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经济观察 >> 究竟有多少土地在种粮? >> 阅读

究竟有多少土地在种粮?

2013-06-04 08:02 作者:沈汝发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lh
分享到:

 

粮食种植面积是保障粮食产量的重要基础。但记者近期在福建粮食主产区南平市及其下辖的建瓯市、建阳市、武夷山市等地调查了解到,有关部门在上报粮食种植面积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核实、汇总,而是沿用历史数据,造成与实际种植面积不符。

有关人士认为,近年来,受粮食成本和收益影响,部分种粮农民改种经济作物,甚至存在抛荒现象,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已发生变化。有关部门应严格落实相关要求,摸清实际粮食种植面积,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良种种植面积竟高于种植总面积

据南平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辉介绍,201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376.68万亩,2011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为374.4万亩,2012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为372.2万亩。2013年的计划播种面积为374万亩。

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基层政府有关部门在工作中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对种粮面积进行实地核实,存在虚报现象,造成不同部门统计数据发生“打架”现象。

据南平市农业局和南平市财政局提供的数据,2012年,南平市水稻良种种植面积为305.5万亩。而据南平市统计部门的数据,南平市水稻种植的总面积只有276.7万亩。下辖各县(市、区)也普遍存在水稻良种种植面积比水稻种植总面积多的现象,譬如武夷山市的水稻良种面积为28万亩,而水稻总面积只有25万多亩。

王辉承认,农业部门上报的数据和统计部门上报的数据确实存在一些误差。“粮食种植面积的核实主要是乡镇和村在做,市农业部门主要负责汇总。”

南平市下辖的建瓯市农业局经管站站长詹承贤说,上报的粮食种植面积基本上都是按58万亩左右。“从第一次搞粮食直补就一直是这些数据,根据历史上的数据往上报的。”

但记者实地采访看到,不少粮地被蔬菜种植所取代。在南平市下辖的水吉镇和平村有一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区”,现在大片的种植蔬菜。“这一片有1200亩,原来都是种粮的,从2010年起大规模种植蔬菜,2012年成为建阳市的菜篮子基地。”水吉镇副镇长余建生说,“这其中有500多亩一年四季种菜。”

种粮补贴与实际种粮面积不符

根据规定,国家各项种粮补贴主要是按照种粮面积进行发放,一方面在上报申请资金时要严格落实种植面积,另一方面在下发补贴资金时要按核定的种植面积发放给种植户。

南平市财政局农业科科长郑秋萍以农作物良种补贴举例说,首先由农户向村委会申报良种种植面积和品种,村委会登记、核实、公示后上报乡镇政府,乡镇政府汇总审核后上报县农业、财政部门,设区市农业、财政部门将各县上报的补贴面积和品种审核后,再上报省农业厅和财政厅。

郑秋萍说,市财政部门也是根据各县(市、区)汇总上来的数据进行上报,没有细致的核实。

在建瓯市,记者采访了解到,2011年该市上报领取粮食直接补贴并审核通过的粮食播种面积为57.4万多亩,但该市下拨粮食直接补贴资金的面积为53.2万多亩。2012年上报的粮食播种面积为58万多亩,下拨的粮食播种面积还是53.2万多亩。

建瓯市农业局副局长陈旺尧说,由于工作量太大,没有办法核实清楚。“这些年粮食种植每亩补贴标准在逐年提高,面积基本上都没有动。”

陈旺尧承认,由于种经济作物的效益更好,建瓯市种菜的农户很多,“种粮的地一年少一点”,但要统计起来,不好操作。

农作物良种种植面积也存在“家底不清”的问题。2012年,建瓯市上报并审核通过的水稻良种种植面积为40.5万亩,玉米良种种植面积为7.95万亩,合计为48.45万亩。但下拨的水稻和玉米良种面积为53.1万多亩。

种粮面积“家底不清”成隐忧

建瓯市徐墩镇副镇长谢煜森在谈及粮食种植面积时说,“从改革开放以来就是这个数,没变过。”同时,他也承认,由于粮价太低,人工成本等生产资料太贵,种粮没有钱赚,不少农户改种经济作物。

