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李克强作了任职总理后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这份报告是如何出炉的,李克强是怎么参与的?对此,记者专访了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向东。向东告诉记者,总理自始至终参加起草,要求“做不到的不要写”。报告每一句话都是千锤百炼的,背后都有比较深的含义,可有可无的话基本上都拿掉了。
起草揭秘
总理自始至终参与起草
记者:很多人看了这份报告,感觉这是一份充满李克强风格的报告。
向东:报告中有很多带有“李氏风格”的语言,这些话是他平常说过的。比如“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继续向贫困宣战,绝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就是他去陕西调研时说的,体现了他的语言风格。
记者:“改革是最大的红利”“舌尖上的安全”,这些话是一开始起草的时候就写进去了,还是后来总理审稿时才加上去的?
向东:总理自始至终都在参与报告的起草,有很多话确实是他加进去的。
记者:总理对报告起草提了什么要求?
向东:总理强调一点:“做不到的不要写”。
记者:这份报告在结构和写法上有什么新特点?
向东:报告常规的写法,无非是条状或块状,今年是条块结合。
报告分三个部分,都是非常简练,有话就长无话则短。这些也都是总理明确提出的要求。
记者:报告起草过程中,哪些内容是总理特别关注,并且反复斟酌修改的?
向东:这是李克强总理的第一份报告,他对此高度重视。报告的起草工作自始至终是在总理亲自主持下进行的。
不论是总结工作还是部署工作,涉及的每一项措施,都经过反复推敲,跟有关部门反复认证,最后经总理同意才写进去的。
可以说,整个政府工作报告从头至尾总理都亲自修改,到最后一段时间,在提交大会审议前,总理也一直在修改。
可有可无的话基本拿掉
记者:这个报告起草历时多长时间?
向东:从去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以后就开始了,整个起草历时两个多月。
记者:起草小组有什么人参与?
向东:主要是以国务院研究室的同志为主,吸收了各主要部门以及研究机构的人士。
记者:报告起草中,听取了哪些方面的意见?
向东:在起草过程中听取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多。国务院起草组本身有调研、学习和开会,之后国务院开常务会讨论,根据常务会的意见再修改,再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之后国务院再开全体会议审议,还要面向全国征求意见稿,发到全国党、政、军100个部门和各个地方,把上千条的意见收集整理以后还要提交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审议。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总理是怎么听取意见的?
向东:总理召开了三次座谈会,分别听取了专家、学者、企业界民主党派、群众代表的意见。总理强调,所有提出的意见,起草组都必须分门别类地进行吸纳。实在不能吸纳的,都要做出说明。
记者:从你个人来讲,报告里的哪些地方是你觉得最费心思的?
向东:这个不好说,因为报告中间的每一个字都费尽了心思,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反复琢磨。因为篇幅有限,所以每一句话都是千锤百炼的,背后都有比较深的含义,可有可无的话基本上都拿掉了。
报告亮点
“改革”出现的频率最高
记者:从报告上看,你认为总理的总体思路是怎么样的?
向东:报告既反映了本届政府的思路,也融进去总理个人的思路和施政风格。整个报告最突出的亮点是改革,这个词在报告中间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在谈到过去一年工作时,他先谈改革,本届政府开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简政放权就是当头炮,这个当头炮打得很响,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在部署今年工作的时候,第一条就是要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取得突破,主要的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主要是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该放给市场、企业和社会组织的,都要坚决下放。
这些方面都反映出,本届政府敢于担当,是个干事儿的政府,它也能干事儿。
记者:这份报告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向东:我觉得报告最想表达的就是对今年的工作部署部分。它的一条主线就是:稳中求进,改革创新。
总理在报告中提到,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着力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
对今年的重点工作,报告提到9项重点工作,后面还讲到政府自身改革建设。这些举措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每一项工作的部署前面,都有一两句讲道理的话。
这些工作,实际上都紧扣总理讲的三句话:以改革为强大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
“7.5%左右”发出稳定信号
记者:大家很关注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报告写的是“7.5%左右”。总理解释说,这个目标经过了认真比较,反复权衡。在起草过程中,是怎么比较和权衡的?
