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经济观察 >> 中国经济已闯过年内低点? >> 阅读

中国经济已闯过年内低点?

2013-08-19 06:47 作者:方烨 李金磊 徐立凡 来源:半月谈网综合 编辑:lh
分享到:

 

铁路货运量由负转正,中长期企业贷款环比增多,工业用电量加速增长……如果说此前海关、统计局公布的7月数据还有人怀疑存在水分的话,那么随着上述三大关键指标接踵走好,各界开始接受经济形势已经在回暖并将持续的事实。

经济学家判断,从年内形势来看,随着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拉动增长,中国经济已经走过了最低点,有在低位企稳并反弹的迹象。但是考虑到中国经济回暖更多仍是依靠传统模式,世界经济也并未真正走出危机,未来中国经济仍然面临很大不确定性。用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的话说就是:当前的经济形势既稳中有进,又稳中有忧。

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中长期企业贷款数据被认为能够更好地描述实体经济运行状况。截至14日,这三大关键指标的7月数据已经全部发布。从数据来看,7月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1%,增幅较上月扩大2.41个百分点,为连续第二个月加速增长。

同时,7月新增中长期企业贷款环比多增500亿元,已连续2个月回升,新增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占比较6月提高12.2个百分点至34.7%,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占比较6月提高5.6个百分点。在经历了连续的负增长后,7月份国家铁路货物发送量由负转正,比上年同期增长2.5%,环比增长2.8%。

三大关键指标集体好转,让市场确认经济已经企稳回升。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表示,工业增加值是一个调查统计数据,涉及很多行业,有调查样本的大小、价格消胀等因素带来的误差,我们可以看一些误差小的数据。投资者关注的铁路货运量、发电量和经济活动联系紧密,而且统计误差小。

从发电量看,7月同比增长8.1%,显著高于6月的6%。当然,今年7月高温天气有多大影响不好估算,但起码发电量和工业生产增长在方向上不矛盾。7月铁路货运量出现连续5个月的负增长后第一次扩张。从历史数据看,铁路货运量的波动明显大于工业生产,但两者在方向上一致。需求端的数据也有改善,但不确定性较大。考察供给和需求端的数据,近期经济增长有在低位企稳并反弹的迹象。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黄桂田也预测,中国下半年经济局势可能会比上半年有所好转。他对记者说,“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经济有所好转,尤其是美国、欧盟经济显示出向好迹象;二是国内经济没有出现明显的继续下滑。预计下半年从第三季度开始,经济会稍微好一些,尽管不会实现大幅度逆转,但是完成年初制定的7.5%的增长目标难度不大。”

近期政府一系列刺激经济的举措被认为是经济企稳回升的首要原因。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研究员付兵涛对记者表示,在7月底的政治局工作会议上,中央进一步明确了“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政策导向,政策导向的微调带动经济面的触底,7月各项数据大多表现出经济回升的迹象。“经济企稳,同稳增长的政策导向、中央项目投资的加快以及经济主体预期的改善有很大关系。”

不过,仍有众多经济学家对未来经济形势表示担忧,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当前的经济企稳仍然依靠固有路径。日信证券表示,经济前景预期的好转根源于两方面:一是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开工、施工面积增长带来现实需求回升,二是短期稳增长政策信号及长期城镇化推进带来的需求预期好转。

这样,城镇化-房地产-投资-产出的增长模式重现,而投资集中于重化工业。当前,产能扩张的需求基础及体制基础依然存在。如果未来城镇化建设需求无法消化当前过剩产能,那么当前的经济困境会在未来重现。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则从国际经济形势变动的角度判断,中国经济最坏时候还未到来。他说,金融危机打击了全球经济,对发达经济体影响更大。发达经济体主导了全球货币发行权,低利率的货币政策适合发达经济体需要,但对新兴经济体就显得过于宽松。新兴经济体在2011年出现了普遍的通货膨胀,表现为投资的过度扩张。过快的投资增长形成了低效、无效产能,从2012年开始,新兴经济体增速台阶式向下。