建阳市水吉镇也是福建的粮食重点产区。该镇副镇长余建生说,“种粮的面积基本是固定的,这么多年一直是这个数。下的任务是4万亩,这么多年也没有变过。”

但记者采访了解到,村民种粮意愿不高。村民陈光奴说,他有2亩多地,又租了8亩地,其中2亩地种桔子,其他地种花菜、芋子等蔬菜。“水稻就是种一点,够自己吃。大家都不爱种水稻。只有不能种蔬菜、水果的地才种水稻。”

基层有关人员反映,由于人手有限,经费不足,全面调查清楚种粮实际面积很困难。上报的种植面积基本上是沿用的历史数据。

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家底不清”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隐患。福建农林大学有关专家认为,粮食产量主要依赖于种植面积和单产,根据国家农业部门和统计部门发布的信息,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粮食种植面积和单产同步增长是主要原因,其中粮食种植面积九年间无一减少。因此,层层上报的粮食播种面积虚报现象需引起重视。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组织调研,制订切实可行的办法,组织人员,安排经费,对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进行摸底调查,切实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只要有承包地就发种粮补贴

惠农资金“撒胡椒面”难调动种粮积极性

中央为促进粮食生产,投入巨额资金给予种粮农民各种补贴。春耕期间,记者实地调查了解到,由于工作量大、操作困难等原因,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等种粮补贴在实施中走样变形,变成按照农民土地承包面积发放。

有关人士认为,这种不管有无种粮,只要有承包地就发种粮补贴的做法起不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效果。他们建议改变“撒胡椒面”式补贴,政策和资金向种粮大户和农民种粮合作社组织倾斜,真正发挥支农惠农的作用。

种粮补贴按土地承包面积发放

据南平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辉介绍,2012年,南平市的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资金达2.54亿元,补贴面积为374.4万亩,延平、松溪、政和等三个县(区)每亩补贴59.66元,其余7个产粮大县每亩补贴69.66元。2013年,这一补贴资金增加为2.58亿元,补贴面积为372.2万亩,每亩补贴资金分别增加到61.03元和71.03元。

根据规定,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应全部兑付给种粮农民(含国有农场种粮职工)。这一补贴是国家综合考虑影响农民种粮成本、收益等变化因素出台的,旨在保证农民种粮收益的相对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据南平市财政局经济建设科吴宏威介绍,市财政局依据农业、统计等部门的汇总数据将全市的种粮面积上报到省财政厅,由其根据补贴标准将补贴资金拨付到市财政局,市财政局下拨到下辖县(市、区),县(市、区)财政局再将补贴资金发放到各乡镇信用社,由信用社依据乡镇提供的农户种粮面积以“一折通”的形式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上。

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下发文件中对种粮农户的信息、补贴面积的审核和汇总、补贴金额的发放程序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但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这一补贴并没有核实农民的实际种植面积,也没有按照农民的种粮面积进行发放,而是按照农民的土地承包面积发放。

“农民实际种粮的面积没有办法核实清楚。工作量非常大,成本非常高,操作很困难。”建瓯市农业局副局长陈旺尧说,“农业部门沿用的是历史数据,面积基本上没有变。”

徐墩镇是建瓯市的蔬菜大镇。该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谢煜森说,这几年镇里种蔬菜、葡萄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很多。“但只要有田,就要发种粮补贴,按承包地的面积发。”他坦言,“有些地种的是经济作物,有些地抛荒了,但都要发种粮补贴,不然农民的告状信就满天飞。”

建阳市水吉镇也是按照土地承包面积发种粮补贴。“这些年来,农户种粮和种经济作物的面积会有调整,但不可能调查清楚实际的种粮面积。”水吉镇副镇长余建生说,“全镇有29个行政村,镇财政所一共才两个人,根本调查不过来。”