向东:这个目标是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来的,现在这个预期目标还在请代表审议。
之前也有人提出,是不是可以进一步淡化这个指标,或者提一个区间。有的人说按照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针目标,只要定7%就行了,速度可以慢一点。
我觉得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个,对目前中国来说,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速,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现在的7.5%,跟过去30多年9.8%的高速增长相比,是放慢了一些,但是对于全世界来讲,还算是高速的。
另一个考虑,主要是要保就业。明年光大学毕业生就727万人,这个压力是比较大的。
7.5%的增速同时也给世界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继续保持7.5%左右的增速,可以给世界一个稳定预期。
记者: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划一个增长幅度区间,这种意见是怎么被舍弃的?
向东:现在的这个表述“7.5%左右”,实际上是兼顾了这些想法,“左右”可能是7.7%,甚至7.8%,也可能是7.4%、7.3%,并不是最终的目标一定是7.5%。
记者:报告在治理雾霾问题上,篇幅不小。上个月长时间持续雾霾,有没有给报告的起草一些启发?
向东:报告写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跟有最近那场雾霾关系不大,因为一直以来总理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中国发展到今天,大家的收入提高了,国家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如果最后连呼吸空气都困难了,我想这是所有人都不同意的。总理对这个问题高度重视,他说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向污染宣战,这表明了他的态度。
我记得以前PM2.5的监测,全国有100多个城市有监测结果,问题是这个数据报不报。总理说,既然有监测设备了,为什么不能向群众公开呢?要跟群众交实底,要让大家来监督政府工作。虽然这个问题不能一下子解决,但是必须要让群众看到希望。
焦点
总理什么时候决定脱稿讲话
记者:总理在讲到“社会治理创新”时,提到“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的活动”,这句话是不是在3月1日昆明暴恐事件发生之后才加的内容?
向东:原来也有类似的表述,但是总理确实脱稿讲了几句话,这些没写在报告里。这几句话表明了我们对恐怖暴力犯罪行为的严正立场,也把大家想说而又没说出来的,表达出来了。
政府工作报告脱稿讲的时候不多,但是这几句话讲了以后,引起了大家深深的共鸣。我们需要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这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好处的。
记者:总理脱稿讲的这些内容,是什么时候才决定?
向东:那可能他上台前才决定的吧,这个我确实不知道。(新京报,记者 宋识径)
施政“加减法” 四两拨千斤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本届政府的首份施政报告,也是向全国人民交出的首份答卷。
经记者梳理,“改革”一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77次。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向东接受记者专访时评价,改革成为报告通篇贯穿的红线,从宏观调控到民生举措,“改革的旗帜被高高举起”。
尤为令人瞩目的是,去年一年来,政府推进改革,对经济增速与质量间采取平衡之道,政府用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加法”,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总体思路中运筹帷幄,采用“加减”之道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
啃硬骨头,政府自我革命“卸掉错装的手”
翻开报告,向东解读说,在诸多改革中,中央政府选择把简政放权这项自我革命的改革作为“当头炮”,强调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梳理过去一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不难发现,无论是本届政府组成后的第一次会议,还是今年伊始的第一次会议,主题都与简政放权相关。此外,至少有9次会议都讨论到政府职能转变的细节。这直接带来的变化是,一年间,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多达416项。
这一年,各级政府官员最常听到总理的告诫是:“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
“困难比预想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向东说,有些改革的效果出人意料。被老百姓称为“一元钱办公司”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使得全国新注册企业数量的增幅达27.6%,远远超过了近年来1%~2%的平均增幅。与之相配套的系列改革让市场和企业有了被松绑的感觉,在全社会投资中,民间资本的投资比重上升到63%,为历年之最。市场活力的持续释放,进一步带动了宏观经济的企稳回升,稳中向好。
有调查显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民众最期待的是,步入深水区的改革如何推进。
当改革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时,向东说,总理对那些阻碍改革的利益格局毫不客气,他曾指出,一些地方、部门的改革“干货太少”,只下放复杂的、管理责任大的审批事项,却仍把“含金量”高的事项攥在手里。
