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精准扶贫 >> 行业先锋 >> 燕谷坊集团:升华地方特色产业的 >> 阅读

燕谷坊集团:升华地方特色产业的强本扶贫之路

2018-03-02 14:05 作者:宋佳 来源:燕谷坊集团
分享到:

燕谷坊作为地方龙头企业,立足武川县域优势,瞄准地方特色产品,努力把特色产业打造为优势产业、强势产业,努力辟出一条造血扶贫、培根扶贫、强本扶贫的路径。在全县产业经济建设中,燕谷坊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引领带动功能,同时,在产业扶贫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表现出龙头企业的担当。

在武川县委政府的支持下,燕谷坊不断探索、完善和升级“武川模式”, 以燕麦订单农业去拉动当地农业产业;在“大农业+互联网+金融+大健康”的思维指导下,积极推动中国全谷物产业发展。燕谷坊通过订单农业提高对农民的原粮采收价格,有效地拉动了当地燕麦的市场价,增加了燕麦种植户的收入,扩大了燕麦的播种面积,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发挥了产业扶贫的作用。通过专家指导,对裸燕麦进行科学种植管护,推广种植技术,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燕麦产量,使这一特色地产重振雄风。燕谷坊订单农业使燕麦农户吃了“四不愁”定心丸:不愁劣种坑农,不愁种植技术中的盲点,不愁燕麦卖不出去,不愁价格卖不上去。

发挥地方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莜面、土豆、羊皮袄”是武川县的传统“三宝”。世界权威农学家公认,武川属世界裸燕麦的核心发源地,属于“裸燕麦故乡”。瓦维洛夫在《世界栽培作物起源八大中心》中指出:裸燕麦起源于中国的内蒙古。前苏联著名学者茹考夫斯基在《育种的世界基因资源》中指出:“裸粒类型燕麦是地理特有类型,在中国与蒙古国的接壤地带由突变而生。”“武川莜面甲天下”,因为它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秀地理基因。“武川莜面”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武川也被誉为“中国莜面之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莜麦和土豆是武川县最具地方特色的拳头产品。特色是客观条件,优势需要打造,强势则需要下大力气去打造。燕谷坊所走的就是一条从特色产品、优势产业向强势产业升华的路径。

“用最硬的拳头打天下”。燕谷坊以燕麦订单农业去拉动当地农业产业。公司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合作,通过“企业+协会+科研单位+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种植、采购和市场进行适时对接;随着市场的扩大,提高对农民的原粮采收价格;通过专家指导,对裸燕麦进行科学种植管护,推广种植技术,扩大种植面积,增加燕麦产量,使这一优势地产逐渐再展雄风。

燕谷坊订单农业给燕麦农户吃了“定心丸”。例如2017年燕麦春播前,燕谷坊邀请农户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张家口农科院、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良种繁育张家口试验站签订籽种供求合同,由上述农科单位提供优质燕麦种子,同时现场进行科学种植培训。春季一纸订单合同使燕麦农户吃了“四不愁”定心丸:不愁劣种坑农,不愁种植技术中的盲点,不愁燕麦卖不出去,不愁价格卖不上去。

建立“公司+农户+合作社”利益共享机制。保证了原粮的标准化供给、产品质量可追溯,提高了广大燕麦农户和合作社的订单种植收益。燕谷坊种业有限公司自2015春季开始实行燕麦订单种植,截至2016年,订单种植农户发展到3000多户,直接让利农户100多万元。按每亩增收60元,户均增收3000多元。有效地拉动了当地燕麦的市场价,增加了燕麦种植户的收入,扩大了燕麦的播种面积,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在产业扶贫上做出了较大贡献。

2017年新增订单农户1630 户,订单农户的燕麦种植收益在农户年纯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2015年-2016年,武川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325元,按户均种植燕麦20亩,单产120公斤,户收获燕麦2400公斤。按农业户籍人口,人均纯增收益686元,占当年农业人均纯收入10.8%。

武川县可镇张正恒沟农民梁根根,家庭贫困,他妻子生了一场大病,做了手术,家里经济雪上加霜。梁根根是燕谷坊2015年的订单农户,当年种了10来亩旱地燕麦。梁根根说,2015年种莜麦不赖,十来亩地收了1400多斤,收入2300多元。燕谷坊收购价比市场价高0.4元,这可不是个小数字,我那十来亩地就多收六七百元。2016年是因为作物换茬,没法儿种燕麦。以后燕谷坊的订单只要高于市场价,我还签约,扩大莜麦种植面积。

可镇张正恒沟农民左满贵也是燕谷坊订单农户,他说2015年种了20亩旱地燕麦,总产5000多斤,收入8000多元,靠一张订单我就多收了2000多元。左满贵说,以前不想种莜麦,小贩上门收,价格压得太低,不卖吧,放在仓里老鼠吃,分量一天比一天少,很闹心。有了燕谷坊订单,就能大放心,再不用为卖莜麦犯愁闹心。