“撒胡椒面”式补贴难调动种粮积极性

农作物良种补贴也和农资综合补贴面临相似的问题。据南平市财政局农业科科长郑秋萍介绍,2012年南平市预拨的水稻补助面积为305.7万多亩,玉米预拨补助面积为20.3万多亩,小麦预拨补助面积为390亩。补贴的标准为玉米、小麦每亩均补贴10元,早稻、中稻、晚稻、棉花每亩均补贴15元。

根据规定,农作物良种补贴的补贴对象是对生产中使用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等农作物良种的农民(含农场职工)给予的补贴。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和调动农民使用良种的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但实际操作中,记者了解到,其补助的面积没有核实,发放的标准与农资综合补贴一样,没有区分有无种粮,也没有区分种的是玉米还是水稻,将补贴资金统一按照土地承包面积进行发放。其原因也主要是工作量大、操作困难等。“谁今年多种了几亩地,谁今年又没有种了,这要核查清楚很难。每个部门就一两个人,这个补贴来一下,那个补贴来一下,费的精力太多了。”王辉说。

记者采访村民陈光奴、倪丕亮等证实,当地不管有没有种粮,只要有承包土地就发放种粮补贴的现象很普遍;相反,如果没有承包土地,即使种粮也没有补贴。建阳市水吉镇居民邓胜银说,他在和平村租了150亩地种植水稻,但由于自己属于居民没有承包地,因此没有拿到一分钱的种粮补贴。

应多措并举落实惠农政策

基层农业、财政等部门和乡镇负责同志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改变按土地承包面积发放种粮补贴的形式,按照种粮实际面积对真正种粮的农民给予补贴。当前支农惠农的补贴太复杂,名目繁多,实施起来工作量很大,建议将补贴归类统一补助,提高补助金额。王辉举例说,现在农民基本都种的是良种,像农作物良种补贴完全可以和农资综合补贴放在一起发放。

二是在补贴方面向种粮大户和农民种粮合作组织倾斜。建瓯市农业局主任科员陆木泉说,由于粮价偏低,种粮只有走机械化、规模化道路降低成本才有钱赚,因此要鼓励发展种粮大户和农民种粮合作组织,加大对他们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

三是试点实施卖粮阶梯式补贴。“根据卖的粮食给予补贴,卖的越多补的越多。”谢煜森说,这样才符合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将种粮补贴资金落到了实处,促进粮食生产。

四是进一步提高粮食补贴的金额。有关专家认为,由于人工成本大幅上升,种粮的比较效益急剧下降,种粮农民流失严重,实际种粮面积大幅减少。为保障粮食安全,需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助。

成本增加 提高种粮效益是关键

近年来,农资价格上涨被视为增加农民种粮成本、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记者深入采访了解到,农资生产、经营各环节均利润微薄。基层干部和群众认为,不能靠降低农资成本提高粮农积极性,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才是根本办法。

碳铵是粮食种植的主要农资产品。南平市龙盛合成氨有限公司是南平唯一的一家碳铵生产企业。据公司负责人陈明介绍,公司一年的产能有10万吨,但实际生产只有六七万吨,主要供应南平各县市和周边部分县市。

记者在厂区看到,里面堆积了大约6000多吨的成品。“公司就一条生产线,从1月30日就停产了。库存积压太多,现在业务人员都到市场上推销去了。”陈明说,大部分农资厂家积压量都比较大,生产越多,积压越多。

陈明说,种粮卖不到钱,许多农民改种经济作物,粮食面积逐年减少,农民用肥的积极性也不高。“5年前,南平的碳铵市场容量在15万吨—17万吨,现在基本上10万吨就饱和了,而且逐年递减。”

“由于市场农资供过于求,农资价格一直上不去。”陈明说,“虽然物价部门有最高限价,但销售价格根本达不到限价,因为市场不接受。”

据南平市下辖的建瓯市土肥站站长严建辉介绍,今年的农资供应十分充分,可保证春耕用肥,农资价格只是略有上涨。

受原料涨价影响,生产厂家的成本大幅增加。陈明说,碳铵的生产原料主要是煤、电,原来还有一些平价煤、平价电,现在都放开了,去年煤炭平均到厂价为800多元/吨,今年涨到1000多元/吨。化肥用电也有所上调。用工成本也大幅增加,“过去1000多元一个月就有人做,现在2000多元一个月还招不到人。”