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表达了继续推进改革的态度:“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背水一战的气概,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全面深化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给今年行政审批改革确定的目标是,再取消和下放200项以上。行政审批改革进一步的目标是,建立向社会公开的政府权力清单,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政府工作报告描绘的另一幅改革路线图,是经济领域改革的重头戏——财税体制改革,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专项转移支付要由220项减少到150项,今后将继续归并和减少。
向东说,这项财税领域的改革,实际上更是一场政府的自我革命和权力约束。
专项转移支付本来只是中央财政向地方转移支付中的特殊之举,但在一轮轮异化中,成为资金分配部门手中的权力,催生了“跑部钱进”,滋生腐败,屡遭诟病。这一次,总理清理、整合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的决心更为坚定,表示要“切实解决‘跑部钱进’问题”。
值得期待的改革仍在继续,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需要政府更大的魄力与担当。本届政府的改革路径愈发明晰: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社会各界能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充分释放社会创造活力。
只要不滑出经济预期的合理区间,政府绝不出手
2013年GDP增速7.7%、CPI控制在2.6%,这份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答卷,在世界经济的灰霾中,可谓一抹亮色。
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年度GDP增速目标,已成为国内外经济机构研究中国经济的晴雨表,而这一次出现在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数字,其背后有着不同寻常的深意,折射出本届政府对宏观调控的新思维。
2013年年初,世界主要经济体可谓哀鸿遍野,而我国的GDP增幅也持续回落,国际上出现中国经济“硬着陆”的疑虑。
向东说,在当时的背景下,走出经济困境,政府有两种选择:要么扩大财政赤字,增加货币供应量,通过“发票子”来带动投资,这样做效果可能立竿见影,但缺点是需要财政、货币政策有相应的运作空间,更重要的是,这种短期刺激政策难以持续;另一种是,只要经济运行还在合理区间,政府就保持定力不出手。
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时,李克强提出的“合理区间论”令人耳目一新:只要经济运行守住稳增长、保就业7.5%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不滑出这两条底线,政府就集中精力转方式、调结构,不出刺激性政策。
他用“自行车论”形象地解释复杂经济问题面前,政府如何保持定力:“你要不动,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停在那里晃两圈儿,没准儿就摔下来了。所以还得动,要稳中求进。”
正因为有了合理区间的经济新思维,即便在2013年6月,市场上出现所谓的“钱荒”,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高出正常值10个百分点的紧要时刻,政府也没有在货币市场上放水,出手救市。
李克强曾用“柴薪”比喻财政货币政策:“如果我们放松货币政策,多发货币,那就像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不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不超发货币、不扩大赤字,并没有引发市场动荡,经过市场自身调节,回归正轨。向东说,经济“合理区间论”的提出,有效稳定了政策预期,让市场吃了“定心丸”,成为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可以说,“合理区间论”经过一年的运行,已经基本被市场所认可。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控制在3.5%左右。这两个指标的确立,蕴含着中央政府将继续从改革深处发力,在创新宏观调控手段时依然保持定力,使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实现从高速奔驰到中高速前行的平稳换挡。
政府要兜住民生底线,该出手时就出手
一个光屁股小孩在2013年意外走红。2013年2月6日,在新闻联播中,李克强在内蒙古包头市北梁棚户区视察时,一个小男孩光着屁股从衣柜中溜出来,跳到坑上钻回被窝中,“抢”了总理的镜。
不久前,这个光屁股小孩的爷爷给李克强写信说,他们已搬入新居。
这一年,更多的“小屁孩”和家人搬入新居。全年新开工保障性安居住房660万套,基本建成540万套,上千万住房困难群众乔迁新居。
向东说,如果说在纠正政府有形之手错位的问题上,李克强更多做的是“减法”,那么在民生领域做的则是“加法”,除了继续加大政府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外,更重要的是推进了一批兜住民生底线的制度建设。
向东坦言,总理力推的一些制度,他们一开始并不完全理解。国务院刚刚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在酝酿时,大家并不十分清楚,究竟哪些人该由政府实施救助,救助会不会造成“养懒汉”。
向东说,在不断的调研过程中,大家逐渐领会到社会救助制度的必要性。这项制度,首次将事关群众基本生活的各项托底制度,统一到一部行政法规之中,使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相互衔接,构建了完整严密的安全网。
向东说,民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倾注最多情感的,从教育、医疗到就业,“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的思路更加鲜明。李克强总理今天坚定表态:“以更大的投入和更有力的措施”,补上民生建设这条“短板”。
深处着力,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保持定力,“合理区间论”稳定政策引导社会预期;精准发力,优化供给促进结构调整;有序有力,创新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
向东说,这几个“力”,显示了政府在宏观调控和社会治理上的决心与思路。(中国青年报,记者 刘世昕 崔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