩,且仍在扩充中。

面对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俞金键改革业务部门,推动建立客户档案、信息管理、回访追踪等现代机制,治理纺织行业长期存在的“跳单”“飞单”现象,将商业寻租空间压缩到最小。

生活中无时无处不藏有门道。俞金键注重观察,向咨询公司偷师管理、向健身企业取经营销,甚至是保洁公司,也能让她学到窍门、获得启发。

俞金键每天起床后都要先刷一下品牌的网络旗舰店,浏览客户反馈意见。如果有时间,还会亲自回复买家评价,在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中汲取养分,改善产品。同时,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及时将产品定位从传统型转向功能型、环保型、天然型和高附加价值发展。

“坚守之路是孤寂且苦涩无味的,往往要经过一段暗淡的岁月。”俞金键说,这段岁月就像是“作茧”,是沉淀自我的关键阶段。

吴江盛泽丝绸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盛泽就以丝绸织造和丝绸贸易闻名遐迩,与苏州、杭州、湖州并称“中国四大绸都”。时光流转。如今的盛泽,正是依靠千千万万个俞金键,推动了“东方绸都”破茧成蝶的转型之变。

统计显示,盛泽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丝绸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产品集散地。目前,盛泽纺织集群共有织机25万台,年产超250亿米面料。

苏州市吴江区委常委、盛泽镇党委书记范建龙说,这股新生力量只有坐得住、静下心、沉进去,才能比别人看得深、看得远、看得透。(半月谈记者 刘巍巍)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