据陈明介绍,这两年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化肥生产企业一旦停产,就很难再恢复生产。但农资是基础产业,如果基础固肥得不到保障,粮食产业就面临风险。”

南平市供销合作社是南平的主要农资经营企业。据该单位经济发展科科长饶永春介绍,供销社有1600多个销售网点,占了全市农资市场的70%-75%的销售份额。

据其介绍,今年的农资销售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记者从其提供的价目表上看到,尿素、碳铵、高浓度复合肥、中低度复合肥的产地价和批发价都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过磷酸钙、钙镁磷、氯化钾比去年同期略有提高。

“农资的利润非常低,紧俏时有微利,有时还会亏损。”饶永春说,供销社从生产厂家进货,批发价格基本上是厂家进价+运费+装卸费+利息等财务费用+合理利润,毛利润只有3%左右。

“像尿素进价是2260元/吨,批发价是2290元/吨,一吨才赚30元。”饶永春说,农资的定价权主要在生产厂家,但煤、电、水、气等原料成本都在上涨,厂家也不赚钱。

“以前是计划经济,现在是市场经济,供销社和个体经营户一起竞争。”南平市供销合作社负责农资工作的李国辉说,市场是放开的,卖的动价格就上去了,卖不动价格就下来了。

为保障农资供应,供销社还承担“冬储”任务。“在淡季时购进化肥等农资,保障供应时有货。这需要大量的财务成本。”李国辉说,去年冬储资金的利息就花去100多万元,但政府的贴息资金只有55万元。

“去年价格卖多少,今年价格还是卖多少。”建瓯市富农公司丰乐经营部经营户吴美珠说,去年的价格比前年的价格涨了一些,今年和去年基本持平。

记者在店里看到,里面销售各种化肥、农药,但来购买的农户并不多。“现在农民种粮少了,原来种两季稻,现在只种单季稻,有些改种橘子,还有些干脆抛荒。”吴美珠说,她卖了九年农资,基本上是挣个生活费。

南平市下辖的建阳市春天种业经营部销售各种水稻、玉米种子。据经营户戴有兴介绍,农户比较喜欢购买Ⅱ优科06和特优品种369,价格基本和去年没变,有些一斤涨了两三元,有些一斤降了两三元。

“2月份卖了1900多斤的稻种,跟往年差不多。一个月大概赚一两千元。”戴有兴说,做农业的基本都赚不了什么钱。

建瓯市种子管理站站长詹卫东、土肥站站长严建辉等说,农资市场略有上涨,主要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拉动,提高了源头进价,再加上物价上涨,经营成本增加,所以销售价有所提高,但农民基本能接受。

建阳市水吉镇和平村农民杨华春、种粮大户邓胜银说,一亩地的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成本大概两三百元。“这些投入不算多,主要是稻谷价格涨不起来,种粮不合算。”

基层干部和群众反映,粮食价格偏低是农民种粮意愿不高的根本原因。“虽然政府不断提高粮食的最低收购价,但这只是起一个兜底作用。”南平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辉说,大部分粮食都是销售给了个体粮贩,这种最低保护价所起的作用很有限。

在建阳市水吉镇的建阳市合创果蔬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其负责人吴建东说,种白菜一亩地能产1万多斤,批发价1元/斤,产值就是1万多元钱,他的基地年年种菜,全部循环种菜,从来不种水稻。“原来这里是商品粮基地,现在成了菜篮子基地。”水吉镇副镇长余建生说。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文烂说,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还是要提高农民的种粮效益。一是粮食种植要有规模,探索“家庭农场”的方式,将成本分摊下来。二是粮食种植要发展机械化,通过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方式,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建立新型的粮食生产经营体制。三是粮食种植要发展科技化,通过采用良种、先进的农业科技,提高粮食的比较效益。当前之所以农民不爱种粮,就是粮食生产效益太低下。农民种粮能够有收益,种粮就有积极性,粮食生产就有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就不用担心。(记者 沈汝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