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环球看点 >> 地震“速报”为生命赢数秒 >> 阅读

地震“速报”为生命赢数秒

2010-06-13 10:38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134261
分享到:

2007年,日本将“地震速报”定位为气象厅的义务,与“天气预报”、“海啸警报”等信息有同等法律地位。主要速报手段包括:对交通、电力、通讯、医疗、金融以及军警等对地震较为敏感的部门,实行实时通讯系统;对社会大众,则通过广播电视系统、手机、互联网和类似我国农村“大喇叭”的居民住宅警报系统及时通知。

速报体系减灾效果良好

日本建立的这套地震速报体系,已在实践中获得良好效果。

以2008年6月14日日本东北部宫城、岩手两县发生的7.2级地震为例。当天在宫城县各地,地震速报系统在横波到来前5~10秒即发出了警报,有不少民众都是在这一时间找到藏身之处。如宫城县大崎市古川第三小学由于安装了速报预报装置,在横波到达10秒前,校内就响起了地震预报广播。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平时练习的程序,迅速撤至建筑外的安全地带,未出现伤亡。当天,距震源70公里的日本东北部地区最大城市仙台市在15.32秒前就接到了速报,减灾时间更为充裕。

此次虽然震级达到7.2级,烈度也达到“6度强”,但在震源周围的宫城和岩手两县(总人口约366万人),仅造成17人死亡,400余人受伤,且未发生重大“二次灾害”,这与速报系统作用有很大关系。

地震预报“看得见摸得着”

日本地震专家认为,如果说地震预报工作不确定性较大,日本建立的这套地震“速报”体系的成果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我国相关专家也认为,国内已经具备建设地震速报体系的条件,今后可借鉴日本经验,“由点到面”逐步建立这一体系,特别是应首先建立针对高速铁路、核电厂、重要城市带供电供气等部门的速报系统,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的地震减灾能力,减少地震后的“二次灾害”和人员伤亡。

实际上,要建立速报体系,只需要对既有台网加以技术改造,同时建设信息整合和发送体系即可,并不需要新增太多财力投入。鉴于我国地域辽阔,可以先在若干靠近地震带和历史上发生过大地震的重要地区建立此类网络,并建立地震速报机制,如京津地区、成渝地区、兰州—西安地区以及郯庐地震带(山东郯城—安徽庐江)等,随后逐步将此网络扩展至全国。

当前中国正在掀起一轮高速铁路和核电站建设热潮。地震速报系统提供的短短十几秒甚至几秒钟时间,对于350公里时速的高速铁路而言有着“生死攸关”的意义,对于核电站和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燃气系统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如中国未来建设这一体系,可优先将上述部门列为速报系统服务对象,这将实质提升中国地震防灾减灾能力。

专家还建议,一是要建立地震速报体系后的配套建设。例如,要对交通、电力和燃气等专业用户进行应急培训,建立相关制度。二是在开始面向公众用户提供服务时,注意对社会居民提供必要的防灾减灾培训,让普通居民了解地震速报到来后应当采取何种行动,防止引发慌乱。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