哈乐镇陆合店村的贫困农民郝万民,是燕谷坊2016年的订单农户,去年他种了40亩旱地莜麦,总产9600斤,收入16000元。他说,要是放在以前,我哪敢种这么多莜麦,种上十来八亩,秋后卖时挺麻烦,要末没人收,要末价格低得让人生气,因为有了燕谷坊的订单,悬着的心放进肚里了,可以放心种,不怕没人收,不用在价格上受煎熬。去年他种的燕麦比市场价增收3500多元。他高兴地说:“去年那40亩地要是种土豆,除去各种花销,别说收入一万多元,还得倒贴。有燕谷坊的订单兜底,可以放开胆子一心一意种地。

一是共赢意识——企业不能赢利,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企业只想自己赢利,一切也只是纸上谈兵。燕谷坊坚守共赢经营观念,让农户得利,让消费者获益,构建合作共赢、分配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提升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和科技化水平,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皆大欢喜中增长发展后劲,达到稳定有效的精准扶贫脱贫。

二是“培根”意识——就是下大力气培育壮大企业发展的根基,使扶贫脱贫有旺盛的源头之水。具体体现在下大力气发展壮大地方特色产业。树大必需根深,流长必需源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就是疏源固本之举。除燕麦产业之外,燕谷坊马铃薯主食化项目已落户国贫县武川,马铃薯深加工必将带动当地马铃薯的产值和效益,提高马铃薯农户种植收益。马铃薯和燕麦在种植换茬上是“天仙配”,下一步,公司在以燕麦订单种植的基础上,稳定和扩大马铃薯订单种植,对当地燕麦、马铃薯农产品资源实施种植结构的调整,轮作倒茬,实现种植产业的良性循环,引领和带动精准扶贫、产业扶贫。

三是精工意识——通过精加工、深加工,使地方优势产品产生“摇身一变”的效果,使地方产品粗糙而简短的产业链,变得精致而延长,从而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的身价。燕谷坊以燕麦为原料开发的产品日渐丰富——燕麦胚芽米主粮系列、燕麦黑醋、各种以燕麦为原料或主料的新型小吃、燕麦化妆品、燕麦牙膏……2016年,燕谷坊集团实现由产品型企业向平台型企业的转变,通过“小微订单农业”打造私人定制的家庭口粮,正式布局“互联郡生态农品店”,同时积极响应国家“产业扶贫”号召,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逐步在江浙沪地区完成首批500家规模的店网连锁体系。武川县可镇正在兴建中的燕谷坊产业园区,燕麦、马铃薯精深加工项目占有重要位置,部分马铃薯深加工项目已经投产。产业链强了,企业腰杆硬了,产业扶贫的力度自然显现。

四是使命意识——“一手农民,一手市民”,富裕农民,健康市民,这是燕谷坊奉行的使命和宗旨。强烈的使命意识,才会相应地提供周到的服务。订单农业保证了燕麦原粮的地域化,燕麦生产的标准化,燕麦产品质量的可追溯,从源头上把好关,得到了消费者的依赖,保证了终端产品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以口味精细挑剔著称的上海和江浙地区消费者,在市场上的众多燕麦品牌中钟情燕谷坊产品,自有他的原因。燕麦是低产作物,武川有“种一坡,拉一车,收一簸箕,煮一锅”之说,所以种的人越来越少。办一个企业,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在燕谷坊身体力行的影响之下,燕麦种植面积少得可怜的武川县,近年来燕麦种植面积呈几何级增长,“莜麦摇铃,白浪千顷”的壮观景象重又出现。同时,燕谷坊以多种方式扶贫济困,2017年8月,燕谷坊集团向武川县老区贫困儿童和贫困残疾学生当场捐赠救助金人民币100万元。

2015年9月由来自内蒙古扎兰屯市、辽宁大洼县、河南博爱县等11个县域政府代表为促进我国优质生态农产品资源的挖掘和发展,实现“农产品上行”与“精准扶贫”,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于2015年年中发起了“互联郡”计划。

2016年初,燕谷坊集团以“一手农民、一手市民”和“一域一文化、一县一优品”为运营战略宗旨,开始运营“互联郡生态农品店线下连锁体系”,率先于江浙沪地区开设互联郡生态农品线下实体店,助力生态农产品走出来。

燕谷坊集团于2017年2月14日正式启动“互联郡生态农品品牌周”结合市场需求与健康营养、时令养生推荐,每周推出一款新品,不间断地为消费者带来全国各地特色生态农产品,让消费者安全吃、放心吃,还能“吃在当地、吃在当季”。将把互联郡“一域一文化、一县一优品”的战略宗旨切实落地,帮助农产品实现标准化、品牌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让农产品更有范的“走出去”。目前,已有来自27个县域的27款产品入选品牌周产品。