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联合指挥体制
作战指挥体制改革,是俄罗斯军事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俄军在作战指挥体制改革的道路上历经坎坷,但始终坚持这一改革的“联合”取向,并通过两次阶段性的突破,推动了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建立。建立四大联合战略司令部,是俄军作战指挥体制改革的最新步骤。
在“武装力量新面貌”改革的总体框架下,俄军于2009年底依托现有6个军区顺利建成了6个战略方向战役战略司令部,并于当年7月在原空军特种司令部的基础上成立了联合战役战略空天防御司令部,负责统一组织实施国土防空和反导。这样,俄军联合作战指挥的架构初步形成。
建立四大联合战略司令部,是对2009年初步建成的联合体制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一是通过消除战略方向设置与战争构想的不一致,避免了战时的临时调整,提高了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二是通过合并军区和接收辖区内中央直属部队,充实军队集团的编成,解决了原先各战略方向力量空虚的问题,提高了战略方向司令部完成战略任务的独立性,进而提高了战略司令部司令的地位;三是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军区机关和中高级军官职位,同时牵引了以军区辖区为依托的联勤保障体制改革和动员体制改革,有助于它们减少层级,精简合并机构和部队。总之,新的改革举措巩固了以往的改革成果,加快了改革进程,标志着俄军以“联合”为方向的作战指挥体制改革走上了不可逆转的道路。
改革仍有发展空间
俄作战指挥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符合本国实际需要的体制模式。在中央层级,它涉及对总参体制的取舍与改造;在作战层级,它涉及的是另起炉灶、新建一套联合司令部体系,还是以改造军区为原则,在其基础上建立形成联合司令部体系。从改革的过程看,俄军所走的是一条以改造为主进行模式转换的路径。四大联合战略司令部的成立,代表了俄探索建立本国作战指挥体制模式的新进展。
从集权型总参转向分权型总参。俄军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跨军种军队集团指挥体系,但权力不下放,联合司令部就不会成为作战指挥的主体。1997年俄军建立战略方向战役战略司令部的改革之所以没有成功,总参没有放权就是一个基本的原因。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的规律是,指挥重心越下沉,指挥的联合程度越高。因此,俄军把总参转变职能和下放权力作为建立联合司令部体系的上位条件。
从军种(军区)指挥体系转向联合司令部体系。俄军的联合司令部体系是地区性司令部与职能性司令部相结合的体系,以地区性司令部为主体。在联合战略司令部之内,原集团军改为(合成)战役司令部,原空防集团军改成空防战役司令部,舰队改为海军战役司令部,三者都具有一定的跨军种指挥功能。俄军合并军区、建立四大联合战略司令部的新举措,进一步巩固了地区性司令部的主体地位,完善了司令部体系。
从军政军令两权不分转向军政军令相对分开。俄军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必然要求改变军政军令两权不分的状况,其实质是联合指挥机构交出行政管理职能,军种放弃作战指挥功能。但是,俄军统一作战指挥权的过程并未导致军政军令的绝对分离。例如,空军仍然掌握对战略性空中进攻力量和战略空运力量的指挥权,海军仍然掌握舰队远洋作战的指挥权,联合战略司令部还保留有军区所固有的军事行政功能,还对所属陆军部队行使行政管理权。另外,总参的行政管理职能也没有完全清理出去。总的来说,俄罗斯的军政军令分开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符合俄罗斯的实际情况,也反映了俄军改革所处的阶段,同时也说明,俄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 陈学惠 李抒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