“当前的国际国内条件都不支持中国经济增长上行。”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通预测,今年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有可能破“7”,明年某个季度则有可能破“6”。姚景源也表示,由于稳增长与调结构存在内在矛盾,国际金融危机也不会很快结束,所以下一步,中国经济将继续面临经济下行和产能过剩的风险。(经济参考报,记者 方烨)

专家:外媒屡唱空中国经济毫无道理

近期,随着中国7月经济数据好转,部分外国媒体开始看好中国经济,但“唱空”中国经济的论调仍不绝于耳,甚至有外媒担忧中国经济会崩溃。多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的经济学家表示,国际舆论唱空中国经济是夸大其词,“崩溃论”更是毫无道理,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仍然存在保持平稳增长的巨大潜力。

外媒屡“唱空”中国经济

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公布后,国际上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甚嚣尘上,虽然7月中国经济数据好转,但“唱空论”仍不绝于耳。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近期发表题为《中国注定会垮掉?》的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减速预示着“大问题”。当前欧洲深陷衰退、美国经济乏力,印度及巴西经济减速,中国因而难以继续仰赖对外出口维持快速增长。

总体来看,国际舆论“唱空”中国经济的主要理由包括:外贸下滑、产能过剩、房产泡沫、地方债务、影子银行、股市低迷等等。GDP(国民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两个季度的放缓更为外媒提供了唱空的依据。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中国经济“崩溃论”对应的是“捧杀论”,这两种论调一直存在。现阶段唱空中国经济论调比较突出,其最核心的目的是希望中国再实施经济刺激措施,拉动困难的全球经济。由于中国对当今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50%,外界希望中国再刺激一把,加速增长,这样一来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有帮助。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唱空中国经济的论调是片面的。中国经济经过高速增长后,正进入了一个新周期。在新旧两个周期的交替阶段,中国经济过去依赖的增长动力有所削弱,新的增长动力还未培育好,经济结构需要调整,因此,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存在客观合理性的。虽然中国经济积累了一些问题,但不会达到崩溃的状态。

专家称“崩溃论”毫无道理

专家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国际舆论唱空中国经济是夸大其词,要正确和客观地看待中国经济的走势和发展前景。

牛犁指出,今年以来,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中国经济没能延续去年四季度继续回升的趋势,出现了连续两个季度的减速,下行压力明显存在。但是,中国经济在中长期潜在增长水平减慢和短期稳增长措施等因素的支撑下,二季度仍然保持了7.6%的增速,高于7.5%的“下限”,同时物价增速也低于3.5%的“上限”,可以说中国经济处在合理运行区间。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重点调结构、促改革,尤其是近两个月来采取了针对投资、消费、进出口、小微企业减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预调微调的措施,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全年实现7.5%的目标。”牛犁表示,从7月数据来看,工业增速、PMI(采购经理指数)、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外贸、发电量等很多宏观指标都出现明显的反弹企稳回升的迹象,随着长期调结构和短期稳增长措施政策逐步发挥作用,全年完成GDP目标可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这样来看,中国经济崩溃论是毫无道理的。

牛犁表示,从全球来看,全世界经济增速平均也就3%左右,中国7.6%的增速是其一倍以上,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平均起来也就是1%-2%左右,中国是它们的三四倍,同时也是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增速的两三倍以上。牛犁指出:“中国经济形势到底好不好,一对比就很清楚了。”

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面对国际上有关中国经济会出现“硬着陆”的担忧,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利好因素仍将长期存在,体制改革会释放出巨大制度红利,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所谓的“硬着陆”。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此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中国目前还存在着各种支撑经济保持合理增长的基本条件,比如说结构问题、体制问题、民生问题,尽管这些是问题,但背后就是潜力,只要进一步推进,释放新的改革红利,就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

诸建芳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投资不会快速回落,因为经济转型需要新一轮的设备更新,以节能降耗减少污染,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也需要进一步投入和改善。此外,由于目前服务行业发展不足,服务业也孕育着新的增长点,同时,国家也在大力促进信息消费,在这一系列产业的支撑和制度改革的红利下,相信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

牛犁指出,长期来看,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非常多。首先,中国经济三十多年高速的增长为未来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起点,中国已具有非常强大的制造能力;其次,中国有13亿人口,这意味着中国拥有最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非常巨大;再次,尽管中国人口结构在变化,人口红利在下降,但中国仍然有接近50%的储蓄率,富余资金非常充足。

此外,中国还具有体制的优势,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会越来越高,同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改到位,还存在较大改革和开放的空间,再加上未完成的工业化、城镇化, 这些都是中国经济未来保持平稳增长的巨大潜力所在。(中国新闻网,记者 李金磊)

扩展阅读

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预判何以分化

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在过去30多年中一直是一个预判难点。因此,“唱空中国”与“看好中国”的预期在过去总是交替出现,直到今年3月。3月以来,中国经济前景不再是一个争论话题,国际投行和评级机构出奇地一致,纷纷下调了对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外资机构“唱空中国”的判断充斥国际媒体。与过去“唱衰中国”中包含的政治意图相比,5个月以来的“唱空中国”,更多是出于正常的市场判断,而非什么“阴谋论”主导的结果。

但最近“唱空中国”的和声突然分化。全球两大主权财富基金——挪威政府养老基金和新加坡淡马锡近日不约而同表示,中国没有失去投资吸引力,他们仍然对中国长期增长的前景看好。过去的5个月发生了什么,导致从“唱空中国”到“看好中国”的变化,耐人寻味。

第一个原因是中国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开始转好。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同比增速远优于预期;而7月外贸出口同比增长5.1%,相较于6月的同比下降3.1%,环比增长8.2%。与此同时,7月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2.7%,略低于预期。这些数据,将6月临时性“钱荒”引发的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心一扫而空。

第二个原因是,相较其他新兴经济体而言,中国经济仍然算一骑绝尘。由此,中国成为新兴经济体中的“价值洼地”,而重新得到了国际投资者和经济学界的认可。

目前,预计新兴经济体经济下行,仍然是主流判断。经合组织近期发布的报告认为,从趋势上看,由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组成的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势头不如美日英。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联合基金的最新预测是,自2007年年中以来由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发达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超过了74万亿美元,远超新兴经济体。

而除中国以外的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的表现支持上述判断:俄罗斯今年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仅为1.2%,低于此前预计的1.9%,巴西和南非的一季度GDP增幅甚至不足1%。比照效应之下,虽然资金大规模流出新兴经济体,却仍然在中国市场保留阵地。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经济政策边界远比以前清晰。今年以来,在不再祭出刺激经济手段和调结构成为政策最强音后,对于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到何处一度出现了判断上的混乱。随后,政策面清晰划出了调控政策的上限和下限:上限是CPI不突破3.5%,下限是GDP不低于7%。在这个合理运行区间内,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

过去,从“唱空中国”到做空中国,利用调控政策的不协调之处和模糊之处是常用手段。调控政策的边界清晰,有助于人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作出更恰当的判断,这也限制了唱空或做空中国者的发挥空间。

不过,也要看到,尽管出现了从“唱空中国”到“看好中国”的逆转,却并不代表中国经济运行的齿轮没有问题。事实上,地方债务过重危及中国主权信用、资金错配现象严重、财税体系制约实体经济发展、落后产能难以削减、社会托底机制不健全等情况,确实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经济的“续航能力”。消除显性和潜在风险而必须在诸多领域推进的深水区改革,又因为利益格局的固化而遭遇种种抵制。不扭转这种情况,“看好中国”仍然可能重新被“唱空中国”所替代。

当然,无论是唱空还是看好,说到底是外界对中国经济的观感。1985年以来的日本,2007年以来的美国,2010以来的欧元区,无不曾经历类似情况。经济体是否强大,不看是否GDP始终领先其他经济体,更要看能否有自省能力和应对能力。从这个角度说,让外界保持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关键在于能否保持深水区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北京青年报,文 徐立凡)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